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自我与阐释

2020-03-30 03:26韩传喜
诗歌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意风景意象

韩传喜

“诗无达诂”,这一经典论断既为解诗者创造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白我辩解的借口。可以说,相较于小说、戏剧和散文,诗歌在现代文体中是最难以阐释的类型。因为诗歌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甚至极端的白我呈现。它可能是诗人的瞬间感悟,也可能是诗人过往生活中的一段秘史,无论如何,都是极具个人化的表达,其中的每一个词句,都可能藏着诗人的秘密。阐释者往往筋疲力尽,仍然不得要领,他们所做出的完美解读,大多时候只是一厢情愿,与诗人的本意相去甚远。如此看来,解诗的确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溯本探源,诗歌其实是诗人内心隐秘的风景,这里安放着诗人的灵魂,隐藏着诗人的过往。这是独属于诗人自己的风景,迷人而幽深。而风景外边的人们,只能通过自己那些蹩脚的解诗技巧,去猜想诗人诗作。但无论如何,解诗本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风景的窥探者们,可以从隐秘风景的前门进去,也可以从后门进去,当然也可以从偏门甚至翻墙进去。无论从什么角度进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诗人所营造的隐秘风景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甚至只是窥探者自己的风景,但因为这种发现,却赋予了隐秘风景格外的意义,使其具有新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越是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歌中隐藏的白我密码越是丰富,阐释起来难度也就越大。在这里,作为一个窥探者,我也只是在猜想诗人李皓,试图进入他营造的隐秘的风景,进山寻宝,人海探骊。

李皓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数量巨大。从中既能看出诗人对生活的高度敏感,又能窥见他蓬勃的生命激情。若能对其诗歌进行整体考察和系统梳理,应该更能呈现诗人的生命镜像和诗艺脉络,但因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只能选取诗人近期的部分诗作窥斑见豹。这些诗歌,像一根根引线,同样可以牵出诗人自我隐秘风景的千头万绪。

我们先来看一首《到凤凰山寻找不明飞行物》。整首诗想象奇崛,意象丰盈,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精妙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时间、空间与人的独特关系。凤凰山既是一个意象,同时也是一个空间想象,或许在这里的确发生了如诗中所言的故事,但这些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充满了对不明飞行物的想象。而不明飞行物其实既是实指,又是虚幻,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能指。从年少到当下,从当下到未来,从自我到友人,从“孟照国”到“张樯”,从实有的此处到无尽的远方,从真实的感觉到虚无的幻觉,诗人在一首诗中,调用了密集的信息,且这些信息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奇缀妙连,歧义丛生。在这首诗中,时间、空间和人这三条线索繁复交织,构成了李皓诗歌的多棱镜面,透射出他的独特生命体验、心灵感受和诗艺探索。

再来看一首《雨中游小娄巷》。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经典名诗,其中蕴含的经典性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同时也给后世的诗人们提供了想象的源文本,诗人李皓正是在这个源文本里充分发挥了自己建构性的想象力。

“雨中游小娄巷”,这本是一件极其日常的行为,“小娄巷”本身也是毫无诗意可言。但经与“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经典诗意表述相勾连,则意境全出,诗意盎然。表面看去,这是对戴望舒诗歌的解构,但解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建构,重新建构起一幅诗意图景。在诗歌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传统的戏谑和诗意的拆解,而是对经典的致敬和对江南的依恋。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彼时的诗人李皓,在小娄巷中行走的姿态和漫漶的诗情,有关经典诗歌、神秘诗人、温柔江南的无限想象纷至沓来,浓得化不开,将诗人重重包裹,于是化为了神奇的诗句。但诗人却是如此的独特和清醒,他并没有被这种浓重的情绪所劫持,而是从现实中抽身出来,考问自己的灵魂,虽身在江南,行走于雨巷,但这里终归是别处,江南的柔软终难包裹和融化诗人的坚硬。此处又可见出李皓诗歌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即是节制之美。即便情绪饱满到极致,也没有溢出诗歌审美的边界,放得开,更能收得拢。在介入与疏离之间,诗人捧出了诗心,又守住了自我。

《佚园的假山》显然蕴含着哲理意味。诗歌究其本质,都是哲理性的,都是经由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的思考,对人的生命与存在的思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想象性处理。诗人由一处假山,引发了对历史的反思,对成规的质疑,对世间一切事物本质的揭示。“假山”这样一个再也平常不过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却能平中见奇,奇中见险,深蕴哲理,意味无穷。

诗歌写作虽然有很强的偶然性,因瞬间灵感而成,但这种偶然之作其实是一种整体经验激活的结果。诗人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受,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经验,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因特定的对象和情境而被瞬间激活,生发出独特的诗情。诗人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和感知方式也具有某种稳定性,因此他的表达习惯也具有相应的稳定性,偶然性之作因之亦能呈现出诗人诗作的整体面影。正是因为这种整体性经验的存在,李皓的这种建构性的想象力、化平凡为神奇的意象营造、介入与疏离的观照方式、充满哲理的深刻自省意识,几乎贯穿在他所有诗歌中。“九月就是一条光滑的石板路/轻易地通向一截乌黑的门楣/一个顯赫的家族/开始找到作答的钥匙”(《谈家宗祠》),“九月”“石板路”“一截乌黑的门楣”“显赫的家族”“钥匙”,如此简单的几个意象,密集地嫁接在一起,造成了神奇的陌生化效果,却又是那么贴切,那么白然,从而生成了巨大的诗意想象空间,一个充满深邃历史感的家族,如此魅惑,如在眼前。诗人走在通往历史幽深处的石板路上,即将介入历史,但同时义与历史保持着疏离,更多的则是对历史的观照,并从中得以自省。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题材多维呈现出李皓诗歌的整体审美形态。

《登望儿山》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春日访友》写出了对友情的珍视;《秋日过徐州东站》写出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我独爱五常的黄昏》写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沉浸。所有这些美好而深沉的情感的表达,都是源自于诗人的初心。这种情感坚韧而绵长,正如诗句所言:“吹面不寒的未必是风/而是我们年少时身上的气息/那每个人身上独一无二的东西/这么多年,就没有变过”。若没有善良、质朴、纯真的初心,若没有丰盈的心灵和饱满的激情,若没有生活的积淀和敏锐的感觉,若没有独特的审美和至臻的诗艺,李皓也许只是李皓,而不是诗人李皓,也不会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李皓的诗作。我猜想,诗人李皓大概是这个样子,他的诗歌也大概是这个样子。极有可能,我都猜错了,但那已经不太重要,因为“诗无达诂”。

猜你喜欢
诗意风景意象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来自林间的风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