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著名作家茹志娟

2020-04-01 15:14王雪春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王安忆条路老先生

王雪春

了解一些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人,都不会忽略茹志娟这个名字。

那时候,茹老的家在上海闹市区,但一进入她的寓所,市井的喧闹顿时被关在门外。初见茹老,我立刻被她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67岁的她,中等身材,穿件白毛衣,步履轻盈,精神矍铄,宽阔的眉宇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我感到,用她文章里的那些形容词来形容她本人,不仅不算过分,似乎她自身比她笔下的人物显得更加深沉、委婉、清新、柔美。

话题从茹老目前的状况谈起。茹老为我倒上茶水,慢慢吸了一口手中的香烟说:“我现在多是应付门市,写个序、前言什么的,字数不多,却挺烦人的。从上海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的岗位退下来,本想轻轻松松搞创作,没想到繁琐的事情接踵而来,还兼任《上海文学》副主编、大众文学学会会长的职务。搞大众文学,旨在研究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道路。我认为,目前我们‘扫黄,把‘黄扫掉后应有代替的东西,这就是通俗文学,但我们现在通俗文学需要引导、研究、提高,不能永远停留在说故事阶段。”

茹老极热情地一一回答我的提问,不时地站起身,在那并不宽敞的房间里踱踱步,看得出,这是她整理思绪时的习惯动作。她的房间有20多平方米,简朴整洁。除一部电话机外,没什么现代化设施,但床头那幅苍劲的书法——“煮书”二字,表明了主人的意趣。

上楼时,我注意到一楼半亭子间里有位老先生在伏案疾书,落座不久,老先生进屋拿书,茹老介绍说,这是她的丈夫王啸平,曾任前线话剧团团长、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现在改行当作家,已自费出版《客从南洋来》《南洋悲歌》两部系列长篇,第三部正在酝酿中。王啸平1940年从新加坡回国参加抗战,这三部书主要写他的經历。已出版的两部在新加坡的反响很大。茹老感慨地说:“老先生写这两部书很不容易,因此无论如何,自费也得出版。”我鼓励他一定还要把第三部写完。

茹老有三个孩子:大女儿是上海金山电视台的编辑。二女儿是一级专业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儿子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做编导,儿媳是《桥》杂志社上海分社的记者。这样一个文艺世家真不多见,难怪前段时间茹老和王啸平、王安忆联名签字卖书,一时成为上海滩的新闻。

对于自己的创作成就,茹老是谦虚的,她说:“人家还记得我的一些作品,我感到欣慰,但同时也很惭愧,因为说来说去,不过是少数几篇自己较满意的。”

谈起二女儿王安忆,茹老也很自豪。王安忆16岁插队落户到苏北,后来考进徐州地区文工团当大提琴手。她丈夫李章是徐州人,后来调到上海《音乐爱好者》杂志做编辑。我问茹老,王安忆的文学道路是否是她铺设的,茹老呷口咖啡极认真地说:“错了。当年我因写文章吃了不少苦,就极力阻止孩子们再走这条路,但我当时也从安忆每月两封的家信中发现了苗头,很担心她也走这条路。”

茹老回忆道,那年身单力薄的王安忆去到举目无亲的苏北农村,心情可想而知。她有次在家信中写道:这儿有个说法,燕子不到恶人家做窝,我观察了许久,没发现我住的农家有燕窝……无奈,愁苦的心情跃然纸上。第二封信文笔更细腻、优美:妈妈,今天早上一醒来,你猜我看到了什么?燕子!有燕子来做窝了。在这两封信中,王安忆的写作能力初露端倪,即使母亲阻止,也没扑灭她的热情。

茹志娟的籍贯记为杭州,但茹老说,确切地说应该是绍兴,她祖父是绍兴人。前些日子,王安忆去绍兴寻根,人家说她是徐州的媳妇、绍兴的外孙女。

一晃多年过去了,但当年我见茹老的一幕仍历历在目,心底油然升起对这位前辈的崇敬之情。

责任编辑:秀丽

猜你喜欢
王安忆条路老先生
这条路
中秋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绿洲里的老先生
100万只猫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这条路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
说不尽的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