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呼唤

2020-03-31 09:26张保宁
陕西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坡黄土地黄土高原

张保宁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它的大致范围是北起长城,南倚秦岭,东临太行山西麓,西至乌鞘岭和日月山,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覆盖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跨越山西省的全部和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大部,兼有青海、河南和内蒙古等省(区)一隅,纵横七省(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辽阔,堆积厚度最大,黄土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区内地貌多姿多娇,有葱葱郁郁的森林山地,平展展的黄土塬,一马平川的河谷平原;但最引人瞩目的则是由于长期强烈的水土流失形成的大片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光山秃岭的黄土梁峁丘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她的身边流过。

坐落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传说时期,轩辕黄帝开历史先河,创立中华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坐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端的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

黄帝陵,是绿色的帝陵。这里有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约8万余株,千年以上的就有3万余株。“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倘若走进黄帝陵,身处大片的古柏群中,親手抚摸“黄帝手植柏”,你是否会突发断想,难道我们的始祖五千年前就已经在昭告他的后世子孙:要植树种树,让山水变绿!

在此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的一代代华夏子孙,用生命和智慧守护着它,用勤劳和汗水浇灌着它,用拼搏和奋斗开拓着它,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谱写着一篇篇人文的华章。数千年来,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引来无数英雄豪杰,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在20世纪上半叶,延安又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10月开始,在此后的13年里,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个沟壑遍布的黄土高原上,领导了敌后抗日斗争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由这里诞生的延安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踏上黄土高原,不由会被那威武雄壮、响声震天的安塞腰鼓所震撼。安塞腰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它是黄土高原上最具艺术魅力和最能表现黄土地人情感狂欢的舞蹈仪式,也是和黄土地关系最密不可分的艺术表现形式。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远看那红色的腰鼓挎在腰间,鼓槌上的红飘带随着舞者狂放有力的动作上下翻飞,和舞者白色的衣裤相映衬,几人或上千人同时在黄土窝中敲打、起舞,那松软的黄土,在一个个硕壮的八尺男儿狂热的踩踏和踢腾中漫天飞扬,顿时有天地浑然一体的感觉,似乎要把观赏者带回到那久远的洪荒世界里去,那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真是令人陶醉。但是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安塞腰鼓,这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生态的鼓乐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今天,是否还一定要依靠那扬起的漫天黄尘来烘托其艺术表演的效果?能否让安塞腰鼓在青山绿水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这是值得黄土地上的艺术家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和安塞腰鼓同样带给人心灵震撼的是黄河壶口瀑布。所不同的是安塞腰鼓是高原人和黄土地的奇缘巧合,壶口瀑布则是自然造化的杰作,它是万里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从青藏高原上奔涌而下,经河套平原至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直泻而下,至陕西延安宜川县和山西临汾吉县,突然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瀑布落差9米,每年到了雨季,从黄土高原上倾泻而下的滚滚泥流汇入黄河之后,在壶口形成滔天的巨浪。20世纪中华民族遭受民族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激励中国人民愤然掀起伟大的抗日战争的《黄河大合唱》就诞生在这里。歌中那激越如浊浪咆哮般的呐喊,向全中国全世界吹响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奔腾汹涌的气势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踏上黄土高原,最不忍让人目睹的是那些由于长期强烈的水土流失形成的大片沟壑纵横、光山秃岭的黄土梁峁丘陵,它不禁会让人在心里产生深深的忧虑,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祖祖辈辈,该是怎样的艰难啊。这也会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20世纪80年代末期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黄土高坡》: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

那粗犷豪放的旋律,瞬间可以把你带入到一幅幅极富高原特色的黄土生活画卷和充满激情的历史岁月中去。可那毕竟只是充满生活热情的艺术家带有艺术想象和对生活现实夸张了的艺术表现。歌中那黄土高坡上的大风,挥洒着阳光的窑洞,跟在老农身后的牛,身边流淌着的黄河,在这一幅幅艺术镜像的背后,更多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黄土高坡上的人们的辛酸、辛劳和辛苦。而常与这种辛酸、辛劳和辛苦伴随而生的还有愚昧、麻木和无望。如果对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制作的影片《黄土地》还熟悉的话,就不难明白这一点。剧中陕北农村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亲,她无法摆脱厄运,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声,抒发内心的痛苦。而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是善良爹爹的愚昧,是世世代代沿袭的男女不平等的陈腐观念,也许还主要有黄土地上物质的极度贫困和生存环境的艰难。尽管影片导演想用现代文明思想唤起剧中人物的觉醒,但女主人公翠巧的悲剧性结局,正说明黄土地上女性的解放除了社会生活观念的变革,还必须依赖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存环境的彻底改变。

踏上黄土高原,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黄土。根据大量的地质地貌资料和几代地理历史学者多次实地考察和研究,基本认为黄土是次大陆第四纪地质体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风尘沉积物,它是地质环境的一部分,其中隐含着二三百万年来地质运动的种种神奇景象,蕴藏着从远古至今气候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

然而,黄土高原不只有远古地质变化的奥秘和人文风貌的斑斓色彩,它还有大地自身运动和大气环流所带来的巨大灾害。熟悉中国地形地貌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黄土高原的地质构造和地理走向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加上黄土高原正好位于黄河中游,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巨龙般从它身边流过,每逢雨季,疏松的黄土高原便被无情的暴雨冲刷侵蚀得伤痕累累,在它身上刀刻般地划出一道道沟壑,交错成了一架架光秃秃的梁峁,被雨水冲刷下来的黄土瞬间变成泥浆,汇成一股股泥流,都被更大的雨水带入了黄河,使清澈的母亲河变得浑浊不堪,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泥水冲刷,给黄河下游两岸的人民生活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理黄河看做天大的事,它直接关系到王朝江山的安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把治理黄河当作重大工程来抓,先后修建了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但是,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越来越多的泥沙汇入黄河并长期淤积,使两座水库的防洪除沙功能大为削弱,黄河到了郑州和开封一段竟变成了悬在地上的河,直接给中原最大的工业城市郑州的发展带来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和指示,科学家无数次地实地调查和研究,终于使国家的决策层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根治黄河泥沙问题必须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入手。然而广袤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很大,治理它没有科学的决策不行,有了科学的决策,没有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觉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不行,而且更需要有国家强大的财力和物力做后盾。到了20世纪末期,中国终于迎来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不仅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上述的必备条件,而且也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在中央决策部署的推动下,延安市委、市政府抢抓历史机遇,带领全市人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肆虐千百年的黄土高坡上又进行了一场大气磅礴的绿色革命,实现了“换地改天”的伟大变革。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延安精神奏响了新时代的最强音,也为黄土高原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树立了典范。

那么,延安的这场绿色革命是怎样搞起来的?昔日那大片的沟壑梁峁和光山秃岭是怎样变绿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真的變好了吗?尤其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黄河的泥沙量是否真的减少了?

要解答这些问题,还是让我们踏上广袤的黄土高原,去亲眼目睹和领略今日山清水秀的绿色延安吧……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张宝宁,男,陕西渭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原中文学院院长。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有多种学术研究著作出版。

猜你喜欢
高坡黄土地黄土高原
牛年感怀(诗)
《黄土地》画报
基于SWOT分析的贵阳市高坡苗族乡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弯腰的谷穗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风土人情
稻草人,我们私奔
黄土高坡深处的“山里娃”足球队
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
在山之阿
恋恋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