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峡日记(上)

2020-03-31 09:26杨智花
陕西文学 2020年1期

杨智花

2007年12月9日夜告别重庆

参加了全国煤炭新闻工作会,出席了作家王成祥报告文学《冰点》首发式,我等将要告别重庆,开始不寻常的长江三峡之旅。一行八人,两女六男,除过福建龙岩那个哥们,通通都是旱鸭子。第一次亲近大江,又尽是喜欢行吟山水之人,心怀满满的期待。

晚八时许,开始由朝天门码头登船。由候船大厅出检票口便至一室,刚刚坐好,就随着一阵玲音,缓缓地滑向江面,方知是乘坐了缆车之类的交通。及至,便踏上窄长的便桥抵达船中。我所持船票为2001房4床,二等下铺。安顿就绪,就出了房间,先将轮船细细打量一番。此轮名谓“人源号”,中型游轮,上下四层,可乘千余人,船型优美,具现代化风韵。三楼有集电视、阅览、舞厅、多功能的娱乐室,二楼有餐厅等,四楼有观景平台,较火车之服务功能要备细和拓展许多。夜色中,“人源号”灯光辉煌,像一座造在水中的大楼房。房间之内,还有彩电,可看的频道并不比陆地少。又发现所住的房间竟在船头,便先有了劈浪开拓竟为人先的好感觉。

给我们导程的是重庆吉祥旅行社的杜红梅小姐,看上去三十五、六岁的样子,人漂亮,一口川音味道的普通话,显得成熟又飒爽干练。杜导游说:“自现在开始,咱们就同舟共济了,一路上好好赏景,也须注意安全。一句话,听她安排,相互协作。便觉得她又是个很细致很负责的人。”

即将开船了,我们一行人赶忙登上船头甲板。江风掠过,竟是刺面的寒冷。刚才在朝天门广场倚栏望江,似觉水面不甚宽阔。此刻方知大江滔滔,如此浩荡,偌大的轮船在此水域已似一叶扁舟。仰观码头,幢幢岸边的高楼仅露半身,刚刚看不见的江岸却高墙突兀般地壁立于水,显出了很大的落差,这便是大重庆的朝天门码头之状。

远眺之,高楼大厦层层叠叠,万家灯火无尽辉煌,霓虹闪烁目不暇接;大江之上,轮船穿梭,汽笛鸣响,山鸣谷应,展现出大重庆山城与江城叠加的无穷魅力。

11时整,“人源号”的汽笛鸣响了,“呜呜呜”山鸣谷应,雄壮伟美。轮船在汽笛声中徐徐驶向江心,待平缓地调整好方向,便驶入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的主航道,疾行向东。

汽笛又一次雄壮地奏鸣,我也合鸣般地呐喊着:再见了,美丽的山城;再见了,重庆的朋友———

夜阑人静,却久久不能入睡,毕竟是头一回泛舟长江。听得见船头斩浪的“嚯嚯”之声,然而船体极平稳,与在陆地无有二致,便又有婴儿之于母体的温馨,在幸福安祥的心境中,竟不觉沉沉睡去、香甜啊,这一夜居然没有做梦。

12月10日早晨游丰都鬼城

敲门声把我们叩醒,是杜导游的声音,原来丰都到了。忙打开手机看表,才是清晨6点半。待7点登岸,天色仍不甚亮。仰望鬼城所在的名山,影像模糊,难觅其形。沿着山脚路径杂沓疾走,只觉江风阵掠,寒气逼人,似惨惨阴风;树影婆娑人影晃动,又似鬼影幢幢。便不免感触联翩:果真是莅临鬼城,如行黄泉,氛围景象竟见如此契合。

过了很具神风鬼韵的入山大牌坊,便来到登山的索道。检票入门,却陷人“迷魂阵”身不能脱。不知转了多少鬼弯儿,才好不容易“脱生”出来,坐上了两人一乘的索道椅。至此天色已大亮,左侧是笔直的山崖,右侧是浩淼的江水,身下是林木参差的幽谷。江边最是多雾,那雾便迷蒙蒙的缠绕山间,景物也若隐若现地玄奇。身在空中飘飘荡荡,便有了腾云驾雾的好感觉,更似乎已为黄泉之鬼,便有了“三魂悠悠归冥府,六魄荡荡入黄泉”的怪玄虚。更可叹山高千仞,索道遥遥,便使人可以慢嚼细品地玩味这种鬼感觉。

登上山顶,才真正踏入了鬼域中央。举目望,宫殿嵯峨,森严排列,神圣庄严,凛然生威。举步前行。峻崖边有巍然一台高高耸立,此即谓“望乡台”。据说人的亡灵在最初几天在此可以看到自己的家乡和至亲骨肉,正所谓“一天不食人间饭,两天就到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便想到陕西关中也有一俗,烧头七纸的时候在坟头插一秤,秤勾上挂一面罗,又在面罗中置一镜,年幼的儿女或孙辈便可看见望乡台上的亲人亡灵。当然又有几人亲眼为证,这只是活着的人一种诀别的情感延续,一种生离死别后的哀思拓展,这肯定是一种割舍骨肉,肝肠痛断的人生至悲。就像曹雪芹借《红楼梦》所抒写的那样:“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又有民间歌谣所吟哦:“望乡台上望家乡,亲朋济济聚灵堂,妻儿老小哭声悲,阴阳相隔痛断肠”。悲伤诀别的情景真真不堪想象。但这不过是在世亲人的想象而已,人死如灯灭,哪里还会有如此过场。

下得望乡台,又到奈何桥。但见三座石拱并列,雕栏玉砌,桥体横跨于方形之池,甚为精美。“奈河”是佛教中认为的地狱之河,故此桥称为“奈河桥”。据说有日游、夜游二神把守。桥下腥秽皆血、虫蛇满布。善灵由神祗护送,恶人堕人河中,就如《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述:“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又闻香客由此跨过,清者向善,浊者忏悔,死后可免奈河之苦。看着众游客在导游的训导下,男左女右地迈着奇数步,小心翼冀的鬼样儿,甚觉可笑,便戏言曰:为人不做亏心事,那怕什么奈河桥!你慌什么慌,怕什么怕?忽然又想到了那个善唱的美女刘三姐,她就曾信誓旦日地对情哥哥阿牛说:我若先于你前死,奈何桥上等三年。便觉得这么一座幽冥世界的鬼建筑,除了能教化众生怯恶向善,还有为爱情为仁义起誓打赌的好用处,竟是有趣得很。

过了奈何桥,便进入大概为南北走向的殿宇群。端坐着佛祖如来和观音大士的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巍峨峙立,玉皇大帝上朝的凌霄宝殿富丽堂皇。中国是佛教盛传之国,佛菩萨的宝殿金身处处可觅,但于此地见之,却多少有些意外。玉皇大帝和他的天上官阙只是在《西游记》小说中观赏过,不料也在此撞到了。觐见玉帝群仙的激动,游历天宫的好奇,便都化作了疾移的脚步和猎异的目光。沿着陡叠着的三十三级石阶奋力登攀,被谓之登天梯,登完三十三级石阶也即登上了三十三层天。此时面前便峙一座宏伟石门,门上又撰书一联,云:“谁云不可阶升,入此门便通帝阙;仰见无穷主极,居其所即是天枢”,这就是传说中的南天门了。进入南天门,宏伟壮丽的“玉皇殿”便端立云霄。此殿古称“凌霄宫”,清康熙四年重建后称“玉皇观”,康熙末又更名“玉皇殿”至今。走进殿堂,只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龙座之上,玉皇大帝冠冕龙袍,仪表堂堂。御座之下,诸仙道天将以文武之序朝立两班。塑像极合个性身份,或仙风道骨,或威风凛凛,栩栩生动,形体高大,异于常人。自下仰观,又似在云端,有俯察天地之威,空灵悬妙之感。依中国道传之说,玉帝姓张名有仁,道号自然,乃上界神王。坐位于东胜神州八年,南赡部州八年,西牛贺州八年,北巨泸州八年,四处坐了三十二年,白鸟台前再补一年,共坐三十三年,亦即共奉三十三天主,高上玉皇尊,名为三十三天。人们信奉的玉皇大帝,却实是取了民间的姓氏、道教信仰中的诞辰、人间帝王的形象融合为一。其实,最具悬念的还是那神秘的阴曹地府,一路拜佛朝玉皇地忙乎半天,总算到了“无常殿”。其殿光线晦暗,阴森恐怖。黑无常青衣青帽,狞目切齿,相貌凶恶,高帽之上写着“正在捉你”,手提铁链,呈凶猛捕抓之状,令人触目惊心。白无常白衣白帽,手摇蒲扇,帽上亦有“你也来了”四字,倒是慈眉善目,又使人感到亲切。佛教《十五经》称:“阎魔法王遣阎魔卒,一名夺魂鬼,二名夺精鬼,三名缚魂鬼,即缚三魂至门关树下。”以上三鬼即所谓专门勾魂的无常使者,而民间又以黑白二无常广为传之。当然,二无常的职守与其相貌衣色吻合不二。黑无常凶恶,专勾罪恶之鬼;白无常面善,负责迎候善良之魂。过了黑白无常这一关,才终于接近了“天子殿”。天子殿位于名山之颠,即“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者阎罗天子所居之处。此殿年代久远矣,据史载始建于晋,唐名“仙都观”,宋称“景德观",又名“白鹤观”,明改“阎王殿”,清初重建更名“阎君殿”,后称“曜灵殿”,俗称“天子殿”至今。名山群殿,已甚宏伟,而此殿则高高在上,轩昂冠之。顺中轴线抬阶而上,先是一座三重檐坊的木石牌坊挡在面前,正面书“天子殿”之名,背面书“幽都”二字。过了牌坊,又入山门,其状重檐歇山,峨峨崔嵬,钟鼓二楼峙对左右,鹰、蛇二将与鸡脚、无常二神守卫两侧,极尽威武神异。山门之内便是“天子殿”了。殿外飞檐翘角,形制宏阔。殿内塑像众多,离奇古怪,触目惊心,阴森逼人。殿堂正中,阎罗天子高高在上,头戴五彩鎏金碧玉龙冕旒,身穿九龙戏珠金袞袍,面慈神肃,庄重威严。身后的天子娘娘戴凤冠、着霞披,容貌秀美。娘娘坐像两旁分立着“左三曹”、“右三曹”的文臣武将;其下分立着“察查、审判、赏善、罚恶”四大判官;殿下两厢,又站立“日游、夜游、黄蜂、豹尾、鸟嘴、鱼鳃、无常、牛头马面、鬼王”十大阴帅。有的人模人样,朝服纱帽;有的人身兽首,似人非人;或慈容睿目,或凶相咄咄。仰面视之,殿堂之上有大书“乾坤一气”“神目如电”“善恶昭彰”等文字的诸匾夺目,横梁之上更有青铜质“孽镜”高悬。此镜又名“照妖镜”,据说可鉴人善恶,知人身世。相传有位县令对镜端容,竟是肥猪丑状。僧人告其曰:一世贪官,九世变猪。县令慌忙将镜污毁。然邪岂压正,宝镜依然高悬古今。殿堂左右廊又设东西地狱,亦即十八层地狱。“磨碾、挖心、火烙、寒冰、刀山、车裂、锯解、油锅、拔舌、礁春”等刑罚残不忍睹,又有“活捉秦桧”、“活捉王魁”、“杀狗劝妻”、“目连救母”、“唐王游地府”等组像栩栩如生,阴森骇然,极尽教化,真可以让作孽者胆战心惊,亦可以让善良人倍添善良。此中有一楹联高挂,其言又曰:不涉阶级须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无论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甚觉有趣,令人深思。

走出“天子殿”,我等还游走了据说可以使亡灵忘掉前世的喝迷魂汤的孟婆茶楼,供奉着阴王即阎罗王形象塑造起源的阴长生、王方平道士的二仙祠,以及通往阴曹地府的鬼门关。并在鬼门关前又得一联:名山并非冥山,搜纵觅横,何曾找着罚孽刑鬼;阴王哪是陰王,张冠李戴,原来为了化顽慑奸。我想这幅楹联真是画龙点睛之笔,揭秘释惑地道出了“阴曹地府”的真谛。

原来,这“阴曹地府”,这“鬼国京城”,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和情感愿望附会而成,更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按照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工而成。相传汉代王方平、阴长生在此修炼得道,随后道教于此建“天师台”膜拜之,并称此山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及北魏,佛教传入,儒道释交融渗透,王、阴二人修炼成仙之说也演变为佛家传说,王、阴二仙合二而一并颠倒姓氏,附会为“阴间之王”,又有“六道轮回”的观点,“因果报应”的理念,此山遂成“阴曹地府”。隋末唐初,又据王、阴二仙的传说于此建造“仙都观”。此后人们便凭其对“阴曹地府”的种种想象大造殿宇,代代不休。特别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大力提倡佛教,实行阴阳治国。其语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同,其名正当”。即阳世有首都、省、州、县府,阴间也要设都、省、州、县城隍,尊称丰都为阴都,丰都阴王也自然成为阴间天子即阎罗王。按所谓“阴阳同理”之说,诏命使各地神祗与官吏对口。至此,与阳世相对的阴间,便按照封建帝王的愚民政策要求和封建统治框架得以系统化、正规化。阴间的伦理纲常、刑狱制度也大致与阳间的封建秩序相匹配。在统治文化理念上,佛家的“六道轮回”说、“因果报应”说,道家阴阳相对的太极图形说、修炼成仙说,儒家的伦理纲常说,统统依照政治所需融入其内。如此,丰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人的阴间之都,阴天子阎罗王便成为阴间至高无上的帝王了。当然,按照更大的统治框架,阎罗王应是与人世帝王、海中龙王同地位,他的上面是玉帝。要不,孙猴子大闹地府时,阎罗老儿就哭啼啼地飞上天,一口一声“陛下”地瞎告状。在玉帝的上面,当然还有地位更高的佛,这又有了佛家所持的更宏大更具想像力的宇宙观。如此,西方佛界、天、地、人统统框于一架,释道儒三教巧妙统一,从而构成更加严谨的封建精神统治体系。这就应是丰都鬼城之中佛道殿宇依序而立的道理了。

临别,我们又急忙游了趟名气很大的“鬼国神宫”。踏着脚下黄泉道,目睹地狱刑罚景,苦叫之声甚烈,鬼哭之音弥弥;血血淋,阴惨惨,闻之心惊,触之胆寒。胆小者惊叫失色,心虚者不敢张目。其实,此乃借旅游之名行赚钱之实的后人的新造化。现代科学的电光声色等等数理化手段又大显神通,就显示出极生动、极逼真的恐怖效果,不惊不乍才算怪呢!不过,至此又有一悟:鬼域之说虽被视为封建迷信,但确实又有教化众生向善尚德的好主题,有严惩邪恶的威慑力。要不然,自古至今,丰都鬼城岂能香火缭绕不绝呢?再说,以丰都为核心的中国鬼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一大智慧创造,甚至也是对世界很特殊的一种文明贡献。试问,除了大中华文化圈,欧美人之西方民族,有这种正规化、系统化、完善化的鬼东西吗?没有,肯定没有。

“化腐朽为神奇”,我的心中居然生出深深的感动。

12月10日上午长江印象

上午10时许,“人源号”驶离丰都码头,向东进发。站在船尾四楼的观景台,恋心依依地作着长江行旅中之于白天的第一次道别,也是平生头一次在轮船上如此亲近地观江,心中便有了别样的诗情。应是晴好之天,概因雾大,日头斜挂高天,竟象一枚青白色的银饼。江面上雾气氤氳,江风阵阵掠过,便化作一缕缕飘逸的白烟。两岸景物,亦真亦幻。再望那渐渐远去的名山丰都,在雾纱的缠裹中若隐若现,神秘玄虚、愈添许多仙风道骨的韵致。

移步船头,但见江面宽阔,两岸云山夹带,极为壮观。极目远眺,水天一色,浩浩荡荡,直至碧落。忽然大江向左急转,峰回水转间便顿显一桥。急询问,方知是丰都长江大桥。远望之,桥身飞架于南北两山之颠,悬空而置,不见桥墩,尤如长虹飞天,又似巨龙卧波,势态雄极。抵近仰观,只觉危乎高哉,如在云中。偌大江轮,其桅顶竟不及桥身之万一。桥上车辆行人,亦如甲虫蚂蚁般渺小。我又是平生头一回倚立江轮看长江之桥,惊奇之心,难以名状。过罢那桥,“人源号”便像蹩足劲儿的长鲸,在高奏的汽笛声中骤然加速。那江风也愈加凛冽,有“风头如刀面如割”的严酷。然而,面对如此壮美的河山,这么点寒意算得了什么?我觉得自己已是飘扬于风中的锐进之旗,与这大江这长风这江轮融为一体并敢为人先;那激昂的情绪又象扶摇之鹰,早已翱翔于江天之上。

其实,同舟者大多是第一次游览长江,象我如此忘形者可谓多矣。无论男女,无论少长,一个个欢呼雀跃,一声声低吟长啸,那情状,用“壮怀激烈”,用“老夫聊发少年狂",用无论什么词汇来描述都不谓过。幸而甚之,同行的胡部长极适时的拿来了酒。那整瓶的烈酒分解在各各的纸杯中,便一个个都好像具了李白风流阮藉狂放,临风豪饮,对酒当歌,三下五除二便喝个净光。“平时一滴不入口,兴来顿使千人惊”,我们都不得不惊奇自己的豪放了。我进而思之,这大江是浩淼之涛,这酒则是浓缩之水,代而饮之,如饮江液,岂能不“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呢?岂能不使心潮江潮汇融如一,产生推波助澜,豪情万丈之功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胡已在昂扬地朗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小王部长已在雄豪地唱。多么好的诗词,多么激扬的情绪。我想,苏东坡的豪放罗贯中的才气,都应与这壮丽河山直接关联,都应是在此种情绪下的神来之笔。如果说,“不到芳园,那知春色如许”,那么不临江河,岂能豪情如涛。又想古之文人,怕都是读得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方有惊世之作。纵然才气再高,闭门造车、凭空臆想是不可能做出妙文的;即是勉强堆凑,也只会是无生动、无灵魂的“八股”式垃圾。

时至中午,江雾褪尽,江风也弱了许多。那江面,那两岸景物,就清晰透亮地一览无余。细看两岸之山,并不显高大峻峭,但却绿树婆娑,芳草萋萋。绿茵茵的山坡上,不时有三、四层高的白色楼房点缀着,或三座五座的星罗棋布,或数十幢参差座落。忽而又出现了许多距水极近的浅岸浅滩,其上屋舍依然。最奇妙的是,一矮山如岛立于江侧,其上楼宇错落,青瓦白墙,绿树掩映,势若正在行驶的轮渡之船。不及回味,两山的峰谷间又闪出蜿蜒一河,其内悠悠,不知所踪。如此再三,或阔或狭,多不胜举,很似城市大街旁的条条小巷。导游杜小姐说:这江中岛这浅岸浅滩,不久前还是并不矮的水畔小山,一期蓄水后,便成了这种景致。若蓄水至179米,怕是就永沉江底了。因此,房屋中的居民都由政府迁走了、安置了。至于那夹山的河汊,也多半是蓄水后自然生出的。许多旧景观淹没了,更新更美的景观又因之产生,如已负盛名的小三峡和小小三峡。“人源号”行速甚疾,前面出现了一行船队,及近,方知是运煤之船。负重的船体吃水极深,那甲板距水似不足米余。便想这江河到底不是海洋,无狂风巨浪之忧,方敢如此满载,便觉得出这大江行舟的优势。杜导游说:这都是大坝蓄水的好处,高峡平湖已成,险滩诡石尽沉江底,便大大提升了轮船的运力。说话间又有一巨型客轮溯江而上,所谓“溯”,逆水行舟之谓。但现在已看不出任何费力爬高的艰难,依然是疾行平波的轻松。二轮相会,互鸣汽笛,极尽轩昂;两轮倚舷之人,也遥相挥手,互致问好;又有海鸥翻飞樯桅,翠鸣悠扬。和谐温馨之韵,生动荡漾江天。

两点一刻许,一玲珑之景又现于江左。远望之,但见一塔紧贴孤峰绝壁,扶摇直上,塔檐飞翘,翼角凌空,塔身仰背,风貌殊奇。杜小姐又告之日:此景叫石宝寨,是一处省级文物,由寨门、寨身和寨顶古刹组成,是三面四角的塔形楼阁。登临寨顶,俯视大江,是一种很别致的享受。负寨之山因状如印台被称为玉印山。又传这是女娲补天遗留的五彩之石,因而又叫女娲石。最可称幸的是,三峡蓄水后,此寨仅淹没底部少许,无须搬迁,其状宛如龙宫出水,又平添出别样的景致。杜小姐其言生动,但航程中未曾安排参观,不免遗憾。

下午三时,头顶云破天开,红日高照。迎着日头望江,但见金麟万片,漫江辉煌。又倚栏后望,船首疾行间,铅舷旁犁开一道状如椭圆宽约两米的浪沟。浪声喧哗中,又将一道平行状的波沟甩在身后。在日光的侧照下,呈现出梳刺状的金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我的渭南乡党白居易的千古佳句。我想,他那美好的抒写肯定就在长江之上,那如火的江花莫不是指这浮光耀金的波浪,那如绿似蓝的江水又莫不是指青山的倒映。其实,不待春色降临,这大江之水也是碧透了的,那山也是青透了的。这绿水青山映红日的美景,真是难以用文字来描述啊!傍晚,船至云阳码头,此处有张飞庙,但因时间紧迫未及入内。在码头上的街市草草吃了晚饭,又于超市补充了酒食给养,便赶忙回船。轮船连夜进发,朝着下一个观光点———白帝城。

12月11日早晨游白帝城

早晨7时,船靠奉节码头,遂转乘小游艇“仙女号”。此时旭日初现,蓝天如洗,江水碧透。艇行于水,似仙子凌波,步履轻盈,极尽婀娜。环视周遭,青山如黛,平湖浩淼,尤如仙境。

约半小时,白帝城到了。由下概览,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居高临下,吞吐波涛,形势险要。一登岸,须沿陡峭的石阶道盘旋而上,二人抬的“滑杆”便显示作用。游人步步攀高,已是汗涔气喘。然抬“滑杆”的脚夫却显得步履从容负重若轻。众人便感叹道:巴人生于斯,就练就了好脚力。我却想:那源动力却肯定是钱,每趟30元,也只消十几分钟功夫,这个苦呀,下得值!你说干什么行业轻松容易呢?仔细想想,各有各的苦衷,都不易。“滑杆”这种交通工具,我在小说《红岩》里见过,那是华莹山的双枪老太婆为救江姐扮成闹老太时所乘,不料倒在此不期而遇。但不知刘备当年坐没坐过,也许那时已有了,也许有“滑竿”是后来的事。还是青年人行,同行的小才女张瑜便“爽”了一把。我问其妙,她便甩出句很精彩的话:享受的是舒服,感觉的是新奇,品味的是文化。

登上危乎高哉的绝崖,便来到白帝城庙苑。庙门左右嵌有一联:万国衣冠冕旒僭号称尊岂容公孙跃马;三分鼎足纡筹托孤寄命赖有诸葛卧龙。开宗明义,斯史昭然。庙内有明良殿、武侯祠、望江楼等明清建筑,回廊叠阁,蔚为大观。但重要的还是托孤殿了。其内有章武三年夏刘备永安宫托孤历史情景的再现。蜡像人物,文着衣锦,武挂盔甲,维妙维肖,酷似真人。看那刘备,挣扎于病卧之榻,遗嘱于文武之臣。丞相诸葛亮与大将赵子龙分左右侍立近前,文臣武将皆环立于堂。病榻之下,便是跪倒尘埃的二位小皇子即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气氛凝重,极尽悲怆。望之生幽古之思,临之发兴亡之慨。您看那刘备,汉未乱世之际,图谋恢复,桃园结义。兴兵伐戈,借汉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之叔辈正统名份闻达诸侯,赖三顾茅庐得诸葛孔明旷世奇才三分天下。割据西川,雄霸一时。其二弟关羽,出五关斩六将,古城壕边斩蔡旸,勇武冠于天下;人在曹营心在汉,千里护嫂走单骑,忠义美誉海内。然关羽名高自傲,大意轻敌,导致失却荆州,败走麦城,终为东吴孙权、吕蒙所擒杀。刘备闻之,悲恸欲绝,只念桃园结义兄弟情,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的苦苦劝阻,倾举国之兵伐吴复仇。遥想当年,三军缟素举哀兵,白人白马白旗号,水陆并进,刀枪耀眼,衣甲鲜明,杀气腾腾,势可吞吴,何其悲壮!不料祸不单行,二弟刚殁,三弟张飞又被叛将范疆、张达所害。刘备悲愤已极,理智全失,只顾催军疾进,终于在彝陵猇亭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惨败逃至白帝城。就有了忧愤成疾,一命归天的悲哀结局,就有了向诸葛亮将国事家事一并托咐的悲怆一幕,也就有了白帝城沉重千古的史话。

说到彝陵猇亭之战,我的思绪中便又链接出两段三国的传奇。一则是当年刘备与军师庞统于长江之畔见一少妇。庞统警告曰“:此妇腹中之儿于主公不利,可杀之。”刘备泽心仁厚,以为无怨无仇,又是身怀六甲之妇,不忍加害。倏忽离去,庞统顿足叹道“:十六年之后,必成大患。”该妇人所产之子正是东吴名将陆逊,果然在庞统预言的这一年大败刘备并致其于死地。此说系民间传说,查无史证,但有一处遗迹却不容置疑。在距白帝城不远处奉节城池的东南方,从卧龙江方向朝長江江心伸出一条长达三里的狭长碛坝,形成了可以阻挡兵船的屏障。这便是诸葛亮那闻名天下的水中八阵。所谓八阵,即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为名之战阵。其内大阵包小阵,演变出八八六十四阵,彼此又合为一个大方阵。加上阵后另设骑兵二十四阵,游变往返,阵法无穷,神鬼莫测。《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道: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纵马靠近了鱼腹浦,“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股煞气,冲天而起”,便几番差哨马探视,皆“回报并无军屯在此”。陆逊等引数十骑亲往察看,不料钻进了水八阵之中。“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怪石嵯峨,槎桠似箭;横沙泥土,重迭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陆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亮之计!”由于敬畏诸葛亮,陆逊才打消了穷追猛打的念头。

如此看来,善良仁慈是美德,勿容置疑,但若善的是非不辨,没有原则,这善这仁不仅变了味,甚至还成了反受其害的祸由。假若刘备于当初听了庞统之言,又岂有后来的彝陵惨败。多亏了诸葛亮神机妙算预设此阵,若不然,刘备纵是想在此地又死又托孤,恐怕连脚跟都站不稳,弄不好还会让陆逊捉了去。那么,白帝城一定会因此大失厚重大减魅力。

当然,除了刘备,还有那个西汉末年的公孙述。王莽篡位时,为大将的公孙述便也趁势割据四川,并以此为基,觊觎天下。某一日策马到此,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建造城池,屯兵把守。城中有一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雾气,宛若龙形,公孙述便玄虚故弄,言曰“白龙出井”,以为是他日后登基称帝之兆。公孙述到底于随后的公元25年自称白帝,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此山亦称为“白帝山”。老百姓总是讲实惠的,当时天下战乱,唯有此地相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和平享于一隅。当地百姓深念白帝安邦荫泽之德,筑庙塑像,代代供祀。到了明代,大概是靠拉杆子杀伐起家的朱家王朝,对公孙述这样的“造反派”心怀余悸,或者是卖石灰见不得卖面的,就对公孙述刻意贬低。却将崇尚忠义、主张正统的桃园兄弟格外高看,便撵走了公孙述,请进了刘、关、张。这庙苑便由此易了主人。但老百姓依然称谓如故,加之白帝城年代久远,影响太大,总算是将一个旧名儿一直保留至今。

白帝庙碑刻甚多,有近代文人墨迹,亦有隋唐古韵陈列,其中一碑奇甚。碑上镌刻梧桐、牡丹、凤凰于其上,刀工精美,呼应和谐,名谓“三王碑”,即梧桐为百树之王,凤凰为百鸟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然讲解员之述仅局限于艺术之绝。我则以为,此碑应暗寓三国刘、关、张,曲写桃园三结义。相传刘备,双耳垂腮,双手过膝,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具复兴汉室之志,招贤纳士之风,荫被众生之德,其表其质当为梧桐;关羽蚕眉凤目,美髯俊逸,气性高傲,目空自大,有翱翔蔑视之态,震慑群英之威,忠勇仁义之质,当为凤凰;张飞豹眼虎须,威猛无敌,性暴气豪,有万夫不当之勇,声威独响之名,其质又当为牡丹。梧桐引凤生花,三王相得益彰,强强结义致盛,勋业万古流芳。此即“三王碑”的意和境。又有一碑谓《竹叶碑》,乍看是三枝翠竹,细察却是首五言诗。其诗曰:“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讲解员说这是巧借青竹画,诗颂刘、关、张。而我却以为这个碑明明是对公孙述的赞颂。公孙述较之王莽、刘秀这种大人物确实显得枝孤叶淡,但总归是曾经为百姓造福祉营安宁,依然会在人民心中“经久不凋零”,这从不更名屹立千余载的白帝城便是佐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自三国战乱迄今,往事越干年。然分裂动乱总不长久,统一强盛和安宁幸福方是历史主流。若刘、关、张及公孙述灵魂有知,目睹今日大中华之统一强盛,当含笑于九泉矣!

出得庙门,由孝文弟拍照留念。又见众游客在临江城垛的拐角处争相照像。及近一看,此处有石碑矗立,上书“夔门”二字,心中狂喜,急俯垛口眺望。但见对面峰峦雄峙,酷似一门,大江涌流,江轮出入,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讲解员在旁朗朗言道:这夔门是三峡之门,长江锁钥,名扬天下,十圆钱人民币背面的风景便是夔门。

啊啊,夔门,你原来在此,我算是明白公孙述和诸葛亮的用心了。啊啊,名扬天下的大三峡,我终于看到你的身影了。

12月11日上午舟行瞿塘峡

10時30分,船离奉节,绕白帝城,,直入夔门。江面陡然紧缩,百余米宽的航道上,江滔奔涌,一泻千里。两旁白盐、赤甲二山夹江对峙,壁立如削。白盐山崖白石素,赤甲山色赤峰朱,一江之隔,色彩迥异,了然分明。又恰似银甲红袍二神将,威风凛凛,守于江门。“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两山夹抱如门阀,一穴大风从中出”。江山一体,形似神肖,神工鬼斧,殊甚妙绝。间有江轮对开,鸣笛互致,山鸣谷应,余音回荡。生动之气,又浩然于江天之上。

入得夔门,便是瞿塘峡8公里的壮伟之景。三峡之中,瞿塘峡最短最窄,然险峻之状,气势之雄,却当为魁首。举目远望,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遮天蔽日;江成一线,水暗山阴。仰首上眺,千仞之峰,垂直于水。峰腰白云缭绕,亦真亦幻。丽日之下,峰巅之崖或银光闪闪,或红妆灿灿。锐峰之间,景观不同;一山之上,物象异然。纵横览之,两岸之山,或雄浑厚稳,或危崖凌空,或逸秀俊朗,各显风姿,各具个性,然总体气质,极具阳刚。似部伍排列,如甲兵布阵,威武堂堂,英姿勃发,林林总总,浑然天成。故事传奇,亦多具英雄征服色彩,显扭转乾坤意象。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只见高山拦阻,洪水无路。驱神牛触瞿塘之山,挥神斧劈摩天之峰,均告失败。遂造访民间能工巧匠,集思广益,采纳雅言,终得火攻之策。是时烈焰冲天,巨峰崩裂,赤甲、白盐二山屈服闪道,遂成瞿塘及夔门通道。

瞿塘峡因其形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载南北朝宋景平五年,宋将徐宗武曾以七条铁索横江设关,草堂河汇入瞿塘处的石盘上,两根铁柱依然可辨,这便是“铁锁关”的遗迹。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亦在此西山布兵守关,据说瞿塘峡西口北岸的峭壁上,有人工开凿的石孔并排,谓之“偷水孔”。盖因明军占领峡谷,切断水源,农民军为解除困境不得已而为。我想张献忠的确一度占据巴蜀,明军调兵遣将,力图剿灭,故“偷水孔”之说的确成立。但南北朝时,南朝刘宋的疆域已经抵近黄河,大敌北魏秦巴隔阻,远在北方,此处设防又是何道理?再往前想,经过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崩溃,北方陷于大乱。后来虽有北魏再次统一,但经年用兵,疲军乏戈,已经无力南窥,进入了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历史阶段。既然如此,在远离边关、山河险阻的腹地横江设隘,岂不是多此一举?心甚悬疑,难觅释对。

不容深思,那一方方石刻的文墨已撞人视界。船疾山高,只能略览一二。清代刘心源隶书“夔门”二字,古朴风雅。而张伯翔所书之“瞿塘”醒鲜夺目,笔力雄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隶书“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则更显英武豪迈。据杜小姐讲解,此处石刻荟萃,有粉壁堂之誉。篆、隶、楷、行皆具,始于宋代,终于民国。其中南宋书家赵公硕所书《宋中兴圣德碑》文字近千,面积达28平米,虽然内容是为宋高宗、宋孝宗歌功颂德的庙堂之作,但石刻精美,是万里长江上的名碑奇珍。三峡蓄水后,所有碑石已原样切割上移,文物保护之举,亦可谓功德无量。遥望石刻墨宝,俱在悬崖绝壁之间,想当时镌刻之难,也属鬼斧神工;后来的整体移位,又肯定是难上加难。如何施工,超出想象,不亦嗟叹。

但更不曾预料的是,这里居然也有了杨家将的踪迹。绝壁之上,有“之”字形石梯赫然在目,这便是著名的“孟良梯”了。据说北宋抗辽名将杨业壮烈殉国后,尸骨被奸臣草葬于白盐山之腰。杨门部将孟良决心盗骨还梓,就驾舟入峡,夜阑之时凿石穿孔,架木为梯。不料被白帝庙之僧窥见,遂以半夜鸡鸣的伎俩致其功亏一篑。孟良怒而杀僧,但老令公的尸骨却没盗到。我心中感慨:杨业兵败于山西朔州,就义于幽州辽营,尸骨怎能到此奇绝之地?当为民间传奇。然而历代百姓宁可信其有,决不信其无,如此谬误,却有颂扬美好的妙用。杜小姐说:前面还有穆桂英的藏甲洞,老百姓都相信穆桂英的盔甲藏在里面。同行的美女小张说:该不是到了杨门女将这一茬,看透了朝廷昏庸无能忠奸不分,就决计解甲隐匿,水不出仕。杜小姐便笑了,说道:杨家将不可能到此却于此留名,表达的正是咱老百姓对爱国英雄的崇敬。而且,这是咱们中国最美的江最美的峡,在此留名,就是最高礼赞,就是万古流芳。听其言,吾心甚惬矣,毕竟姓杨,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人呀!心中感慨系之,那诗句也便激流如泉:忍厚负重许国死,百姓慧眼论公平;瞿塘有幸传佳话,杨门流芳华夏中。

据杜小姐说,三峡古栈道又当为一绝。自瞿塘峡草堂河东岸,至巫峡川鄂交界处的青莲溪,绵延百里之遥。绝壁之上,栈道凿山开架,铁链石桥勾接,头压千仞峰峦,脚踏万顷波澜。纤夫与轿工并行,车马路人不绝。天工造化,人力奇迹,珠连璧合。至今其上还可行人。待三峡蓄水达175米高程,古栈道及眼前不少风景便将永沉江底。听言心中不免婉惜。又想高峡平湖,善莫大焉。仅一次蓄水,已显湖光之妙;若二次蓄水,万吨巨轮可直抵重庆,黄金水道,更添贵重。又具发电、防洪之利。此乃舍小而求大,舍次而求要,利国利民,功德无量。不过此行幸甚,遗迹部分尚在,权做告别之睹。再者古代奇迹,将永驻江波之中下,为后来的探险家又添一道迷踪,亦不失藏幽匿玄的意外之妙。

不觉又到风箱峡,北岸之山,悬岩缝隙之中,有方形奇石状似风箱,传说是鲁班的风箱,此段峡谷也由此得名。后有采药人攀登探秘,方知是古代巴人所遗岩葬悬棺。悬崖绝壁,危乎高哉,依现代科技手段也怕是难以登临,真不知古人是如何将死者尸骨高悬其上。

风箱峡之下,又见北岸一峰峥嵘,形状酷似西望秋月的一头犀牛。铁青的山,蓝蓝的天,就那样对比分明地衬着那憨态的牛。似一幅剪影,悬挂峡天,趣味良多,是谓“犀牛望月”。此景又有“猪八戒望月宫”之说。说是那天蓬元帅,因醉闯广寒官调戏嫦娥仙子,被玉帝降旨打下凡尘误投猪胎。然色心不灭,每每对月仰望,相思泪流。如此看来,那翘首奇峰亦肖似一猪,其态憨甚,其情痴极。众人望猪皆活泛轻佻,灵感大开。或笑道:这应叫丑八怪单恋美仙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或戏言:老猪倒是个痴情男,不但不记仇,反倒一如初衷地爱恋着。不象当世许多官家大款,一旦发了籍,就想着“升官发财换老婆”的歪折儿,或者金屋藏娇包二奶,或者做个“天天当新郎,夜夜入洞房”的风流汉。象老猪那么痴儿瓜几地求真爱,玩感情,鬼才肯干呢!或笑侃:据说猪八戒最受当今女性青睐,为什么?无丝毫道学家伪装,尽是性情中人味。敢爱敢追求,又特别怜香惜玉,还不怕人家讥他好色,这样好男人,女人焉能不爱。我则说:我且不扯太远,于景于情倒是有一伟大发现。众人急询问,我则正色宣示曰:老猪一滴相思泪,化作长江万古流。只要这头石猪在,江水便永不枯竭。杜小姐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说你们这些文人呀,真是想得多也想得玄,真将石头都能点活。

离开了猪八戒的情趣,又入了对错峰的传奇。南岸峰峦之上,山岩对错,峰顶尖削,似口中乱生之齿。相传古时,有十二条蛟龙暴虐于巫山峡江。每每作崇,风狂浪卷,舟倾房塌,生灵涂炭。一日,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驾云路过,见其作孽,使用手指劈杀。电闪雷鸣的瞬间,众恶龙俱死峡中,龙身化为石山,却不料堵住了长江去路。瑶姬便又助夏禹开道疏通,不料将江道开错,江水反而更高,便只好另寻通道,故而此峡段又叫“错开峡”。

告别错开峡段,忽然江面开阔,豁然开朗,八公里的瞿塘峡便甩在了身后。真快呀,好象是在看一部声像俱佳、画意诗情的风光大片,未曾过瘾就亮出了“再见”二字。便又急问巫峡何时可到,杜小姐说:早着呢,今天的归宿地是巫山县城,那是一座新城,叠罗汉似的倚山建筑,很有特色;再者,大宁河中小三峽,美丽得不可方物,非常值得一游。切莫错过哦!

12月11日夜泊巫山县

下午2时许,船抵巫山县城。在江中眺望,城市位于江北,倚山面水。楼房鳞次栉比,层层迭矗,直入峰端。临江之处,又有幢幢高楼参差座落,象玲珑宝塔,象多棱积木,造型各异。城市的色彩亮丽崭新,似刚出满月的新生儿,似一夜春风后拱破泥土的竹笋,鲜活活地可爱,清凌凌地生动。

众游客鱼贯登岸,匆忙忙地疾走,我知道其中不少人早已在船上预订好游览小三峡,应是赶奔去那里的旅游车辆或船只。然而,我等却要将脚步落在这城中。同行的老邢意外地崴了脚脖,挺重,已不能行走,须抓住这半天时间进行治疗。不大功夫,上岸去找脚夫的杜导游回来了,带来的居然是一顶轿子。价钱合适,只有80元。待将老邢背扶入轿,四个轿夫便齐心协力,举步攀登。毕竟是极陡极高的台阶道,仅行止第一平台,已是气力不济。我等一行人便上前替换,一起抖擞精神抬起轿子,杜导游与萍、瑜两位美女也扶轿疾行。老邢因祸得福,竟笑得前仰后合。轿行扶摇,声浪喧哗,便使得码头观者如潮,一时间厨不下饪,贾不售货,人欢狗吠,热闹非凡。及至马路,又换乘中巴,由杜导游指引着径至一盲人按摩医院。又是按摩、又是针刺、又是拔火罐,待瘀血吸出,老邢已觉疼痛消失。医术高明,收费却仅有30元。随后在一家川菜館吃了饭,才将这座城市仔细打量。

巫山原是座有数千年沧桑的古城。位处巫峡西口、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的北岸。为重庆所辖的最靠东的县城。春秋为夔子之国,战国是楚国的巫郡。晋代郭璞《巫咸山赋》载曰:唐尧时有一御医巫咸深得尧心,生前封于此山死后葬于斯地,故以巫为地名。另一说因城在巫山怀抱之中,故称巫山。老城已因三峡蓄水沉埋江中,此城当为搬迁后的新城。

新城布局依山就势,四条马路依山开凿,层层抬高,平行铺陈,一条“神女大道”如梯串接,直通极顶。顺此大道拾阶而上,街道之上又是街道。街两旁新楼比肩,商家繁茂如串珠;仰头上望,楼上有楼,路上有路;俯首下视,下端车如甲虫,人如蝼蚁。原来的巫山城中有大街小巷十二条,皆以巫山十二峰命名之。今新城之中,亦以昔时冠名沿用如故。地域风情,文化特色,彰显其中,别有趣味。

县城中心为县府位置,高阙之上,县府大楼宏伟矗立,其下广场宽阔,周围商场及文娱场所众多。市民休闲,游客观览,身影如织,甚是繁华。高阙上端,又有巨大之壁,镌刻着《巫山新城赋》。言巫山县史,铭搬迁情状,体例文言,词章华美。有《岳阳楼记》之形影,类《滕王阁诗序》之气魄,又陡添许多文化氛围。居高临下南望长江,江面开阔,船来舟往,颇为壮观。据当地人讲:此处江面在汛期变化最大,水位可直升50余米,江面则宽达七八百米,如在那时观江,更是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大气象。

入夜,又于县府大楼内的大礼堂观看名为《巫山之夜》的文艺演出。开场之前,超大屏幕的电视中又特别放映了介绍大宁河及小三峡风光的专题片。方知大宁河源自陕西平利县的中南山,穿越重庆所辖的巫溪、巫山两县,绵延700余里,由巫峡西口注入长江,系三峡区域最大支流。大宁河沿途有七个峡谷,而小三峡即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最为著名。船行其间,大峡套小峡,出峡复入峡,无处不苍翠,有水尽飞泉,山雄峰峦秀,河清如碧玉。妖娆秀媚、神秘莫测、幽古玄奇。影片又有优美的音乐灵动其间,有诗化的解说传神化意,仅是浮光掠影的一瞥,已深觉陶醉。同船的俩西安乡党说:他俩白天去过了,真是美如仙境。比起大三峡的雄伟壮丽,却是小秀碧玉,别有趣味。又说常言道“看景不如听景”,到了小三峡,这观点却应颠倒过来,应叫做“听景不如看景”。这专题片拍得再好,也毕竟太局限了,只能是个大概。杜导游则形容道:如果说大三峡是浓妆艳抹的宫廷贵妇,小三峡便是索面深闺的绝色美女。郦道元写三峡,其云“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如此情景,在如今的大三峡中已很难体味,但若进入小山峡,却应有尽有。听言愈感婉惜,只是这时机已经错过,若想弥补,只有待以后了,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嫌得呀!

说话间,大幕拉开,节目开演。巴山风情、峡江文化,借此平台和盘托出,原味原汁。时而男女对歌,大胆示爱,有野味十足的风情和浪漫;时而纤夫负重,船工弄潮,又回归到从前的历史。当地婚俗表演最是有趣,由新娘“哭嫁”,到拜堂成亲,嫁妆、家具、电器一应入场。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互动,剧场舞台融汇一体,情景逼真,如火燎人。想不到的是,同伴峰还被请上舞台,妆成新郎,与那美艳的新娘拜堂入洞房。捧腹欢笑间,那喜糖便真的被大把大把撒落台下。但最令人感动的却是情景再现剧《告别故园》,三峡库区要蓄水了,当地百姓向世代居住的家园,向父母祖宗的陵墓作最后告别。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负书包的学生,拖儿带女的父母,一个个长跪叩首,久久不起,泪洒尘埃。人生自古伤别离,更何况自此一别,一切一切都沉没江底,竟成永诀。然而,他们挥去别泪,义无反顾,以舍小家为大家,舍故园为国家的觉悟,拖家带口,走上了千里迁徙路。此情此景,使得全场唏嘘泪流,随后又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观众,也就是我们这来自祖国各地以及国外的游客们,已彻底被三峡大移民的壮举和精神感动了。

夜色中的巫山城,路边华灯盏盏,分外晶莹;路中车驶人行,很是热闹。万家灯光层层闪烁,亮在山中,那山就披金戴玉般地瑰丽;江边大厦霓虹彩饰,映在江中,江水就亦真亦幻地玄妙。如天庭降临人间,若龙宫浮现水面。比起大都会的重庆,虽然少了宏大和辉煌,但却别有玲珑剔透的雅致。望景生情,我忽然又有了奇怪之想,但不知此时此刻,那淹没江底的老城市又该是什么情景?条条大街上,扬子鳄应该在悠闲地散步;残垣断壁中,又肯定成了鱼儿们聚会和戏嬉的娱乐场。说不定,在街头巷尾的某个角落,还有着水族情侣们幸福的幽会呢,那里也应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杨智华,男,陕西省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荣誉称号获得者,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协副主席。主要著作有中篇小说集《矿长的上午》、散文集《走马千秋雪》、长篇小说《狼侠行动》、《春潭惊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