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国士出征 不念归期

2020-03-30 03:28王幸芳
杭州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兰娟赤脚医生危重症

王幸芳

她救死扶伤,无论是非典、H7N9禽流感,还是新冠肺炎,她都在抢救的一线。

她潜心问学,攻克的人工肝研究为无数病人带来希望,开辟了医学未知领域的治疗新途径。

她说:“医学是治病救人的,医学研究要秉承严谨求实的精神,勇于攻克难题,开拓创新,敢于勇攀高峰,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传染病领域的领军人物李兰娟。

“对医学的挚爱,让我无怨无悔地选择当‘赤脚医生”

李兰娟对医学的热爱非常纯粹。

想学针灸,是希望做点好事,为村里乡亲治疗腰腿疼痛。1967年,凭着优良成绩顺利高中毕业的李兰娟,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高考制度就取消了。为了响应号召,她积极报名去黑龙江,但没被批准,乡里便安排她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但在回乡前,李兰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自己联系了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虽然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医学,但短短几個月时间,她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实践是学习针灸的要点,那时候,我就经常拿自己当试验品,在自己身上扎针练习手法,直到手法熟极而流。”学成归来后,工作间隙她就给乡亲们做针灸治疗。

教了三个月书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因为李兰娟会针灸疗法,大家都希望她来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在当时,代课老师每个月工资是24元,相当于每天能有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当时真的很矛盾。家里日子又捉襟见肘。”李兰娟心中的天平已经倾斜,“对医学的挚爱,让我无怨无悔地选择当‘赤脚医生。只要脑袋里有知识,老师什么时候都能做;可做赤脚医生,才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医学,参与培训。”

不问收入,她选择了一份更艰难的工作。山村的“赤脚医生”资金有限,设备又简陋。为了以最少成本给群众治病,李兰娟和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亲自跑到山上采药。不到半年时间,她爬遍了附近的山头,也认识了许多草药不同的用途,为医疗队节省了不少开支。她也总是风里来雨里去,无论哪家有人生病,不管有多晚,她都会上门诊治。就这样,她让全村1300多个村民,都记住了她。

1970年,李兰娟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因为成绩优异,李兰娟大学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幸福,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没有经历汗水的洗礼,是难以感受到幸福的真谛的。我在为他人创造幸福中享受着幸福。”在李兰娟看来,成为医生就有这样的意义。

“科学家精神包含坚韧不拔,面对失败和挫折的百折不挠”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时这样说道。2013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但掌声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时间退回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心中徘徊,她想要改变。“科学家精神就是对科学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它既包含开拓创新,也包含坚韧不拔,面对失败和挫折的百折不挠。”

1986年,李兰娟申请了3000元钱的青年科研基金,在我国率先开始了人工肝研究。“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当时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不少人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怀疑,但我深信只要攻克治疗中的几个技术难点,还是有成功的可能。做了一段时间,确因重型肝炎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很大,有的课题组成员也没有信心了,我只好另找人:谁愿意,跟着我做!”

人工肝技术意义深远,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提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如今,以李兰娟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经成为全世界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有位李兰娟的病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作为一个肝病患者,得知熟悉的病友离去,内心深感恐惧。幸运的是,人工肝技术让我重新拥有了健康。在我吃得香、睡得甜,每天感受生命的美好时,总是难忘李大夫的救命之恩。”

医者仁心,是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乃至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这是一名医生的责任”

李兰娟身上有着多重身份。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她,带领全省20万白衣战士打造“卫生强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开创卫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身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的她,探索钻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难题,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在李兰娟心中,她认为自己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所以,新冠肺炎疫情一爆发,李兰娟迅速带队驰援武汉。她多次表示:“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对于亲友的担心,她说:“我还有口罩,我懂得怎样隔离,懂得怎样防护,我还要到医院去。”疫情当前,已经73岁的她,每天只睡3个小时。李兰娟到达武汉后,带领她的团队,没日没夜地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说:“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为救治武汉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李兰娟自己走进ICU病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重症监护室,这里是重症病人收治的定点医院,所以有许多重症和危重症的病人,我们用浙江带来的人工肝技术,连续抢救了八位危重症患者,效果不错,已有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李兰娟表示,她每天和本地专家一起坚守在医院,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 救治模式初显成效。

李兰娟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病人能康复,社会就不会恐慌。”她说,“希望武汉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她还说,“现在也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那边的医护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自己还没考虑过。”

猜你喜欢
李兰娟赤脚医生危重症
我家有位“赤脚医生”
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
老照片里的赤脚医生
小学生收到李兰娟院士回信
院士李兰娟:73岁上前线
李兰娟
古稀率队
CITY OF LIFE AND DEATHBY ROBERT P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