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传统村落的生成演变历程及动因

2020-03-31 13:21孟赛龙
艺海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皖南演变

孟赛龙

〔摘 要〕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分析其演变的历程特点及外在和内在的演变动因。皖南传统村落生成演变的外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形的差异化分布、临水而建的村落选址及地狭人稠的耕地现状。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商业导向的村落集聚及宗族血缘关系影响的村落分布。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成;演变;皖南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生产生活与生存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留下的璀璨明珠。其中历史悠久的皖南地区作为徽学的起源地,无论在学术研究或当今传统村落的发展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徽学与敦煌学、藏学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研究者众多,且相关理论与文献也较为丰富。近些年对其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课题,但以往对其研究多是从单体层面,少数从区域层面上的传统村落分析又集中于空间分布和空间形态上,对于整体性传统村落的研究较少,基于宏观的生成演变研究更是匮乏,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从区域的视角下对传统村落的生成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区域概况与现状分析

1.区域概况 皖南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沿江平原相连,东南与江、浙交界,西南与江西为邻,区域内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水热资源丰富。在这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座古城、市镇和村落宛若串串撒落的珍珠,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山间盆地、溪流两岸和平缓山麓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地画卷。

2.区域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徽州地区由繁盛走向衰落,经历了区域空间嬗变的阵痛。婺源县的脱离,绩溪县的区划调整,古徽州的空间范围被掐头去尾,分属两省三市。历史上稳定的一府六县的区划范围已不复存在。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一些传统村落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重点文物的古村落中,但是依然缺乏强有力的对传统文化的拯救和保护措施,虽然物质形态保护下来了,人们却对村民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日渐衰落束手无策。

二、皖南传统村落的演进历程划分

对于传统村落的生成与演变研究,有助于了解村落发展的前世今生,把握发展的脉络与轨迹。其中对于皖南传统村落的形成与演变历程,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自己的划分方式,不过彼此的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安徽大学刘伯山教授从文化研究角度,把皖南传统村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以前的早江南越文化、战国至三国的山越文化、汉末至南宋的新安文化、南宋至近现代的徽州文化;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等人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将皖南传统村落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远古到南宋时期的聚落形成期、南宋到明中叶的聚落稳定发展期、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勃兴鼎盛期、清中叶以后的衰落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伟博士从科技史的视角,将皖南传统村落发展历程归纳成五个阶段: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的雏形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形成期,隋唐至元末的发展期,明初至清中叶的繁荣期,清末至近代的衰落;

对于皖南传统村落演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本文在综合各划分观点的基础上,以三次影响较大的人口大迁徙和徽商繁荣阶段为节点,综合划分为六个阶段。即:旧石器时期至先秦时期的萌芽期、秦汉时期的雏形期、魏晋南北朝至北宋的形成期、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发展期、明中叶至清中叶的繁荣期以及清中叶以降的衰落期,以及当今处于大好发展机遇的重生期。

三、皖南传统村落的生成演变动因

1. 皖南传统村落生成演变的外在因素

(1)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它的作用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是一般村落选址的先决条件,也是形成规模较大聚落的基础,适宜的地形环境可为村落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而复杂恶劣的地形环境则会限制村落的扩展。皖南地处山区,村落空间布局较为分散,其中地形的差异对于传统村落的生成与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形较高的区域,村落分布相对较少,交通较为不便,农业生产也较为不利。而地形较低的海拔区域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取水方便,利于村落的发展与扩张。

(2)水系分布因素 河流水系对于村落初期的选址具有很大影响因素,现存的皖南传统村落布局无一不是临水而建,选择有水的地方定居是皖南地区先民选址建村的普遍意识。即使有的村落并不是临水而建,人们也不是消极地面对与适应,而是积极采取顺势而为的办法与手段,在尊重自然的理念指导下,别出心裁地进行创造性改造与规划设计。水系对于村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天生的亲水性促使着人们在有水系或靠近水系的地方定居与生活。

(3)耕地分布因素 传统社会以农为本,耕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对象。皖南地区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区域内山脉众多、水系丰沛,但适宜开垦种植的农业用地稀缺,按照中国自古以来“耕读传家”与“重农”思想的影响,农田开垦成为中原移民迁居此处后最为关心的任务。凡是土壤资源适宜耕作和水源能灌溉到的区域,基本都要被开垦为农田。但现实困难在于,土地肥力具有海拔越高土壤越肥厚的特征,而山间盆地和谷地这些本应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方的土壤都不肥沃,因此皖南传统村落的规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大。虽然如此,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盆地仍然是村落布局的首要选择之一。古黟盆地和休歙盆地相对最适宜人类居住,南下移民纷纷定居于此。这使得早期聚落多集聚在歙县和黟县两地,之后再逐步向祁门、婺源、绩溪等相对平坦的地方扩散,因此耕地的分布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村落的选址与分布。

2.皖南传统村落生成演变的内在因素

(1)人口迁徙因素 皖南地区是一个高移民区域。人口迁徙原因主要因躲避战乱,或爱其山水,或入仕或婚配而来。其中躲避战乱是移民的首要原因,史载进入皖南地区的中原汉人最早于汉代,为吴、方、汪三族。高峰期则在南北朝、唐末和五代以及宋代,从“八王之乱”到“康王南渡”,前后三次高峰。带来了大规模的移民,不仅改变了皖南地区人口的数量结构,而且也带来中原地区巨大的财富、广博的文化、显赫的地位和精湛的技艺,极大地促进了皖南传统村落的生成与发展。

(2)社会经济因素 皖南传统村落的生成与演变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其发展扩张历程是社会经济因素交替作用的过程,经济因素是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变的必要条件与主导因素之一。皖南山区自古以来山多地贫,耕地严重不足,严峻的生存形势迫使当地村民不得不外出经商谋生。早期的徽州人依赖丰富的山区特产资源与周边地区交换粮食与所需物品,以此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早期的徽州商人及早期西出、北上至就近商业中心的水、陆商运线路。随着商业交换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促使水陆路交通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商运交通网络。同时,沿主要交通线路及交通枢纽处生成了大批贸易点,人们在此定居生活,形成以商业为导向的传统村落的形成。传统村落与商用道路间相互作用、互促共进,促进了皖南传统村落的生成与演变。

(3)宗族制度因素 宗族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人群共同体,宗族血缘关系是皖南传统村落形成演化的内在驱动力。村落的饱和以及新村落的建立、徽商的发展,甚至传统村落格局的形成,均不无例外与宗族有着密切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宗族制度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氏族最初一般同姓同族聚居一村,然后通过房系分裂实现聚落迁徙。随着宗族繁衍裂變,其村落由最初的一个裂变为数个或数十个。以始迁祖建立的“母族”村落为基础,通过房系分枝从母族中不断析出新的“子族”。通过这种方式在皖南区域内不断裂变扩散而又通过宗族血缘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聚落。

结 语

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的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异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性与延续性,体现了地域历史与文化的变迁过程,是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这么一个对于传统村落研究与保护不断深入发展的阶段,关于生成演变历程及动因的研究,对于丰富徽学的研究理论体系,以及对于或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均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栗笑寒.川西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空间形态与文化艺术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生成、演变历程及动因简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16XSH014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皖南演变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项英在皖南和皖南事变中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