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啄癖的发病特点、病因和防治措施

2020-03-30 03:30王少军李雨来
现代畜牧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养鸡雏鸡日龄

王少军 李雨来

摘要:啄癖也称为异食癖,是蛋鸡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营养物质缺乏或者代谢紊乱引起。该病会导致病鸡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时会将内脏啄出,导致死亡或者胴体质量降低。任何品种和各个日龄的蛋鸡都可发生,且采取不同饲养方式时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发病。只要鸡群中发生啄癖,即使发病诱因消失,这种恶癖通常还会持续,使其出现伤、残、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鸡者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蛋鸡;啄癖;发病特点;病因分析;对症治疗;饲养管理;合理光照;及时断喙

中图分类号: S85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2-0121-02

1 发病特点

鸡通过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啄食行为,其属于一种自发行为,目的是对食物进行消化,但是在商业饲养模式下,鸡的这种自发行为逐渐改为啄击其他鸡的身体,且笼养鸡相比于散养鸡更易发生啄癖。通过观察笼养蛋鸡,发现超过80%的鸡会出现啄羽行为,严重时啄羽占20%~30%左右。

1.1 发病日龄

各个日龄阶段的鸡都可能出现啄癖,其中最容易发生啄癖的是雏鸡以及换羽阶段、出现第二性征阶段。雏鸡常出现啄肛,换羽阶段常出现啄羽,出现第二性征阶段常出现啄皮肤、啄肛及啄鸡冠。

1.2 发病环境

啄癖通常在气候炎热的时节发生,尤其是鸡舍内温度高、湿度大、通风较差时更易发生。另外,鸡群饲养管理水平低下、长时间供给营养不全价的饲料更容易出现啄癖。此外,鸡群光照时间过久或者光照强度过大也易出现啄癖。

1.3 危害

鸡群发生轻度啄癖时,常见尾部、头背部的羽毛被啄掉,脚趾、皮肤被啄破出血。蛋鸡发生啄癖后,往往会导致鸡群受到惊吓而引起应激,并对生长发育以及产蛋率产生严重影响。

2 病因分析

2.1 营养因素

2.1.1 缺少蛋白质或者日粮氨基酸不均衡

鸡群发生啄羽主要是由于日粮中缺少蛋白质,使其无法摄取足够的含硫氨基酸;或者日粮中含有足够的蛋白质,但氨基酸不均衡导致发病。

2.1.2 粗纤维含量不当

蛋鸡饲喂含有过多粗纤维的日粮,会导致机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饲喂含有过少粗纤维的日粮,会影响肠道蠕动,胃肠道往往处于空虚状态,使其出现饥饿感,从而引起啄癖。

2.1.3 缺乏矿物质、维生素

蛋鸡日粮中所含的常量元素(如钙、磷、钠、氯等)或者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碘、硒等)过少或者比例不合理,导致机体所需的这些营养物质无法得到满足,使机体新陈代谢失调,从而诱发啄癖。

另外,蛋鸡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3、维生素B12等,往往会导致啄趾的发生。

2.1.4 饲料粒度过小或者饲料中缺少砂粒

3周龄以上的鸡适宜使用0.58~1 mm的细石粉,产蛋鸡饲料适宜使用2~3 mm的粗石粉,能够协助肌胃将食入的饲料磨碎,有利于消化。如果鸡群长时间饲喂粉状饲料,相比于饲喂颗粒料的鸡群更容易出现啄癖。

2.2 环境因素

鸡舍温度过高、明显潮湿、光线太强、通风不良、存在大量的有害气体、限制饲喂、饲养密度过大、垫料过少或者长时间没有更换等,都能够导致啄癖。对于饲养方式不同的鸡群,采取笼养更容易发生啄癖。

2.3 管理不当

2.3.1 饲养密度过大

鸡的饲养密度过大,导致其活动空间变小,精神压抑,往往会出现狂躁,从而容易诱发啄癖。

2.3.2 分群不合理

鸡群中混养强弱、大小不一的鸡,往往会出现大啄小、强啄弱的情况,从而逐渐形成啄癖。

2.3.3 观察不到位

处于产蛋高峰的蛋鸡,尤其在产蛋升高阶段,会产出双黄蛋、较大鸡蛋时,容易使泄殖腔外翻,加之其呈红色,其他蛋鸡看到红色会明显兴奋,此时容易出现啄食,甚至往往会啄出肠子。

3 防治措施

3.1 对症治疗

3.1.1 针对性治疗

啄羽常使用硫酸亚铁和维生素B2进行治疗,疗效明显。对于体重超过500 g的病鸡,每只每次可服用0.9 g硫酸亚铁片、2.5 mg维生素B2,每天2~3次,连续使用3~4天。另外,在日粮中添加1%~2%的石膏粉或者1%硫酸钠,直至啄癖完全消失;或者每只病鸡每天内服0.5~3 g石膏,连续使用数天,也可缓解啄癖。

3.1.2 隔離有啄癖的鸡

及时将有较强互啄倾向的蛋鸡移出,采取单独饲养,并对被啄鸡进行隔离,取苦味强烈的消炎药物(如黄连素或者龙胆紫等)涂抹于被啄部位,不仅能够消炎,还可使其他鸡知苦而退。

3.2 加强饲养管理

给鸡群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尤其是确保含有充足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时调控粗纤维含量适宜。在梅雨季节,由于饲料和饲料原料容易发生霉变,因此饲喂时注意检查,禁止供给霉变饲料。

7日龄以下的雏鸡,环境温度适宜控制在32~35℃,之后每周调低2~3℃。小于10日龄的雏鸡,相对湿度适宜控制在60%~65%;大于10日龄后,适宜控制在大约55%。对于产蛋期蛋鸡,温度适宜控制在13~25℃,其中以18℃最为适宜,相对湿度要控制在50%~70%。

3.3 及时合理地断啄

鸡群适宜在6~9日龄进行断喙,先用左手将雏鸡捉住并固定,接着用右手拇指将头的上部或者侧面按住,再食指在咽喉处轻轻按压,使颈部被拉直,防止操作时将舌头烫伤,同时使其头部向上倾斜,待电烙铁呈樱桃红色(大约815℃),即将鸡喙待切部位插入断喙器的小孔内,从上至下切掉,一般接触3 s左右即可。

猜你喜欢
养鸡雏鸡日龄
养鸡趣事
柬埔寨磅湛省每月出栏约23万只活鸡
雏鸡饲养管理的重点工作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3)
农村散养鸡疫病防治技术的实践探讨
狮头鹅的饲养技术
蛋鸡合理投料量
食醋可防鸡病
养鹅的关键在育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