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博物馆数据源探析

2020-03-27 12:23张力
卷宗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数据源

张力

摘 要:大数据助力的智慧博物馆所提供的服务,应当让用户更满意,只有让人们切实体会到了更好的服务和运行水平,才是智慧博物馆的价值所在。随着国家文物智库建设启动、数字人文的重新研究及推广,必将进一步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人更要不断努力,在大数据时代为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的转变打好各项工作基础。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智慧博物馆;数据源

1 博物馆大数据的来源

博物馆的数据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

1.1 围绕馆藏文物产生的数据

围绕藏品产生的数据,例如:文物的登记编号、名称、年代、鉴定信息、文物等级、材质、外形尺寸、流传经过、保存状况、征集者、征集时间、征集地点、文物库房、科研成果数据、维修数据、二维图像资料、三维图像资料、视频、图片、展览信息、宣传信息、展出利用率、文创产品利用情况等等数据,这些数据在数字化背景下还在不断增长。

1.2 观众行为产生的数据

观众是博物馆的社会基础,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最为关心的话题。例如:观众数量、喜欢哪些展览、参与哪些活动、观众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消费习惯、关注哪些博物馆的媒体、购买了哪些纪念品、想了解哪些知识、对目前博物馆的服务有哪些意见等等数据。大数据技术能够吸纳所有数据,通过分析和挖掘数据与目标的相关性得到更为有效的信息并为博物馆提供决策上的前瞻性。

2 智慧博物馆数据源与开发方向——以首都博物馆为例

2.1 大数据视角下现有系统数据源存在的不足

首都博物馆在2005年建设数字博物馆平台时,就已注重各专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与联动复用问题。利用WebService技术、XML、元数据等规范来实现数据跨系统的集成,形成了博物馆的综合信息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外部对数字化支撑与管理要求的提高,现有模式限制了博物馆数据采集、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第一,人们总是将认为有用的信息加以记录保存研究,而自动省略了活动中很多其他“过程”数据,或者限于自身范围所无法感知的数据,逸散到采集范围外部。

第二,现有业务系统中,如文物藏品记录、修复记录等都是经过一代代博物馆人的学术积累、研究,从纸质账本变成电子文档,而后再进入到业务系统之中的。它们代表的是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记录,并不足以反映出这些博物馆“成果性”数据背后的信息。

2.2 未来将自身现有数据与业内、跨业、互联网、物联网整合

建设智慧博物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数据融合:

业务数据——目前由博物馆工作人员产生的各类型数据,虽然单独从容量上达不到“大数据”的定义设定,但是背后潜在信息量巨大。多维度利用、衡量指标体系有待从数据层面进行开发。与传统行业数字化升级转型相同的是,业务系统内具备了一定的多数据源融合互联能力,但缺少和外部数据源的跨界融合,不能发现其他数据源潜在对象。博物馆势必将关注点落在行业内及跨行业的数据源上。

互联网数据——博物馆来自互联网的数据与日俱增,已经形成了可观的数据规模。可以想见,随着5G网络、WiFi6等新协议升级,新的服务手段与模式不仅给博物馆自身环境内的数据带来新的挑战,将进一步向云平台迁移升级;同时互联网中与博物馆相关的数据将迎来又一次激增。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也将是博物馆重要的数据渠道。以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从互联网获得观众的行为数据,丰富自身平台无法感知的内容,是大数据深入应用的必然手段。

物联网数据——随着博物馆运用越来越多的智能感知设备来提高运行管理能力,内部存在着与智慧城市相似的多类型信息采集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传感器自动采集的数据应用于各运行监控管理平台之中,但多处于系统各自独立为战的运行状态,形成整体管理的能力有待提升。从业务出发拓展自动采集的数据源,同时完成跨内部系统的数据融合,是今后智慧博物馆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2.3 围绕博物馆展览的数据源及引发的思考

展览形成阶段——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刻画展览知识图谱,用于展览与设计学术思路的保存与共享。博物馆的展览在内容上提供的是精练的叙事和教科书般权威的文物解读。在展示空间和效果上提供给观众沉浸式的艺术享受,是博物馆展览展陈工作人员知识劳动的集中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形成这种成果的过程、相关知识脉络,属于个体数据,尚未成为系统化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采集技术,记录展览形成过程中的数据。如参考使用过的文献资料、搜索记录、以往各展览涉及的相關知识点等。同时对外部学术研究数据源按照知识点进行抓取、批量导入等数据采集操作,形成展览知识图谱。

通常还包括:文物修复从分析修复方法到具体完成修复过程中的科学实验、影像等数据。摄影师在文物拍摄之前的色彩管理、灯光条件等数据。这些产生于日常工作中的大量可自动化采集数据对于文物、影像的解读不无意义。展示给观众的不应仅是一件“完成品”,它的背后存在着丰富的信息。

展中阶段——通过智能楼宇感知终端,自动采集观众在展厅的参观情况。结合现场互动设施、智能手机导览等手段了解观众在展厅、商店、休闲场地中的行为和关注热点。深入解读现有展览宣传渠道中所反映的社会效益,并与之形成合力,打造博物馆文化形象。

展后阶段——掌握观众参观后的互联网信息行为,为客观分析评价展览产生的社会效应提供数据支撑,形成相关知识热点云,在相关知识图谱中联动反馈、关联推荐、文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等诸多方面提供线上线下使用。

3 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人们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对博物馆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博物馆将向智慧博物馆迈进。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先生提出:“智慧博物馆以多模态感知‘数据替代数字博物馆的集中式静态采集‘数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广泛的互联互通。”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广泛融合、开发利用博物馆及相关行业数据,来提升博物馆服务的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丁航,吕静,樊文杰.博物馆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构想[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2):156-158.

[2]郭术山.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创新之路[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8(10):87-88.

[3]朱晓娟.大数据时代博物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54+58.

[4]陈晴.大数据分析在博物馆场景中的应用——以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4(03):188-199.

猜你喜欢
大数据背景数据源
Web 大数据系统数据源选择*
基于不同网络数据源的期刊评价研究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工作问题与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绩效管理的探讨
02C卫星成国土资源主体业务主力数据源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
分布式异构数据源标准化查询设计与实现
基于刻面的数据空间数据源管理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