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20-03-28 10:53关雪洁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县白马景点

关雪洁

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之一,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甘肃文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在分析文县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旅游+”模式、“以点带面”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整合境内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品牌、规范旅游市场、多渠道宣传等措施推动文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减贫脱贫的目标。

引言

文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山区,境内以山地地形为主,交通条件十分不便。由于条件限制,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是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县。贫困区主要集中碧口、临江两大特困片区和铁楼乡少数民族聚居区,而这些地区具有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文县境内拥有3处A级景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多且不重复,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大。地处陕甘川3省交界处,随着武九高速、武罐高速全线通车,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客源市场范围扩大。“十二五”规划以来,以陇南市政府为主导,完善全市范围内景区建设,景区环境有了质的提升;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好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发展文县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

文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为契机,连续4年举办白马人民俗文化节。第四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节期间,仅白马河景区共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达412万多元;共有20家旅行社以及8家自驾游协会参加了本次旅游节,为白马河居民人均增长了1 772元收入。截至2019年10月17日发布的《关于2019年度县级验收脱贫达标人口的公示》,铁楼乡(此处仅指铁楼村、强曲村、入贡山村)仅剩6户没有脱帽。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从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对精准扶贫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而精准扶贫又能从村容村貌建设、文化建设、旅游资源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撑。发展文县经济,必须以乡村旅游业为实体,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早日实现增加居民收入,帮助居民早日摘掉贫困帽,实现减贫脱贫的目标。

一、文县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數量丰富且独具特色

文县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历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三大类。历史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迹、历史文物、建筑、传说等多种形式。文县历史旅游资源有:甘肃四大古镇之首——碧口古镇(国家级AAA级景区)、三国遗迹——阴平古道、中国传统村落——文县石鸡坝哈南村。这些历史遗迹都是历史见证、具有不可替代性。资源特色见表1。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式。文县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白马文化为主,建立了国家级AAA级景区——铁楼白马河风情区;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独特的人文、自然、文化资源,是文县市发展旅游业一笔潜在的宝贵财富,见表2。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景观资源、水域风光资源、天气气象资源、生物景观资源4类。文县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地貌景观资源和水域风光资源两大类。地貌景观遍布原始森林、高山瀑布、高山湖泊、珍惜动植物,可谓是依山傍水、景色秀美,观赏价值极高。文县位于嘉陵江上游,江面宽广,江水清澈。夏季可乘船游湖,休闲娱乐;冬季可见浅滩风光,一览无余。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加上高山地形,带给了文县四季景色各不同的特点。其中景区规模最大的是国际级AAAA级景区文县天池,见表3。

(二)文县乡村旅游游客接待数量及旅游综合收入显著增加

随着文县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呈不断增长趋势。从2015年起,以白马河民俗风情区、文县天池、碧口古镇为主导,大力发展境内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呈稳步增加趋势,见表4.

二、文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民俗依托型、创意主导型、科技依托型等模式。结合文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文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选择“旅游+”模式和“以点带面”模式。

(一)“旅游+”模式

“旅游+”就是将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融入旅游环节中。“旅游+美食”,在全域各景区设立地方美食区,在旅游路线沿途发展特色餐饮业;“旅游+民俗”,在自然景区内,建立民俗博物馆,重点发展白马文化;“旅游+演艺”,以铁楼乡和玉垒乡为主,完善民俗表演,增加游客体验度;“旅游+生态”以铁楼乡为主,合理开发周边丘家坝森林保护区、红海、石门沟瀑布等生态资源。方便游客更加具体地了解文县当地美食、独特的白马文化、热闹的花灯戏和土琵琶,更加快速和谐地融入休闲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以点带面”模式

文县旅游资源整体呈零星分布,有“大景点,小休闲”的空间格局。应以3个五A级景区为增长极,带动周边小休闲旅游的发展。详细规划旅游路线,提高每个休闲景区的通达性,以交通路线为依托将不同乡镇的休闲度假区和小景点串联起来,构成了全面、多方位的旅游系统,由此来促进境内乡村旅游全面快速发展。

三、文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整合境内旅游资源,打造文县大旅游景区

第一,聘请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学者实地考察,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线路,专业化、合理化地科学开发境内旅游资源,打造有知名度的区域旅游线路,扩大消费市场和影响力范围。第二,完善境内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完善乡村旅游标识体系,方便乡村自驾游发展。以大景点带动境内休闲旅游资源,促进境内旅游资源一体化。在景区之间设立绿色直通车服务,实现景点与景点的“零距离”;避免出现游客游览一处景点后,“无处可去”和“不知去哪”现象的出现。第三,对“大景点”进行智慧景区建设。实现境内旅游一票通或无票通,减少游客购票排队时间;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实现景区内免费WiFi全覆盖,游客可通过扫描景区二维码,听讲解、看视频,更加全面地了解景点相关信息。对“小休闲”要利用已有的茶庄、农家乐,发展一批走专精路线的休闲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主要发展茶叶采摘体验、特色餐饮、养生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并将这些观光园、农庄设置为境内旅游交通驿站,通过延伸旅游产业链,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

(二)大力发展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品牌

第一,联合四川平武、九寨、松潘等白马人主要居住区地,深挖白马文化历史,充分发扬白马文化的文化价值,使白马文化的旅游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以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完善白马文化表现形式,增加文化体验区和文化体验环节,将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常态化,将表演形式多样化,将游客体验沉浸化。第二,引导村民整理住宅资源,打造民俗旅游度假村。文县地区传统农村住宅多以砖混、土混为主,且多为二层结构。一楼为厅房、卧室、厨房,二楼为堆放粮食、工具、杂物的杂物房或是晒粮食的平台。近年来,由于不再大面积种植农作物,二楼住房和平台基本处于空闲状态。居民可以将二楼住房整理出来或将平台修建成客房。既减少了住宅资源的浪费,避免了因发展住宿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也可以使游客最完整地体验白马人民俗文化。第三,整理村容村貌,修建旅游公厕、停车场等景点基础设施,打造独特的白马人民俗旅游度假村。

(三)规范旅游市场,促使旅游实体经济平稳正常发展

第一,建设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乡村旅游规范化建设。鼓励民宿发展的同时要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并对民宿老板进行相关培训,避免出现旅游旺季时的哄抬价格、杀熟等现象出现。文县各乡镇都有品质高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作物,譬如:中寨党参、贾昌柿饼、碧口茶叶、刘家坪核桃、石鸡坝大红袍花椒、两河橄榄等。第二,在各景点成立绿色旅游纪念品站,由政府出面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户的收入和游客的消费者权益。对所在景点的当地村民进行系统的景点知识培训,便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方便他们能够对游客进行讲解,增加游客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第三,建立旅游服务业星级评定制度,促使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两种监管方式,保障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

(四)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增加知名度

第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电视台、报刊全面报道;利用微博、微信、视频软件全平台、全方位传播。第二,举办乡村旅游摄影作品交流会;鼓励创作文县相关的音乐、影视作品;邀请剧组和综艺节目拍摄剧目和录制节目。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

猜你喜欢
文县白马景点
三种思路求体积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甘肃省文县城关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甘肃省文县城关中学烹饪社团课侧记
白马少年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