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研究

2020-03-30 12:16王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8期
关键词:病死率出血量内镜

王炜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 宣城)

0 引言

在消化系统中,胃十二指肠出血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出血类型,起病有着突发性,并且出血量比较大,再出血的几率比较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关键是将病因明确,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同时防止再出血,传统的止血方式通常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而这些治疗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效果也不显著。内镜止血有着明显的微创优势,其效果确切,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患者长期药物治疗或者外科手术,在最近几年已经广泛运用于胃十二指肠出血治疗之中,而且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本文就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做出相关研究,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我院外科接治的60例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数字表随机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6/14,最小年龄为二十七岁,最大年龄六十七岁,中位年龄四十岁,病程为一小时到十五小时;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8/12,最小年龄为二十五岁,最大年龄六十八岁,中位年龄三十九岁,病程为一小时到十七小时,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能够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1)符合二零零六年WHO制定的《胃十二指肠诊断与治疗标准》中胃十二指肠出血诊断标准,经胃镜检查确诊,同时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患者出血量为三百五十毫升到一千毫升[1];(2)临床表现为便血、呕血、头晕等,心率加快每分钟超过21次,血压下降超过20mmHg,血红蛋白下降超过22g/L。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2)伴有手术禁忌或药物禁忌者;(3)合并其它脏器功能不全者;(4)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者[2];(5)胃癌出血者;(6)其它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者。

上述60例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

1.2 具体方法

6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紧急补充患者血容量,给予患者吸氧支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相关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等。

给予常规组患者注射止血法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3]。

1.3 对比方法

将60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包括患者各项住院指标、初次止血率、再出血率、转急诊手术率、病死率、应激反应方式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

各项住院指标:包括患者的住院时间、止血时间、输血量、出血量。

应激反应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进行测定,通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4]。

并发症发生情况:穿孔、疼痛、黏膜下气肿、局部炎性肉芽肿。

治疗有效率: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改善情况,将其评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等于显效加有效之和。

1.4 数据处理方法

对60例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输血量、出血量对比分析

将60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常规组患者院时间为(9.01±0.82)d、止 血 时 间 为(3.25±0.44)d、输 血 量 为(813.17±87.67)mL、出血量为(533.14±58.02)mL;观察组患者院时间为(5.29±0.63)d、止血时间为(1.69±0.22)d、输血量为(421.87±44.63)mL、出血量为(387.54±41.96)mL,组间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输血量、出血量均低于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输血量、出血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初次止血率、再出血率、转急诊手术率、病死率比较分析

将60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组间数据比较,两组患者数据转急诊手术率、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初次止血率、再出血率明显优异于常规组患者初次止血率、再出血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患者初次止血率、再出血量、转急诊手术率、病死率比较分析(±s)

表1 患者初次止血率、再出血量、转急诊手术率、病死率比较分析(±s)

组别 例数 初次止血 再出血 转急诊手术 病死常规组 30 86.67% 20% 6.67% 3.33%观察组 30 96.67% 6.67% 3.33% 0%P -- P<0.05 P<0.05 P>0.05 P>0.05

2.3 患者应激反应方式水平对比分析

将60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常规组患者肾上腺素水平 为(38.12±4.19)μg/L、皮 质 醇 为(89.01±9.14)μg/L、去 甲肾上腺素为(46.82±6.43)μg/L;观察组患者肾上腺素水平为(23.98±3.17)μg/L、皮质醇为(54.85±7.21)μg/L、去甲肾上腺素为(30.47±4.15)μg/L,组间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肾上腺素、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肾上腺素、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将60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常规组患者穿孔1例、疼痛3例、黏膜下气肿1例、局部炎性肉芽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7/30);观察组患者无穿孔、黏膜下气肿,疼痛和局部炎性肉芽肿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组间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分析

将60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显效7例+有效14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13例+有效15例),组间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异于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得我国居民的不良饮食习惯不断攀升,胃十二指肠出血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增加。有相关研究表明,胃十二指肠出血的发病率可高达16%-33%,多发于青壮年群体,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胃十二指肠出血是临床危急重症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复杂,多种消化道疾病都有可能诱导消化道出血情况,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消化性溃疡,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现是其中发生率最高,其主要病理机制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等部分潜在的动脉血管扩张造成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同时一部分患者是动脉遭到溃疡的直接侵蚀而造成出血。在传统的治疗手段中,通常是采用保守药物止血,利用质子泵抑制剂来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从而达到止血目的,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止血的效率比较低,再出血的几率较高,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止血逐渐成为胃十二指肠的主要治疗手段。

就目前而言,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有许多,其中包括放置止血夹、微波凝固法、病灶局部药物注射、热探头凝固法、激发照射法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其主要的优势在于方法的简单易行,不仅能够有效的止血,同时还能够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国外有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内镜下注射止血的成功几率高达94%,而国内相关报道显示,单纯的通过内镜下注射止血,成功率远低于国外,并且该治疗效果无法持久,容易出现再出血的情况,因此内镜下注射药物止血还需要联合钛夹、电凝等措施来进行治疗。

氩离子凝固术属于非接触性电凝固技术,是通过离子化的氩气流来实现止血,同时该治疗方法利用电离气体对组织传输单级能量,能够有效的控制凝固深度,从而避免与患者胃壁接触,减少探头粘连的可能性。氩离子凝固术不仅有着失血少,止血快的优点,同时也具备自动导向型,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氩离子凝固术来进行止血,凝固效果更为牢固,止血效果更为彻底。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各项住院指标、初次止血率、再出血率、转急诊手术率、病死率、应激反应方式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均优异于常规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充分说明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重要作用[5]。

综上所述,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其效果显著,不仅有着更彻底的止血效果,同时止血速度更为迅速,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对患者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可以考虑推广。

猜你喜欢
病死率出血量内镜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