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传承父母善良基因的阳光老人

2020-03-28 10:52孙大光
侨园 2020年2期
关键词:陈先生阿姨

孙大光

进入冬季,沈阳下过几场小雪,气温达到了-10℃左右,走在路上,人们都不自觉地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2019年12月17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举办了一场轰动沈城并在海外引起反响的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印记·中国革命历史版画展》”。近三百位辽沈地区各界代表、青年学生、老红军、老战士、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及在辽宁参加“寻根之旅”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冒着严寒赶来参加开幕式。此次展出的80余幅版画作品为澳门收藏家王海霞所藏,属于“新兴木刻运动”作品,全部为建国前老革命家、艺术家的经典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这80余幅版画作品中,有10幅系著名画家陈执中先生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记者注意到,陈执中先生85岁的女儿陈铁女士也赶到开幕式现场,在父亲创作于1931年的作品“九·一八之夜”前向观众做介绍。

经过短暂交流记者了解到,国画大师黄胄也曾经是陈执中先生的学生。陈先生建国前的作品和他收藏的上百幅近现代大家包括郑板桥的原作都消失为历史的烟尘,作为后人,陈阿姨手里竟然一幅父亲的作品都没有留存。作为画家的后代这是莫大遗憾,而这其中也必有蹊跷。作为国画大家的后代、耄耋之年的陈铁阿姨也是一位有“故事”的巾帼“女杰”。于是,在开幕式现场与热情开朗的陈铁阿姨聊了一阵后,我们约定明天去她家采访。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

第二天上午,记者如约来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家属区的陈铁阿姨家。各种绘画道具、大小画架、画台,不同风格的油画、素描、国画、充满了几间画窒。这里是陈铁阿姨绘画会友的天地。

格子上衣和红裤子配上“宋丹丹”的发型,再加上中气十足、侃侃而谈的激情和语速,不知底细的人绝对想不到陈阿姨已经85岁高龄了。她慈眉善目、豁达开朗、精神矍铄、激情似火,经过短暂接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简直就是一位活脱脱跨世纪的时髦老人。

我们本想采访陈阿姨的经历,但经过交谈让人感觉陈阿姨身上处处都闪现着父亲留下的印迹,话语中充满对父亲的怀恋。父爱如山,父亲对陈阿姨的影响很大,于是我们决定先从她父亲陈执中先生谈起。

陈先生1912年出生于铁岭,幼年时勤奋好学,18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现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北平艺专”。由于学业突出,他受到当时教育总长刘半农先生题字奖励,留下墨宝“爱艺”中堂。提起陈先生的当年好友不禁令人咋舌:著名电影演员赵丹,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国徽和政协会徽的主要设计者、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等老一辈艺术家。虽然当时尚未毕业,但陈先生的画作颇具功力,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初出茅庐,令人瞩目。在以后的作画生涯中,与陈先生交往甚密的有叶浅予、李可染、吴作人等大师级的人物。他还和著名诗人艾青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

1932年,陈先生从“北京美专”毕业后,以满腔热情自愿去敦煌临摹壁画,时任研究员。在北平期间,他先后师从齐白石、徐悲鸿两位艺术大师,并和著名金石家王春芳结为莫逆之交。“西安事变”前,他到西安办《陈执中抗日画展》,张学良将军等东北军官兵、流亡学生和西北各界观展,为后来促成的抗日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和张仃、朱丹等一批爱国青年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到如火如茶的抗日前线,利用版画、漫画等形式,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他们多次在成都、西安、重庆举行画展,为早日收复东北、支援抗战进行义展募捐,其中最有名的是1940年在西安举办的“三C”画展(因陈执中、张仃、荆林三人英语字头的缩写均为“C”,故命名“三C”),轰动了整个大西北。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如《打回老家去》《白山黑水》《抓壮丁》《雪泥鸿爪》等,并有多集美术作品问世。1937年底,陈先生随上海漫画宣传队赴西安,连续主持了三场抗战漫画训练班,为抗战宣传培养了一批人才。他一生致力于美术教学,可谓桃李满园,如早期在西北教的学生黄胄和现任鲁美教授的孙恩同、刘树羲,以及铁岭著名画家张肇麟等。他早年编撰、由著名画家赵望云先生代序的《实用美术集锦》,对美术爱好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父亲为人真诚,正直善良,乐善好施,时常以画接济穷人。”陳阿姨说。

1947年,陈先生受聘于长白师范学院任美术教授。1949年初,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担任美术系教授,同年10月在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

解放后,陈先生创作的《辽沈战役》《锦州战役》现收藏于沈阳军区。上世纪50年代,他被错化为“历史反革命”遣送农村劳动。无端的陷害无异于致命一击,陈先生满腹冤屈,欲哭无泪,从来没跟人红过脸、一直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做人作画的他悲愤质问有关人员:为了抗日我被国民党关进了监狱,今天你们有什么事实根据说我是“反革命”?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画家改变不了现实,只好放下心爱的画笔,怀着悲愤、委屈和迷茫的心情,到农村接受监督劳动、艰难度日。命运对陈先生太不公平了。1960年,才回城两年的他竟然又被打成“四类分子”全家被赶回老家铁岭农村。“文化大革命”中,陈先生顶着“四类分子”的帽子再遭迫害。尤其令陈先生痛心疾首的是,他呕心沥血几十年创作和收藏的绘画精品,被造反派抄家毁难,竟然没留下一张。连年不断的政治迫害和精神打击不仅剥夺了他作画、办画展的权利,更使陈先生心力交瘁,严重摧残了他的健康。1971年,这位年仅59岁的著名画家在凄风苦雨中走完了一生。

传承父母善良基因

一位哲人说过:善良是一种传递。用言行把善传递给别人,让人感受并且放大就是最大的善。

采访中,陈阿姨多次深情回顾心地善良、待人真诚的父亲,尤其怀念父亲对母亲的真挚爱情。“我父亲的善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尤其对我母亲。”陈阿姨说,解放前,才华横溢的陈执中先生已经是北京画坛上的红人了。而此时,老家农村来人将从小经过媒妁之言、年仅18岁且大字不识一个的陈阿姨母亲送到陈先生眼前。面对相差悬殊的两个年轻男女,周围几乎没人相信陈先生会接受女方。但结果却出人意料,陈先生不仅在北京与其登记结婚,而且夫妻相伴几十年从没有吵过架、红过脸,两人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和美幸福。

陈阿姨回忆,当时父亲被遣送回农村,母亲带领四个孩子生活非常困难。但勤劳质朴的老母亲,一个人用在街道做杂工辛勤的付出艰难将四个孩子抚养成人,孩子们用行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思,从父母身上吸取了无价养分一一真诚和善良。将孩子们抚育成才并各自组建了家庭后,陈阿姨92岁的母亲在平静中安然离世。

母亲生前经常对陈阿姨夸赞:“你父亲真是天底下少有的大好人。一辈子没说过一个字的脏话。我没有文化,可你父亲从来没有嫌弃过我。说你爸爸是‘反革命我根本不相信,哪有像你爸爸那么好的‘反革命呢。”这让人想起学富五车的胡适和他小脚、文盲的乡下爱人江冬秀的爱情故事,有人为此还做了一首诗:“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

陈阿姨满怀深情地说:“我的全身流淌着父母善良、真诚的血脉,我传承了父母做好人的基因……”

父母生前经常教导孩子们做人要善良、真诚,尤其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了陈阿姨。她说:“我看见有人需要帮忙就要伸手。我爱管闲事,邻里不和、打架骂人、救死扶伤,遇到了我就要管。有一天,陈阿姨看见在沈阳五爱街的一条马路旁躺着一个老头,许多人都围着但谁也不敢管。经过了解,原来老人被一个小伙子开车撞了,小伙子在一旁不知所措,陈阿姨马上和肇事者拉着老人去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化险为夷。后来才知道,被撞的老人原来是鲁迅美术学院的退休教授。

你们平安健康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由于陈阿姨经常做好事,退休前家门口被街道挂上“学雷锋标兵”的牌子。陈阿姨是医生,谁家有病人只要找她,她二话不说就热情上门。一次,楼上一位赵姓邻居患重病在家打点滴,但由于过年护士放假没人给她打了,患者正在焦急时,陈阿姨主动登门,春节期间连续为其打了4天点滴。

沈阳马三家有一位结核病患者被陈阿姨治好了,送来一只鸡表示感谢,陈姨坚决退了回去。这些年陈阿姨做好事坚守一个底线:分文不取,就是做善事,否则对不起良心。

沈阳长白地区有一个朝鲜族村子。40年前陈阿姨在省结核病院预防科当大夫。当时医院的大夫都分片负责一个地区的结核病医疗和预防工作。这个朝鲜族村就在陈阿姨负责的范围内。当时村里有不少结核病患者,陈阿姨每个月都去挨家送药,嘘寒问暖。其中有一对夫妻是重症患者,而且家徒四壁,生活非常困难,陈阿姨每次送医送药还为大人孩子买些吃的。久而久之,村里人和陈阿姨建立了深厚感情,村民每天都盼望看见她的身影。陈阿姨对每家有几个患者、病情如何了如指学。不管寒冬还是盛夏,她身背药箱挨家送药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村民心中。经过数年治疗,许多村民都康复了。村民一直怀念陈阿姨,她退休后还不时有村民来医院打听陈阿姨的近况,念念不忘救死扶伤之恩。陈阿姨知道了也很感动,她捎话给村民:你们平安健康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采访中,陈阿姨还给记者讲述了让她终身难忘的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陈阿姨在太原街附近,见马路旁一堆人围着一副担架,一个年轻女子躺在担架上,几个男人愁眉苦脸围在旁边。见此,陈阿姨助人为乐的神经又开始跳动了。她问:“怎么躺在这里啊?”一个男人说:“我们刚从医院出来,医生说是结核病治不了,让我们回家。”经了解,患者来自盖县的芦屯乡,姓张,病情危急、已经奄奄一息,家中还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婴儿。患者老公哭丧着脸说:“我们也不敢回去啊,回去不等于死吗?”陈阿姨的犟脾气又来了:你们别急,遇见我就跟我走吧!你们不能回去,国家就要出人命了!陈阿姨将病人领到她工作的结核病院。病人得的是结核病脑膜炎,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起死回生,康复出院。陈阿姨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她因为急着送患者去医院,又跑前忙后办理住院手续,竟然将孩子中午回家吃饭的事情忘了。结果,3个孩子中午没吃饭饿着肚子下午回学校继续上课。现在想起这件事陈阿姨仍然一脸愧疚。患者住院期间,陈阿姨多次看望患者。张女士出院前和家人对前来送行的陈阿姨满怀感激,说她是中国最有善心、最有良心的白衣天使。陈阿姨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都是应该做的。后来由于搬家双方失去了联系。前两年老年大学组织学员去熊岳洗温泉时,陈阿姨想起几十年前的这个患者。经过派出所民警的熱心帮助,终于找到了张女士的家。40年后的今天,身体健康的张女士和一家人生活美满幸福。当年在沈阳治好了病回到家乡后,又生了一个儿子,现在孙子已经上小学了。当张女士和公公婆婆儿子女儿加上孙辈一家四代人在院子里看见陈阿姨时,出现了感人的画面——夫妻两个人跑到陈阿姨跟前跪地抱住她失声痛哭:“恩人啊,你可想死我们了,要不是当年遇见你,我早就没命了……”80高龄的陈阿姨也留下眼泪说:“孩子啊,我老是惦记着你们怎么样了,今天看见你们很幸福,四代同堂,我真高兴啊!”动人场面令周围人都流下了眼泪……

当地媒体后来也进行了报道,一时间,老阿姨40年前救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老年大学里的阳光老人

陈阿姨1935年出生在北平,陈铁的名字,鲜明豁亮,是父亲多年挚友、同为辽宁人的大画家张仃先生给起的。也许是那一代人在漂泊的人生路上对家乡的思念吧。铁岭人,就叫铁子吧,不忘本、健康豁达好养活。从此“铁子”“老铁”“铁姨”“铁班长”就伴随着她,也塑造了她豁达开朗、风风火火的性格。忙碌大半生的陈阿姨于1992年退休了,但她助人为乐的精神在继续发扬光大。谁家有大事小情她都会主动帮忙,谁有事求她,她更会热情地伸出双手。她告诉记者:我父母身上善良助人的好品质和助人为乐的家风我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大半个世纪以来,不管遇到什么逆境,不管吃了多少苦,都不能动摇陈阿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信念,她的言行教育鞭策了更多人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弘扬社会风气和正能量做出了一位普通人应该做的贡献。为此,陈阿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被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评为“阳光老人”。

退休后,陈阿姨没在家呆一天,而是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绘画班。作为班长,她善良热情、豁达开朗、助人为乐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了班级、为了同学,她忘记了年纪,可谓事必躬亲。学习期间谁没有笔她给带来,谁没有颜料她主动送去,她带着同学参加画展、到户外写生创作。期末了,班级的板报陈阿姨画得最精彩。过节了,模特班的学员表演节目,她给大家的旗袍画上美丽的蝴蝶、孔雀、牡丹,每件旗袍上的花饰都一模一样、精益求精。有一年期末,学校组织汉字听写比赛,陈阿姨带领七名同学参加比赛,她荣幸地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奖,大家非常快乐。陈阿姨说,大家需要我,我也离不开大家。她多次被老干部大学评为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干部。陈阿姨83岁不做班长了,但学员们还是叫她“铁班长”,儿子还给她起个笔名——“日光妪”。

在超龄十载后,75岁的陈阿姨破格走进合唱班。她说:“我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为唱歌是我小时候的梦想,美妙的歌声让我心旷神怡,心情愉悦。一次,在参加全国老干部歌咏比赛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为了集体的荣誉,我勇敢地冲了上去,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获得了‘荷花奖。”

受父亲的遗传和耳濡目染,虽然作画是业余爱好,但陈阿姨几十年笔耕不辍,油画、国画、手工剪纸样样精通。这些年来,陈阿姨自己也记不清为多少对新人剪过“喜”字,贴在墙上的、挂在门上的、铺在床上的,有的老街坊邻居两代人的结婚“喜”字都是陈阿姨精心裁剪出来的。而各种手工小玩意、十二生肖小布艺陈阿姨也是说做就做、信手拈来。她说:“现在不管多忙,我每天都要拿起画笔,毕竟画画是我的最爱。一拿起画笔什么烦恼都丢脑后去了。”她还是省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会员。这些年参加各类书画展多次获奖,在辽宁省美术馆馆举办的国画展,陈阿姨的作品还荣获过一等奖。

尾声

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仔细打量着这位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朋友痴心不改的陈阿姨,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她虽然已85岁高龄,可唱歌、跳舞、画画、玩微样样在行,从里到外一点都不显老:穿戴时髦、走路生风、声音洪亮、反应敏捷……

陈铁,真是一位传承父母慈爱基因、巾帼不让须眉的“阳光老人”!

猜你喜欢
陈先生阿姨
永远的怀念
先嗑为敬:陈先生的糖“蓄谋已久”
陈思和先生的“善”
加菜
推销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80后、90后“阿姨们”的抗老秘籍
简单快乐
特别的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