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与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以H市家庭农场为例

2020-03-30 07:56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场主农场多元化

王 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涌现出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尤以家庭农场近年发展速度较快。2008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写入中共中央文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按照自愿原则对家庭农场进行登记”。同年,农业部印发《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首个系统指导家庭农场发展的文件。2019年9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提出家庭农场2020和2022年的发展目标和培育部门计划。

农业农村部于2019年9月举行的“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家庭农场的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有60万家家庭农场进入农业农村部门家庭农场名录,全国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总值达1 946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32.43万元,名录中登记的家庭农场经营土地的总面积为1.6亿亩。可见,不论是规模上还是收入上,家庭农场均比同期传统农户具有更大优势。

H市地处浙江北部,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近年来,H市高度重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H市政府出台了《H市示范性家庭农场标准(试行)》(湖农发[2013]45号),采取并实施多种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家庭农场得到快速发展。H市农业农村局于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H市共有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30家,其中131家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在适度规模化基础上生产,以地少人多为主要特点的H市以一种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实现家庭农场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收益,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已有学者多角度分析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张乐柱等(2012)以温氏集团为例分析“公司+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赵维清(2012)详细阐述和分析家庭农场不同经营模式的特点,提出社会化服务机制与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创新的方式。赵晓峰等(2014)详细分析“家庭农场+合作社”这一经营模式的优势。童彬(2014)通过对重庆市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和制度构建的探索,论述家庭农场目前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张滢(2015)分析“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生成机制和制度效益。何郑涛等(2015)提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四种创新形式,认为不同经营模式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同。袁斌等(2016)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分析多元化对南京市家庭农场经营效益的影响。李继刚(2017)详细分析“农户+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新模式的优势。周炜(2017)分析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影响。

国内关于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农场+其他组织”合作经营角度,对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模式的研究较少,更鲜有学者研究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多元化经营模式和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H市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分析H市多元化家庭农场的典型案例,假设多元化经营模式可克服中小规模家庭农场发展瓶颈,通过实证分析多元化经营模式与家庭农场收入、规模和农场主教育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假设,为家庭农场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一、H市家庭农场案例分析

(一)P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

P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7月,现有家庭劳动力成员5人,雇工2人,拥有办公经营场所面积120平方米,各类生产配套设备15台(套),种植面积85亩,水面面积160亩。该农场经营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水产种类主要为青鱼、花鲢、白鲢,是一家集粮食、果蔬、鲜活水产品和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多元化生态家庭农场。

(二)P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

P家庭农场成立以前,农场主已于2010年8月成立X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生态农业科技企业。成立家庭农场之后,家庭农场内部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同时以“生态、高效、优质、环保”为最终目标,采用家庭农场、公司、基地和品牌结合的运行模式,运用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方法,打造以水产养殖基地为主,稻-鳖共生基地、休闲垂钓、果园采摘和观光娱乐为辅的多元化农业生态园区。P家庭农场常年与省内外高校合作,不断探索新型循环农业模式,与多元化经营结合,大力推广绿色水产品生产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紧密联结养殖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形成市场与龙头结合,龙头与基地结合,基地带动家庭农场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家庭农场效益的最大化。2016年,其经营的水稻和水产总收入分别达到2.4万元和454.4万元。

(三)P家庭农场的经营启示

1.建立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打破无法扩大规模对农场生产发展的桎梏(许庆等,2011)。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被定义为厂商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即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要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在土地丰富地区,农户往往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促进增收。P家庭农场地处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H市,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占地规模均小于我国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200.2亩,P家庭农场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在农场规模受限情况下,P家庭农场选择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强实力,提升效益。

2.采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建立以水产养殖基地、粮食、果蔬种植结合的多元化农业生态园

传统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家庭农场面临风险。一方面,农业具有弱质性(吴敌等,2004),即农业生产者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家庭农场是经营者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单一化的经营模式势必会降低一个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单一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如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只能作为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P家庭农场的多元化经营规避了单一化经营风险,提高了农场防御风险能力。同时,P家庭农场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实现“变废为宝”,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提升,有效缓解了养殖污染问题。

3.基于多元化经营模式,探索新型循环农业模式

在浙江大学指导下,P家庭农场开发新型生态养殖模式—稻田鱼虾蟹共生模式。稻田鱼虾蟹共生模式属于现代农业中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之一,这种养殖模式一方面实现了农场的多元化生产和经营,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模式;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极大减少了生产用水和养殖废水、粪便、淤泥等农业废弃物排放量,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且充分利用水产养殖池产生的淤泥、养殖废水等农业废弃物,建立循环产业链,实现了物质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产养殖池淤泥用于农田施肥,塘埂可种玉米、牧草和蔬菜,延长了产业链;此外,鱼塘中的蟹和鱼虾,部分饲料使用小型水生动物、米糠和蚯蚓等天然饲料喂养,蔬菜和水稻采用有机肥施肥,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发现,“P家庭农场”在规模受到限制情况下,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获得较高收益。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假设,即家庭农场的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家庭农场收入。

二、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分析

为深入研究多元化经营与收入问题,2016年选取H市74户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展开调查,共发放74份问卷,收回74份问卷。去除数据缺失问卷,实际有效问卷63份。其中,多元化经营家庭农场20户,养殖业家庭农场27户,种植业家庭农场16户,分别占到有效样本总数的31.75%、42.86%和25.39%。

(一)家庭农场收入统计分析

一般而言,多元化程度会影响家庭农场收入,在一定规模下,多元化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要高于单一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本文定义家庭农场经营范围为,涉及两种业务的为Ⅰ类家庭农场,涉及三种业务的为Ⅱ类家庭农场,涉及四种业务的为Ⅲ类家庭农场。其中,各类业务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园艺栽培业和休闲观光业。如表1所示,Ⅲ类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为400万元,大于Ⅰ类和Ⅱ类家庭农场,并远大于种植业66.8万元和养殖业110.75万元的收入水平。家庭农场中收入最高的存在于Ⅱ类家庭农场中,为956.8万元。其中,20家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中,有8家家庭农场的总收入超过100万元,基本占到半数,可见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收益较高。

表1 各类型家庭农场收入 (万元)

(二)家庭农场规模统计分析

1.家庭农场规模与多元化经营关系

一般而言,要实现多元化经营,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规模。H市具有人多地少特点,绝大部分家庭农场与全国平均家庭农场规模相比属于中小型家庭农场。其中,单纯的种植业家庭农场规模相对较大,因一些粮食型家庭农场大规模连片经营,表2中耕地面积为3 350亩的家庭农场即为水稻种植的家庭农场。对比种植业和养殖业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规模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这一点与实际较符合,多元化家庭农场正是因无法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故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在有限规模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保障家庭农场预期收益实现。

表2 各类型家庭农场规模 (亩)

2.家庭农场规模与收入之间关系

家庭农场收入与规模关系紧密。首先,对于三类不同的家庭农场,其总收入均与土地经营面积整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见图1),即随着家庭农场经营面积扩大,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其次,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在100~300亩规模下的收入,高于单一化经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家庭农场(见图2);最后,中等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更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经营,即一方面随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农场偏向于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统计分析表明经营规模在100~500亩且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家庭农场收入较高。所以,在一定规模下,家庭农场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可促进家庭农场增收。

图1 各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与总收入的关系

图2 各类家庭农场不同规模下的平均收入

(三)家庭农场主教育水平统计性分析

1.家庭农场主教育水平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

家庭农场主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的程度,经营业务越多,越需要家庭农场经营者具备更高文化水平和更强经营能力,问卷中显示的信息基本印证此观点。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中,农场主教育水平最低为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占80%以上,高于单一化经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由表3和表4可见,随着家庭农场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比重逐渐增加,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家庭农场主均未经营多元化的家庭农场,初中教育水平的家庭农场主在经营多元化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中占比也相对很小。可见,教育水平与农场多元化经营的关系非常密切。H市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鼓励农场主不断充电学习,一些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从高中生变为本科在读生,且参加全国职业农民培训,这对更好发展现代化家庭农场具有重要作用。

(%)表3 不同教育水平在多元化家庭农场中占比

表4 各类家庭农场中不同教育水平的家庭农场主占比 (%)

2.家庭农场主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关系

从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看,在单一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中,单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随着家庭农场主教育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后降趋势。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收入最高的家庭农场分别来自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家庭农场主,这是因为从事单一结构的家庭农场主学历普遍较低,在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中,家庭农场的收入与农场主的文化水平呈现正相关,但当学历逐渐上升后,家庭农场一般会转向多元化经营。由图3可见,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收入与家庭农场主的文化程度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且在初中和高中水平节点有明显转折,高中学历的家庭农场主经营的多元化家庭农场平均收入约为初中学历的家庭农场主经营的多元化家庭农场的5倍,随着农场主学历的提升,家庭农场的收入还在不断增加。在实际调研过程中还发现,部分家庭农场主的文化水平较低,一般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实际管理农场者是其子女,农场主主要负责一些依靠经验的基本技术指导和体力劳动,这种情况导致单一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收入随着农场主教育水平提高出现先增后减。

图3 家庭农场主教育水平与收入情况

(四)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的主要特征

1.多元化经营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前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见,多元化经营家庭农场收益高于单一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为进一步分析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收入的相关性,需对多元化经营程度量化。衡量多元化经营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多元化哑变量、主营业务涉及的行业数目、熵指数和收入的赫芬达尔指数。其中,赫芬达尔指数是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可较为直观反映家庭农场的多元化经营程度。本文基于数据的科学性和可获得性,选取赫芬达尔指数作为衡量多元化经营程度的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其中N代表家庭农场经营业务中涉及行业数目;S代表家庭农场总营业收入;Si代表家庭农场经营第i种行业所得收入。赫芬达尔指数越小,则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与家庭农场收入的相关性系数,可初步确立二者相关关系,计算结果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负值,即在20户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中,赫芬达尔指数和收入之间呈现弱的负相关关系。印证此前结论,即多元化经营的程度越高,收入越高。此结果与H市多元化经营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相吻合,如上文论述案例就是因多元化经营而获益较大的家庭农场。

2.多元化经营多存在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计算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与赫芬达尔指数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经营面积在300亩以下的多元化家庭农场规模与赫芬达尔指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家庭农场规模扩大,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经营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多元化家庭农场与赫芬达尔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家庭农场规模扩大,多元化经营程度越低。H市人均耕地小于0.9亩,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也低于200亩,小于全国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水平,很多家庭农场规模仍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下,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的中小型家庭农场就会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促进增收。对于规模大于300亩的家庭农场,可通过规模经济保证家庭农场的良好运营,采取多元化经营的动力不强。此外,H市多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多为中小型家庭农场,但因多元化家庭农场的经营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于大多数经营规模过小的家庭农场,规模的限制导致无法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多元化经营。故多元化家庭农场的良好运行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经营规模的基础之上。

3.农场主的受教育水平限制家庭农场的多元化经营

从前文统计分析可见,农场主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多元化家庭农场发展。本文用农民受教育年限作为农民受教育程度的衡量标准计算教育年限和赫芬达尔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即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赫芬达尔指数越低,家庭农场的多元化程度越高。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因知识和技能水平限制,只能依靠多年经营农业的经验经营农场,所以在这些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农场主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能满足多元化经营需要。因此,实现家庭农场的多元化经营,并通过多元化经营提高农场的经营效益,需要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和综合技能水平,促进中小型家庭农场通过发展多元化经营而增收致富。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旧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农村地区在分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红利的同时,也面临土地细碎化及效益低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打破这种桎梏,建立新的生产经营主体势在必行。家庭农场这种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出现,代替了传统的小农户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省发展家庭农场过程中,陆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各地因地理环境不同,导致家庭农场的具体发展模式不同,有些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因盲目扩张;有些地区因土地资源相对稀缺,一些家庭农场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如何根据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值得关注。本文选取H市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经营模式,可克服中小型家庭农场规模不经济的发展瓶颈,高效促进中小型家庭农场发展。通过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如“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公司”,实现家庭农场的集群效应,依靠实力较强的农业经营主体,增强中小型家庭农场的实力;通过发展“多元化家庭农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家庭农场生产效率,不仅可以打破中小型家庭农场规模不经济的瓶颈,还可以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第二,多元化经营能够促进家庭农场经济效益的提升,但需要适度规模。通过对63户家庭农场的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多元化家庭农场的收入远高于单一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且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水平越高。通过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和多元化经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经营规模在300亩以下的中小型家庭农场中,随着规模扩大,多元化经营的程度相对较高。说明即使是中小型家庭农场多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但也有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从而突破因规模过小对多元化经营的限制。

第三,多元化经营与家庭农场主的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多存在于学历相对较高的家庭农场主经营的家庭农场中。这是因为,多元化经营较单一化经营更为复杂,教育水平高的农场主往往能运用先进技术,并具备较高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从而能更好地配置现有资源,实现家庭农场的良性运行。这部分家庭农场主会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经营家庭农场,获得较高收入。

第四,发展家庭农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H市地处太湖南岸,湖河水网密布,为发展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奠定了基础,且因H市风景秀丽,发展休闲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大多数适度规模的多元化家庭农场选择将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农业结合的生态循环型多种经营形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农业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小规模生态循环系统,既可以培育和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保证食品安全,同时增加收入并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H市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取得的明显成效说明,家庭农场发展必须与当地的农业发展资源紧密结合。

(二)政策建议

家庭农场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是H市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点。目前,H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已取得一些成绩,但根据分析结果可知,H市家庭农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故针对H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公司”与多元化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家庭农场在资金、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降低单一家庭农场的经营风险,提高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和增加收入。针对类似于H市地区,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鼓励家庭农场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创新,解决由于规模限制阻碍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保证家庭农场走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2.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

耕地资源紧张地区,耕地能否顺畅实现流转和集中已成为发展家庭农场的最大挑战。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化发展,一方面持续加大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各级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创新流转形式,例如对土地流转的农户按土地流转数量,实行阶梯式补助,并为土地流转家庭提供完善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社会保障,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前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台相应政策,鼓励耕地向家庭农场主年龄在30~50岁且具备中专以上学历的家庭农场集中,释放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并提高经营收入。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家庭农场主的综合素质

农场主是家庭农场的主要经营管理者,其受教育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家庭农场的发展水平。必须首先提高家庭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并对家庭农场主及其成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再教育:一是通过宣传引导农民认识培训对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性,鼓励优秀的创业者和家庭农场主向其他农民分享经验,营造长期稳定的学习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农民学院在培训职业农民方面的优势,坚持走学历+技能+创业的办学道路;三是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家庭农场的经营和管理,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家庭农场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故发展家庭农场不能采取“一刀切”方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区域资源优势,根据家庭农场经营特点和市场信息充实和丰富经营内容,实现家庭农场内部多种经营业务的协调统一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出更多优质农产品,实现资源环境效益和农场经济效益共赢。政府应鼓励农民结合当地资源创新家庭农场发展方式,对创新者给与奖励和补贴。此外,还应培养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推广典型经营模式,提升当地家庭农场整体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农场主农场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山西大同:多元化养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农场假期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农场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一号农场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