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善变”之师

2020-03-30 03:30叶琴
青年生活 2020年7期
关键词:名篇陶行知笔者

叶琴

摘要:在《陶行知教育名篇》当中,陶行知老先生坦言说道:“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师,教人变坏的是坏教师。”那么,教师的“变”该是什么?笔者由此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番深入思考与探索。在对学生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在对教学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身为人民教师,我们所担任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关键词:“善变”的老师;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引言:

常听人言:“两千年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自从业于教育事业伊始,笔者便由内心而发,对我国教育先驱陶行知老先生额外怀有一份敬重与特别的仰慕之情。近几年趁教学时间之余,有幸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其作为我国教育领域出色的教育典范著作,品读过后,笔者收获颇丰,感慨万千。由此,笔者决定落笔写作本次主题为“学做‘善变之师”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观后感。

一、老师为何要“善变”

(一)在改变的教育对象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老先生如此写道。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常开玩笑讲“三年一次代沟”,巧合的是,我们在工作当中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正是三年发生一次变化的。何谓陶行知先生口中所说的“心心相印”?笔者认为,“心心相印”即是“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的主体学生之间所产生的共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要需求便是教师能够拥有对待学生的一颗平等之心、理解之心。

具体来说,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们刚刚离开小学时期温和的学习环境,第一次正面且直接地面临未来的激烈竞争,差异性与叛逆心理并存。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发现,现阶段的学生们所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驾驭和掌握的能力,更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式环境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在改变的知识结构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明确指出了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教学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全新的知识领域,这一点与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无法分割的。——换言之,身为知识的“引路人”,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然而,知识同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新认识、新思想、新科技、新理念层出不穷,同样直接要求老师做到“善变”,進而适应不断在改变的知识结构。

二、如何学做一位“善变”的老师

(一)“冷静”与“激情”并存

应该说,想要成为优秀的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激情”不可缺:无论是感情充沛的课堂教学还是热情真挚的课间活动,激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班级的活力,使学生们尽情洋溢蓬勃的青春。但是,“激情”往往与“冲动”相提并论。

在处理学生问题或学生矛盾时,切忌简单粗暴、意气用事。例如出现学生之间打架斗殴、学生顶撞老师等情况时,务必保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选择最佳解决方法和处理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尽可能不使其产生抵触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热衷于玩“心理战术”,初中阶段尤为复杂,与未成年的孩子们相比,教师应当显现出教育者的豁达,不与学生处在对立面,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进行教育。例如,面对学生的挑衅行为,老师不应当发怒,而是淡然处之,再与其好好沟通——“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学生倍感没劲,接受教育时也就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二)“老师”与“朋友”并存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笔者又一次深刻地意识到了“平等”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当中同样强调,老师应该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多一些温和的微笑、多一些真诚的交流,主动与孩子们进行沟通,理解他们的想法、走入他们的内心,身为“老师”的同时,成为学生的朋友。

不过,万事说说容易,身心力行又何其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倘若班级人数过多,“朋友式”的亲切教师便难以约束整体纪律。因此,这就要求“善变”的老师一方面在单独交流时做到朋友式的平等对话,另一方面,又要在班级集体面前树立起自己的威信。需要注意的是,威信不能够依靠独裁来树立,而是需要教师自身以身作则,言传身教[3]。

(三)“真诚”与“假面”并存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中,发现存在极个别的特殊学生,不妨采取适合他(或她)的特殊方法。笔者之前初二中途接下一个已经换了第三任班主任的班级,其中有个学生刘某某,初一时,刘某某的成绩处于中流,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到了初二逐渐“沦落”为班级倒数,对待老师的态度也大幅度转变。经笔者悉心观察发现,这名同学自“小升初”以来,便结交上了“混社会”的不良青年,由于缺少家长的陪伴周边的环境所影响,慢慢开始立志成为“不良少年”的他开始蔑视学校、蔑视老师,最大的兴趣爱好是打架。

笔者以温和的态度数次找他谈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颇为不屑,当面认错后又屡屡再犯;笔者与其家长谈话,仍旧毫无作用。当他再一次与辍学不良青年大打出手,笔者再三思索后,决定采取“戴上假面”的特殊方法。笔者一改温和面孔,放学后将其带到无人的学校操场,严厉指责他近日来的种种不逊行为,并声称将其送去警局。在前往当地警察局的路上,他不断认错,笔者不为所动;这时,笔者事先联系好的朋友按照事先安排“恰巧路过”,以警察的身份对其进行法律教育。这一连串戏剧式的变化终于震动了他的心,认识到打架斗殴没有任何骄傲可言,认错的态度与过去大不相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笔者对他的优点不吝赞美,终于将他带回了正轨,在结业考试中取得了自己最好成绩,现在的他已是一名入伍军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目的是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非单独针对他个人。“真诚”与“假面”并存的教育方式,同样不失为“善变”老师的另一种选择。

结束语:

常言道,“教有法而无定法”,人民教师的工作是繁复而多变的。在本文中,笔者在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后,收获颇丰,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以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深入探究并思考了老师为何要“善变”、何谓“善变”的老师等问题。写作本篇读后感,以期能够相关领域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经验,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名篇陶行知笔者
用“1+X”的模式,开展阅读教学的途径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囫囵吞枣”讲名篇
陶行知夜归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浅议小学语文名篇导读要旨及文学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