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研究

2020-04-01 19:02夏晓峰/
雨露风 2020年1期
关键词:诗经

夏晓峰/

摘要:在《诗经》当中,采摘诗主要是描绘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采摘诗与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背景、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等有着诸多联系,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在上古时代的真实社会文化。基于此,本文对《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有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诗经;采摘诗;采摘意象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诗经》主要是用来反映周朝的基本社会面貌,以及当时人民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是我国劳动人民深厚文化的沉淀。目前,人们常常把《诗经》当中同采摘这一劳动有关的诗歌称之为采摘诗,采摘诗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一方面直接描述了当时人们的采摘行为,另一方面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活动,在整个诗歌文化史中非常有意义,值得不断探索。

一、以“采”字比兴的诗歌

在《诗经》当中,通常会使用比兴的方法,以此诉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用来比兴的事物或者动作,不一定会直接把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诠释出来,但是却能够增强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实际效果,可以使诗歌的感染力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得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采”字比兴的诗歌大概能够分成三类:以“采”兴政事的诗歌,以“采”讽刺时政的诗歌,以“采”抒发悲愤的诗歌。下文将对这三类诗歌分别进行介绍。

(一)以“采”兴政事的诗歌

《周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其中就有“采”字出现,即“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关于《关雎》一诗想要表达的内涵,《毛诗序》做了评述,里面说:“ 《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孔疏说:“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从这些评述当中可以看出,《关雎》主要表达的是君子只有淑女才能匹配得上,并以此作为治国之道的一首诗歌。“采”字在《关雎》当中的含义是什么,又有很多学者做出了解答,朱熹在《诗集传》当中是这样解释的:“兴也。采,取而择之也……此章据今始得言彼参差荇菜,既得之,则当采择而亨芼之矣。”《关雎》作为《诗经》当中的第一篇诗歌,以“采”兴政事,既有着开宗明义的作用,也起到教化天下万民,规范夫妇伦理的作用。

(二)以“采”讽刺时政的诗歌

在《诗经》当中,以“采”讽刺时政的诗歌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大,用来对时政进行讽刺的内容也有很多,一方面讽刺了古时候统治阶层在统治过程中出现的荒淫无度的行为,另一方面讽刺了统治者没有把礼法当作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的行为。

其中,对统治阶级在统治阶段出现的荒淫无度的行为进行讽刺的代表诗歌是《鄘风·桑》。朱熹曾在文章当中表示:“卫俗淫乱,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故此人自言将采唐于沫,而与其所思之人,相期互迎送如此也。”乐祀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在这段话当中出现了一些行为上的动作,分别是采唐、采麦、采葑,这些行为出现在幽会的人及他们思念的人一起见面的地方,而采摘的行为就是掩护他们幽会的一个说辞。作者主要就是想借用這一说法,来对统治阶层的一些荒淫无耻的行为进行讽刺,并表达出这种行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和不良后果。

而另外一种讽刺统治者没有按照礼法要求来治理国家的行为,在诗歌当中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分别是:一刺不得礼,二刺听馋,三刺政教狭小宛然,四刺役使不均、使民劳苦。其中,讽刺不得礼的诗歌主要有三个,即《魏风·汾沮洳》是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以此表达对不按礼法治国的讽刺之情,还有《小雅·采菽》和《小雅·瓠叶》,这两篇诗歌都对统治者没有用礼法来对待下级,或是明明有礼法要求,却没有用礼法来规范自身行为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讽刺。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的代表作有《唐风·采苓》《毛诗正义》当中说:“以献公好听用馋之言,或见贬退贤者,或进用恶人,故刺之……采苓者,细小之事,以喻君求细小之行也……”这是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诗歌,诗歌当中通过采摘的事情,旨在提醒人们一定不要轻易听信他人的谗言,诗中通过采苓的事情,把谗言往往都是不能相信的这一主题引了出来,然后叙述了怎样合理地避开谗言,整篇诗歌写作手法都非常的自然、顺畅。讽刺政治教法狭小宛然的代表作有《小雅·小宛》,而《毛诗正义》当中就对“小宛”的含义做出了解释:“政教为小,故曰‘小宛……”诗歌当中通过采菽的行为,以此来对统治阶级进行告诫,并指出统治者的地位并不是常有的,因此自己的德行一定要勤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王位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还有三首诗歌对役使不均衡,给劳役们带来的苦难进行了讽刺,分别是《小雅·北山》《小雅·小明》《小雅·桑柔》。这三首诗都对参与劳役的劳动人民进行了描写,描述了劳动人民需要常年在外服劳役,并且非常艰苦,丝毫没有休息的日子,使得劳动人民即使有家也不能回去,家里的亲人们都非常担忧。这些都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把役使分配均匀,也没有体会过劳动人民在服役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三)以“采”抒发怨愤的诗歌

无论是人民处于哪一个时代,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悲愤之情,唯一能够使人们把自己的悲愤之情抒发出来的渠道就是文学,所以越是在乱世,越会有很多的佳作流传下来。比如说在先秦时期,诗歌是最好的抒发人们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人们会在诗歌当中把自己对身份和地位比较低微的不满之情,妇女因容颜老去而惨遭遗弃的愤懑之情,还有由于自己力量不足,势单力薄,没有办法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的无奈之情等,全部都抒发出来。

其中,抒发了作者因自己的身世和地位比较低微,而对世间万物比较无奈、不满的情绪的诗歌有《召南·采苹》。后来高亨结合以往一些文人墨客的说法,认为《召南·采苹》这首诗应该是一个贵族家庭当中的女奴写作出来的。这些女奴没有什么地位,甚至地位是比较低贱的,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尽管一直都很勤劳肯干,也非常贤惠,有着一定的美貌,但是每天辛苦忙碌,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家小姐结婚出嫁的事宜忙碌着,在这首诗歌当中,有很多处都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这些设问却没有什么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牢骚和悲愤之情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其实对于这首诗歌来说,世人普遍都有各自的想法,但是高亨所提出的是相对来说最能够表达当时处在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心理,同时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

还有一种妇女用来抒发自己被遗弃后愤懑之情的诗,在《诗经》当中也非常常见,被称作是弃妇诗,在诸多弃妇诗当中,比较有名的一个是《氓》,另外一个是《邶风·谷风》。在《诗经》这一时期,妇女常常都会面临着被丈夫遗弃的风险,而这些被遗弃的妇女,她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命运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因而在这些被遗弃的妇女心中,经常会有一些怒气和怨气没有办法得到宣泄,这时她们就会选择诗歌,在诗歌当中把自己被丈夫遗弃之后的愤懑,以及自己对负心汉的不满心理都抒发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诗歌是诉说作者因势单力薄,因而没有办法拯救国家的无奈之情,这类诗歌通常都是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许穆夫人创作的《鄘风·载驰》。《毛诗序》也说:“《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闽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毛诗正义》当中说:“言有人升彼阿丘之上,言欲采其虻者,欲得其虻以疗疾,犹妇人至异国,亦欲得力助以安宗国。”在这首诗当中,许穆夫人采的“虻”,就是现在所说的贝母,能够治疗抑郁症。“采虻”就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有着一定的象征性含义,把许穆夫人纷扰的思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并且希望能够通过采虻来把自己心中的忧愁排解出来,以使得自己不会感到抑郁或是悲愤。

二、《诗经》中的采摘意象

采摘诗经常会给读者们留下追求爱情的印象,有一些学者还会把这一现象与上古时期的一些巫术联系起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闻一多和叶舒宪等人。他们普遍都觉得,采摘诗主要是运用了一些不断重复的采摘动作,还有不断往复的咒语,以此来描写男女在陷入恋爱之后的状态,体现出婚姻的幸福和美满之感。比如说,在《芣苢》这首诗歌当中,闻一多是这样解读的,他认为这首诗在描写的过程中,引用了禹母是因为吞了薏苡才生出孩子这一神话故事,而采摘芣苢就是从这个故事当中演化过来的,闻一多在文章当中是这样描写的:“芣苢即是生命的仁子,那么采芣苢的习俗,便是性本能的演出,而《芣苢》这首诗便是那种本能的呐喊了。”而叶舒宪则把“采摘”这种题材的诗歌当作是从原始社会当中遗留下来的爱情咒语,能够用来吸引心仪的对象,使自己能够获得心仪对象的青睐。但实际上,采摘和婚恋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从事采摘这一劳作的主体大多都是女性,所以才会呈现出浪漫的姿态,也才会使人把这一题材的诗歌同婚姻及家庭联系起来。

(一)用采摘行为指代女性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都居住在洞穴当中,依靠采集来获取日常的食物来源,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指出,农业本来就是基于搜集而发展起来的,最开始主要是由女性来完成这一类的工作。还有一些其他比较简单的农业劳动,也主要是由家中的女子来承担。采摘这项工作比较简单,自然也是由女子来承担,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岁月洗礼之后,这种以女性为主的“采摘”农业,也随即成为了周朝农业社会当中,代表女性的一个重要象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王风·采葛》,在这首诗歌当中,有一些学者认为诗人主要是想要讽刺统治阶级听信谗言,在毛《传》当中是这样描述的,大臣由于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到外地出使,因为大臣不在朝中就给了一些奸佞之人得以向王公贵族进献谗言的机会,使得人们纷纷感到非常忧思,从而写出了这首诗歌。郑《笺》当中也认为这一诗歌是臣子害怕谗言传到统治者的耳中,并且这种说法即便到了后代,被接受的程度也是非常高。直到宋代,朱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情诗的角度对这一诗歌加以了剖析,朱熹指出这一诗歌是“淫奔者托以行也”,但是“淫奔”这一说法又使得对诗歌的解释走向了另外一个角度。在这之后,仍有无数文人墨客分别对采摘诗所要表达的意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二)用采摘描述贵族女性的出嫁场景

对于出生在贵族的女子来说,她们所从事的采摘劳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往往在于仪式感和形式感,并没有实际的实用性,大多都是在宗庙祭祀的活动当中会用到采摘的劳动,古时候也被称作是“阴礼”。因为对于贵族的女性来说,当他们结婚以后,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做好宗庙祭祀活动,也正是由于受到了这层联系,使得一部分采摘意象的诗歌常常会把主题设定为婚恋,用来把气氛烘托起来。

在封建的旧时代,一些贵族出生的女子,从出生开始就会学习各种礼仪规范,而她们所学习的各种礼仪基本上都是为今后出嫁做准备的,采摘就是其中之一。首先,当女子嫁入夫家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承担起家族祭祖的事宜。在过去,女子婚嫁以后有两项最重要的使命,一个是祭祖,一个是为夫家延续香火,在《礼记·昏义》当中就有记载:“婚姻者……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不仅如此,在《诗经》当中也有诗歌从侧面对女性的这两大使命进行了揭示,即《大雅·生民》,诗中把女性事宗庙,继后嗣的两大职责进行了浓缩。

(三)以采摘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

用采摘某种植物来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大概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丈夫在他乡服役,女子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另外一种是在他乡服役的征夫,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两种类型的诗歌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创作而成的,由于战争的存在,统治者势必会加重劳动人民的赋税和劳役,使得人们饱受相思的苦楚,这时人们就会通过采摘一些随处都能够看见的植物,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周南·卷耳》《小雅·采绿》《召南·草虫》等,在这些诗歌当中,有一些佳句直到现在也常常被人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从一个非常生动且形象的角度诉说了自己对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朋友的相思之情。尤其是在《周南·卷耳》当中,有一些佳句被《后秦诗鉴赏辞典》认为是抒发作者思念他人这一情感的名作,特别是在篇章的整体结构上,以一种独具匠心的方式把感情烘托得非常好。在第一章节当中,诗人主要是以妇女的语气来诉说自己对征夫的思念之情;在最后三个章节当中,诗人则主要是以一个男子的语气来诉说自己在旅途当中的辛劳以及自己对家乡、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人普遍都比较擅长用一些真实的情境来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烘托出来,比较常见的就有诗人对山川和牛马的描写,通常都是想要表达在路途当中的人想要回归故里的惆怅之情。

(四)以记录采摘的过程表达国家的繁盛面貌

在诗歌当中,主要是运用采摘行为来体现国家繁荣昌盛、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在农事诗当中,常见的诗歌体裁就是采摘诗,这些采摘诗能够表达出国家繁盛面貌,在这一点上,农事诗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的农事诗在描写人们的祭祀活动和农民的耕作行为时都会采用记叙的手法,但是采摘诗则不同,采摘诗在记叙劳动人民的采摘行为和采摘动作时,往往不会只是单纯地进行记叙,还会把劳动人民在采摘过程当中的心理活动刻画出来,更加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感知到诗人在写作时想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一般情况下,诗人在记录劳动人民的采摘过程时,都会先描写一些劳动人民欢快热闹的劳动场面,或是一些凯旋而归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英勇战士,以此来体现国家富强、百姓幸福生活的景象。其中,《周南·芣苢》就是通过采摘的过程,把当时的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欢快热闹的场景描绘了出来。《召南·采蘩》则是对那些勤劳肯干、刻苦努力的劳动人民进行了称赞。《小雅·出车》也对那些有着赫赫战功的将领和统帅,还有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奋勇向前的战士和兵卒进行了歌颂。正是由于国家有这些英勇无比的将领和士兵,他們冲在最前线捍卫国家的领土,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担,才使得国家能够呈现出安宁美好的景象,老百姓们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结语

在《诗经》当中存在很多采摘诗,这些诗歌都蕴藏着非常丰富且深刻的内涵。人们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把这些诗歌都收集整理出来,并对其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采摘意象的深度分析,把握诗歌在当时的真正文化意义,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感受并且体悟出采摘诗这一类型的诗歌,为我国的文学乃至于美学带来真正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文娟.《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研究[D].山西大学,2003.

〔2〕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郑宏.《诗经》采摘兴象本义之探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1):56-57.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