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水之灵”的都江堰幼儿园课程开发实践

2020-03-27 12:14张红梅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20年2期
关键词:都江堰园长山水

张红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19年3月, 都江堰启动国家级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活动,2019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专家组一行13人,到我市教育系统开展了现状调研,北师大霍力岩教授建议都江堰幼儿园以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本土文化课程研究,改变目前各园单打独斗缺乏引领的局面,让都江堰如此丰富的自然、人文元素注入幼儿园课程。2019年5月,局领导牵头,正式启动了都江堰市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工作。我们初步设想从课程开发入手,以《基于“山水之灵”的都江堰幼儿园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为题,以“三灵教育一灵动、灵秀、灵慧”为核心理念指引,带领全市幼儿园对课程进行合理重组,构建符合孩子发展经验的、具有都江堰特色的课程资源。

一、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年5月,研究小组成立。因为全市幼儿园对课程建设均无足够经验,甚至还有的园长非常抵触,她们认为基础常规活动已经应接不暇,师资水平更不足以支撑她们进行课程建设。鉴于此种情况,只好单独对一些园长进行电话访问,从中观察有多少园长可以真正加入课题研究。第一次沟通,有4个园长热情澎湃,表示不畏艰辛,愿意一起努力改变都江堰课程建设薄弱的状况。

我们在全市公民办100多所幼儿园做了一个摸底调查,请大家整理上交幼儿园有关都江堰本土文化的课程资料。此项摸底调查,以行政出面发布工作要求。但是,结果不尽人意。

全市仅有8所幼儿园上报资料。认真阅读了所有内容,基本都是南师大出版的整合课程开展情况和自己园内的课题,缺乏与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仅有一所幼儿园提到了川芎、银杏,属于都江堰特有,但是也无实际课程内容。

课程方案,有的是网上摘抄,有的是观察记录、教研记录、获得荣誉等,显得凌乱无比。从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对于什么是课程,缺乏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缺乏有效的实践。如此局面,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该如何开展?

二、任务驱动构建课程体系

7月初,课题核心小组梳理前期调查结果,商议如何带领大家通过阅读提升理论认识。思考再三,决定以撰写“文献综述”、“园本课程方案”、构建“山水课程主题网络图”、“山水课程活动实例”为手段,以任务驱动各园投入研究。

(一)文献综述促理论学习

我们将文献分为都江堰本土文化和幼儿园课程开发两部分,给前期有意愿参与课程研究的12所幼儿园分配任务,并给大家推荐了阅读书目和论文。9月-10月,各园行政带头撰写文献综述。当然,课程的形成和实施强调的是团队的协作力量,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力量,一切的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来落实。因此,园长带动教师,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过程中,有的幼儿园及时反馈了信息,我们看到可喜的变化,她们会将某本书、某篇论文里的某句话截图发给我,与我讨论她看到这句话时的豁然开朗,讨论今后幼儿园的课程要往哪个方向去思考。10月底,认真读了各园上交的12份文献综述,其中关于课程建设的5份,关于都江堰本土文化的7份。虽然呈现出诸多问题,但是相比6月份的调查,已经聚焦了课程建设和本土文化。问题主要在于:(l)内容不够规范,不是很理解文献综述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梳理,而更多的写成了文献摘要;(2)格式不够规范;(3)缺乏对实际课题的思考。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恰好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朱家雄、虞永平教授对幼儿园课程的阐释,看到了上海课改中幼儿园课程图景的编制,看到了霍力岩教授对学前教育的科学评价,看到了鄢超云教授、李子健、杨晓萍教授对课程的研究,这些理论,为我们之前的疑惑拨开了迷雾,我们非常惭愧,为什么没有想到去阅读大家的著作,而是要渴望通过一次两次短期的培训去解决课程的问题?

在所有文献中,与都江堰本土文化课程开发最接近的结果,莫过于西南大学张涛在2012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他指出,都江堰的水文化可以分为水环境、水精神、水艺术三个方面,他在都江堰某幼儿园实施的课题中,尝试了玩水、拜水、治水、做杩槎等主题活动。然而,这么好的项目,却因为没有在都江堰得到继续深入的研究而不为人知,直到今天我们才看到前人已经为此做过努力,而今,我们将接过前人的旗子,继续在这条路上深入走下去。华东师大邱瑜在博士论文《论幼儿园课程的诊断与改进》中,详细剖析了幼儿园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从不同维度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评价。这篇文章给我们后期如何预设课程目标和构建评价体系,做了非常好的理论指引。

(二)主题框架促教师思考

结合都江堰山、水、道、熊猫文化和季节特点,预设了几个主题框架。如下图:

框架只是小主题名称,这样的主题下,可以生发哪些课程内容,这成了老师和孩子、家长一起去思考的问题。 第一步,教师讨论。通过对幼儿园的调研,我们看到有的园所形成了三级课程建设小组:行政→教研组→一线教师。行政牵头组织学习总的课题方案,教研组落实具体讨论、梳理,从园长到教师,全部人员卷入对课程建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当中,有的老师在学习和思考过后,对园长提出:“我觉得我们一直研究下去,可以写一本书了呢!”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大家对课程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热情。

第二步,绘制网絡。各园将前期的设想绘制成一张一张的网络图,并且有的园所在和幼儿、家长讨论之后,三易其稿。这个过程,有的人以为我们是预设太多,其实不然。这个过程不是要预设所有的活动,而是迫使教师去思考:都江堰本土文化中,我们还有什么被忽略的可以挖掘的资源?同样的活动资源,在不同年龄段的实施中,会有什么不同的形式、内容和目标?

第三步,梳理完善。汇总19所幼儿园的主题网络过后,我们进行了两次梳理。第一次,由名师工作室成员,将各种各样的网络图上的内容梳理成表格形式。第二次,由三所园共同协作,对表格进行再次梳理,对重复的内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删除,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这个过程也是拓宽教师思维的途径,大家在梳理过程中,会发现别人的想法与自己是多么的不同,各地不同的资源背景,又有不同的生发。思维的发散,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三)活动实例促实践反思

部分研究能力较强的幼儿园,决心从游戏化集中教育活动入手,开启课程实例的探索。

1.数学活动《熊猫都都搬新家》

这是一所民办幼儿园在课题研究中生成的大班数学活动。活动中,首先从都江堰特有的景物导入,引导幼儿从南桥的图案排列、索桥的桥墩、花台的模式组合中去发现规律,认识模式,接下来运用多种材料让幼儿探索体验模式,熊猫玩具、熊猫帽子、熊猫新家的家具,启发幼儿在体验和操作中去再现模式,最后,以给熊猫制作心爱的竹笋为契机,鼓励儿童创造模式。整個活动以情景贯穿其中,都江堰本土文化资源自然融入,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果然身边熟悉的事物更能激起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一个数学活动变得生动、灵动,活动目标自然达成。当然,活动中,有一些不足,但是这作为课题研究中的第一个课例,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坚定了我们开发本土文化课程的决心。

2.语言活动《李二郎擒龙》

这是一所乡村幼儿园原创的活动,活动从都江堰著名景点“伏龙观”导入,从著名的民间故事入手,以皮影戏激发幼儿的兴趣,以两两合作绘画“李二郎变成××、龙变成××”,再辅以对自己作品的描述为重难点,培养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之情、促进复述能力和创编能力的提升。我们无比珍爱这些原创的饱含了都江堰山水之灵的活动,尽管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开始了探索,便有了最好的起步。

3.社会活动《独一无二的我》

这是在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中原创的活动,通过熊猫都都引入游戏情景,从过桥、穿越森林、熊猫剧场三个场景中,引导幼儿形成自己对“独一无二”的理解,体验到自信的快乐。活动中的游戏场景,让人眼前一亮,本土文化元素的介入,让孩子们自然而然体会到自尊、自信,并且增加了对家乡的认识。

三、项目引领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前期的大范围尝试,是为了激发幼儿园和教师的研究热情,从中去发现差距,反思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问题,也是为了发现哪些幼儿园具备引领研究的实力,为下一步项目引领做准备。这个学习尝试的过程中,几所幼儿园有了关于未来课程建设的思考。综合园所的意愿,有了初步的项目设想:基于山水之灵的创造性游戏课程开发研究,基于山水之灵的幼儿园生活课程开发研究、基于山水之灵的运动课程开发研究、基于山水之灵的幼儿园亲孑课程开发研究、基于山水之灵的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发研究。这些项目,不一定成熟,但都结合了幼儿园自身历史发展和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现状,接下来,我们将再次完善研究方案,结合都江堰的部级课题来聚焦项目研究,以项目领头园带动薄弱幼儿园共同发展,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幼儿园课程建设,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都江堰园长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彩铅画《锦鲤》
国画《李冰垂钓图》
园长变马车
山水朋友
园长考试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拜水都江堰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