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IL-17变化对其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

2020-03-27 10:18黄宁庆
颈腰痛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骨密度椎体骨质

黄宁庆

(青海省交通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8)

研究显示[1],脊柱是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好发部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vertebroplasty,PKP)通过向伤椎注入骨水泥,可快速恢复椎体的强度和刚度,缓解疼痛,已成为OVCF的主要术式。但PKP术后仍可能出现术椎或邻椎骨折,研究认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未得到有效控制是导致术后再发骨折的重要因素[2]。OP发病机制包括内分泌紊乱、代谢紊乱、机械性因素等,但近年来研究显示,活化的Th17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相关促炎因子可能是骨破坏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对OVCF患者术后OP的治疗除激素和钙剂补充外,也应把调节免疫因子和炎症作为治疗目标[3]。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行PKP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IL-17因子水平变化是否与术后1年内再发椎体骨折相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183例,年龄60~80岁,平均(72.83±5.42)岁。纳入标准:①轻微外伤或跌倒后出现症状,脊柱生理弯曲变直或消失,有压痛和叩击痛,无神经受损症状,影像学检查存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T值≤-2.5,符合OVCF诊断标准;②年龄60~80岁,女性患者;③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或影响骨代谢疾病、恶性肿瘤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凝血机制功能障碍者;③病理性骨折者;④正在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⑤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语言沟通交流功能障碍者;⑥骨折前失去行走能力或需要辅助工具行走者;⑦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者。

1.2 PKP方法和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PKP手术治疗,取俯卧位,腹部悬空,根据C型臂X线机定位的标志点处行局部浸润麻醉,进针点选择椎弓根外缘2点钟或10点钟,垂直偏15~20°,根据术前观察椎体高度丢失及椎弓根状况,随时调整穿刺针外展角和头尾角,针尖位于椎体前1/3、椎体中点和椎弓根内侧壁之间时停止进针,建立工作通道,沿工作通道置入球囊至椎体前3/4处,打开球囊并注入造影剂,透视责任椎体复位情况,确认复位良好后注入拉丝期骨水泥,术后观察15~30 min体征平稳后返回病房。所有患者手术当日起给予钙尔奇D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030,规格:300 mg)600 mg口服,1次/d,阿法骨化醇胶囊(南通华山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065,规格:0.25 μg)0.5 μg口服,1次/d,连续用药24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研究方法

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3 d时IL-17变化率(change rate at 3 days,CT3)定义为(术后3 d的IL-17水平-术前)/术前×100%,1个月时IL-17变化率(change rate at 30 days,CT30)亦如此计算。所有患者术后行1年随访,记录1年内再发骨折情况。

以是否发生再发骨折将患者分为2组,记录2组患者的年龄、个人史、病变椎体、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等资料,比较2组上述资料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探讨IL-17变化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3例术后1年内再发骨折37例,发生率为20.22%。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骨折和无再发骨折患者的年龄、骨密度T值、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前IL-17水平、CT30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以是否发生骨折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CT30是影响术后1年内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P<0.05),骨密度则是其保护性因素(P<0.05)。见表2。

表1 PKP术后1年内再发骨折发生单因素分析

表2 PKP术后1年内再发骨折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183例患者随访1年内再发骨折率为20.22%。Yi等[4]报道的发生率为19.59%,本研究的数据与之相近。OP是导致OVCF的主要因素,多项研究[5-6]显示,PKP术后邻近椎体或伤椎再发骨折可能是OP的自然进展,脊柱低BMD是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骨密度是术后再发骨折的保护性因素,即骨密度越高的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发生率越低,结果与上述研究一致。

近年有研究提出“骨免疫学说”,认为O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和免疫因素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基础研究[7]显示,卵巢切除时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研究[8]显示,活化的T细胞中分泌破骨因子的细胞为Th17细胞,Th17细胞可分泌IL-17和IL-23因子,在各种炎症性关节病中促使骨病理变化。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9]研究显示,添加外源性IL-17可促进RANKL+M-CSF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说明IL-17对破骨细胞的产生具有直接刺激作用。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骨折患者术前IL-17水平和CT30均显著高于无再发骨折患者,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仅CT30是影响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骨密度T值是影响再发骨折的因素,提示术前T值越低的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越高,而再发骨折患者术前平均T值低于无再发骨折患者,其术前IL-17水平较高可能与患者术前较高的骨质疏松相关,与骨密度T值存在混杂,在多因素分析中被骨密度T值所平衡,因此未被体现为独立风险因素;②CT30值越高代表患者术后IL-17水平升高越显著,IL-17水平升高可诱导大量RNAKL生成,诱导破骨生成增多,使骨代谢进一步失衡,加重骨小梁破坏和骨量减少,加重OP程度,CT30值可能与患者OP持续进展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胸腰椎OVCF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与术前OP严重程度和术后免疫因素导致的OP病情进展相关,通过观察术前后免疫因子IL-17水平变化有助于明确患者的风险因素,对术后IL-17水平升高的患者应注意对其骨质疏松进程进行干预,以降低再发骨折风险。

猜你喜欢
骨密度椎体骨质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骨康操”预防骨质疏松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