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揭示的社会治理变革方向

2020-03-30 10:16吴伟强
杭州 2020年3期
关键词:防控疫情

吴伟强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传承数千年的春节风俗骤然暂停,数万人被病痛折磨,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创伤,且对全球多国造成外溢性影响。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导致疫情扩散的根源在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未达到现代化水平。分析本次疫情从最初发现病例、蔓延、回落的过程,可揭示社会治理的缺陷和短板,看清社会治理的变革方向。

实事求是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2003年非典的深刻教訓之一,就是隐瞒真实信息造成了不堪后果。17年过去了,一些高喊“反思”的人并没有真正反思,继续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从2019年12月8日武汉市最早发现病例,一直到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揭开疫情真相,这40余天时间,从武汉市、湖北省相关官员到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多次声称“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病情可防、可控”,令社会丧失警惕心,以至于错过最佳时机,直接酿成疫情蔓延的严重后果。

本着对毛泽东、邓小平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认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习近平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019年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还专门聚焦讨论了这个议题。回顾4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领导人民求真务实,实现了大国崛起。然而成绩面前,一些人禁不住脱离实际的亢奋,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挥之不去,听不到百姓的呼声,也不问人民之心愿,更容不下不同声音。这是对“实事求是”的背离,终究要得到教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要向“实事求是”回归。

科学精神是社会治理能力的支柱

疫情开始后,我们持续跟踪监测国内外各类媒体的反应,总体而言,与杭州有关的信息大多为肯定性评价。主要为几个方面:第一,行动及时迅速,措施得当有力。多方评价,认为国内做得最好的是河南、浙江(尤其是杭州)和山东,浙江在国内第一个把疫情防控等级列为一级,说明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位,政府重视。第二,政策张弛有度,城市包容淡定。1月25日上午,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疫情通报(第1号):“1月24日晚10时许,TR188航班从新加坡到达萧山机场。机上335名乘客中有武汉客人116名。”这一信息发布后,全球瞩目,在如此严重的疫情环境中,杭州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赞誉尤佳。第三,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杭州市领导在屡次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中的表现都得到肯定,被誉为是国内城市领导在媒体中的最好表现,尤其是以题板方式展示数据和信息,媒体认为是“心中有数,一清二楚”。李兰娟院士“当前发现病人不怕多,就怕漏”的表态被认为是“呈现了一种科学精神”。第四,辟谣及时。辟谣平台反应迅速,及时破除虚假信息,符合危机管理中“第一时间话语权”的科学准则。

浙江和杭州的表现,媒体总结为“社会治理水平国内领先”。先行必有先行之缘由,强化社会治理中的科学意识和技术创新是杭州这些年来的重要抓手,在“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过程中,日积月累的科学意识和技术系统有效地支持着本次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政府启动一级响应的当天下午,就拿到所有酒店来自疫情始发城市入住人员的信息,当天晚上就采取了量体温、体温正常就地隔离14天、体温不正常医院隔离监控等措施。“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手段,精准排查。城市大脑迅速给出详细数据支持,包括:人员属性分析、重点场所统计、同行人员分析、出行方式分析、留杭人员落脚点分析、密切接触者线索分析、行为轨迹分析等,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与促进、科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广泛程度、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职业技术技能,综合反映着一个区域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程度。良好的治理,必须是在符合与适应科学所揭示出的人性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必须是在技术手段提供可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风险管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必备要素

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风险结构不同于传统社会。现代性意味着人类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而在人为风险中,又要特别注意防范制度运转失灵的风险,即“制度化”风险。

本次疫情充分暴露了疾病防治体系的制度化缺陷。在防治疫情源头上,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但现实中普遍存在执法不严、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卫生意识方面,为数不少的人,意识颇为落后、顽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物质保障上,医疗物资储备短缺,应急能力差;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有疫情,公共卫生部门疲于应对,导致一直被诟病的“重医疗、轻预防”困境仍然没有得到逆转。而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数据支持、信息公告、应急管理机制和措施皆有值得深刻检讨之处。背后的根源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无为的官员、自私的专家、低效的行政审批程序、媒体监督角色的缺失等,一系列制度性缺陷构成了潜在的社会风险。

要消除这些缺陷,首先应该真正学会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本次疫情所暴露的问题甚至比2003年非典(SARS)时更严重。试想一下,假若我们能真正吸取2003年的非典(SARS)教训,在本次疫情爆发前就已经建立起现代化的疫情防控体系并具备完备的治理能力,疫情何至于现在这般严重?更进一步追问,过去几十年中国能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经济奇迹,足见其背后巨大的发展潜力。倘若中国有更加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又将会缔造出怎样夺目耀眼的成就?没有行动的反思是“伪反思”。通过本次疫情防治,我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保留、收集、整理资料,做好档案管理,建立专门数据库,专门研究,可为未来提高疫情防控、公共危机处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提供宝贵的参照系和决策依据。

要管控上述风险,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应清醒认识到我们国家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GDP居全球第二,但国家崛起的底层还比较薄弱。及早补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需要从法制保障、公民意识、物质保障、应急管理、责任追究等多方面系统梳理,重构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是社会治理的落脚点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中国“加强对疫情的监测以及主动筛查”“加强疫情应对措施,以遏制当前的疫情发展”,《国际卫生条例》明确规定,要避免相关措施所可能导致的污名化或者歧视。纵观各地的防控措施,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第一,宣传教育文案用词不当。恐吓、辱骂有之,如“无耻之辈”“亡命之徒”“互相残杀”“自寻短见”等,甚至存在违法词汇,如“阶级敌人”。第二,防控手段简单粗暴。如封门、截断道路等。此类做法,非但起不到良好的防控效果,反而会引起反感,引发新的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文明的发展趋势清晰可见,从“神本”(以神为本,泯灭人性)到“物本”(以物为本,人被物所“异化”),再到“人本”(以人为本,回归人性)。以人为本的本质即以“民”为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也是落脚点。

我们坚信,以举国体制内在的社会动员能力,最终肯定能战胜疫情,这次危机也很快会成为以后的知识和记忆。知识和记忆是“一场灾难给人们最大的教训和经验”,“我们不应当轻易放过那些治理中曾经尝过的苦头和教训,应该尽力在下一次灾难发生时规避它,而不是一次次地重蹈覆辙”。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市决咨委委员

猜你喜欢
防控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