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与“放”之间的“无感”透视

2020-04-01 15:13黄桂元
长城 2020年2期
关键词:无感二婶二叔

黄桂元

虽然是一位擅长于“小叙事”的作家,其作品论体量难言宏大,论手法不够先锋,论“身段”似欠时尚,却有对生活和人物的精细观察和把握。“小叙事”不同于宏大史诗的书写规模,在反映急剧变革、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却未必没有优势,其价值类似于础润而雨,月晕而风,通过描摹底层生活的细流微澜,以小见大,滴水映日,展示时代气象的晴雨图景。在这方面,虽然轻车熟路,并十足自信。

有出京剧叫《捉放曹》,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的一段落魄而惊险的逃亡经历。这篇题为《捉放娜》的小说,只是借用了《捉放曹》的字面意义,如果硬要进行互文比较,也只是能够找到两个叙述节点,就是一干人先是把崔娜气鼓鼓地从张家“捉”回来,然后又灰溜溜地将其“放”回去。

《捉放娜》的故事不很复杂,却也绝不简单,若追根溯源,足以撑起一部中篇小说的容量。特别是小说里一些重要人物,不是不可以大做文章的。比如二婶,在小说里无名无姓,无身份无来历,甚至连最常见的农民工都不是,充其量只能算是盲流。这么一个川妹子,十五岁时怎么就从遥远的四川来到冀中平原的崔村?一纸婚书都没有,就嫁给已经五十岁的二叔,并在十六岁那年成了崔娜的母親?其间必有一段曲折、离奇的过程。比如二叔,五旬老汉,打了大半辈子光棍,如何就娶了仿佛从天上掉来的川妹子?盐打哪咸,醋打哪酸,写出来并不离谱,读者也会买账,虽然却一概略去,跳过来龙去脉、命运谜团,干脆利落地处理成了短篇,她的叙事目标很明确,一心一意围绕崔娜的当下困境展开故事。

为什么要“捉”?不捉不行了。崔娜是二叔的女儿,二叔又老又病,崔娜也就一直处在散养状态。按说二婶是崔娜的亲娘,轮不到旁亲操心,但二婶徒有其名,崔娜就跟没这个娘一样。小说一开篇就交代了:“从嫁入崔家我就没见过二婶。她既不像是死了,也不像是离了,到底去哪了,谁都不肯说。”何以“谁都不肯说”?潜台词大概是崔家丢不起这个人。

如此这般,崔娜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家庭长到了十六岁。这是花季的十六岁,也是毫无诗意可言的十六岁,这个年龄的崔娜本应对未来满怀憧憬,却一步步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淖。崔娜成了二婶的翻版,没心没肺,游手好闲,四处晃荡,早早地谈恋爱,在学校里麻烦不断,只对在网吧里玩游戏有兴趣,书读不下去了,就在外面超市打工,还与男孩子同居,就连十六岁怀孕,都与母亲的过往如出一辙。周围亲戚跟着提心吊胆,又焉能坐视不管?

大家以二叔病危为由,好不容易把崔娜从张帅家“捉”回来,却意识到情况更糟糕。二叔病危的日子,人们发现崔娜居然怀了身孕,怀的这个孩子还可能不是张帅的,究竟是谁让崔娜怀了孕,她又不肯说。这年月,崔家早已同许多百姓一样,很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不仅崔村,无数像崔村一样的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往的乡土社会形态。千百年来的乡土中国,曾经一直是静态的、封闭的、保守的,如费孝通所说的,那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注定也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俱往矣,如今中国乡村社会正朝着城乡一体化迈进,农村人的许多想法已经与全球化世界无缝接轨,在两性关系和婚姻观念方面,崔村并不落后,宽容度也是前无古人的。不过,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少女婚前怀孕,如今无论在法理或伦理层面都不是太大问题,但无缘无故地非婚怀孕,在社会大众舆论眼里,毕竟属于道德污点,一般人当作段子聊聊就罢了,对于婚娶的当事人一方,就很难容忍。

这意味着,“放”崔娜回张家,无法做到“完璧归赵”。张帅的父母张大彪夫妇不是省油的灯,发现崔娜怀孕的日子对不上,开始变卦。这也无可厚非,没有谁愿意接受一个不明不白的儿媳妇。有人推荐了县里退休居家的一位老局长当“救世主”,事情才有转机。把崔娜如愿地“放”回去,完成了张、崔两家各取所需的妥协。有了这个结果也算是万事大吉,以至于结婚前夕,面对崔娜母亲的突然来临,三姑的一句“过去的事都不要提,掀过这一页。全是穷闹的”,算是圆满收场。

崔娜的生活如此千疮百孔,对于未成年的少女,十有八九是要崩溃的,但崔娜不会。崔娜这种人格类型难言属于个案。转型期的动荡社会大潮中,人患有“无感”症,并非孤立现象,也不会偶然发生,而是有着深刻的存在与意识之间的因果关联。世界文学史上有相似的人物形象。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曾有被称之“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碌碌无为的“多余人”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二十世纪中期“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也曾出现过身着奇装异服,蔑视传统,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的“垮掉的一代”形象。虽然笔下的崔娜,以其“无感”,表征了一类人的性格心理,无所事事,行为慵懒,内心没有目标和动力,对日常痛感毫无反应。无奈的是,这类人格症状,不属于青春期的叛逆,也不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不是“无知者无畏”,不是看破红尘,不是破罐破摔,就是“无感”,不懂得害怕和畏惧,貌似“以不变应万变”,实则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而不自知,甚至让人无法同情。“无感”是人由于长久失去生活目标而形成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并非鲜见,只是习焉不察,见怪不怪,当作家做出自己的观察、记录与描述,予以独有意味的形象化处理,才令人恍然有悟。

虽然没有在崔娜受孕的具体原因和过程上纠缠和猎奇,而是做了轻处理,淡化其中的噱头和看点,这与虽然一以贯之的叙述策略有关。包括崔娜,所有的人物都不过多地介绍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崔娜,除此之外绝不拖泥带水、面面俱到,叙事过程删繁就简,以节制显张力,以单纯见复杂,以简约求丰富。有论者认为,短篇小说应该是“现实在梦中的模样”,既玄虚,也玄妙,不过,也有人写的是俗世烟尘中的一地鸡毛,与“梦中的模样”甚远,却仍可以烛照出五味杂陈的生活真相,在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毛姆等短篇小说大师经典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小说的价值,未必完全体现在让读者如何警醒、奋进,若能为世俗生活提供一点对于人生缺失的反思和叹息,其价值就可以得到认可。

《捉放娜》写男女之事,却不牵涉情天恨海,也不着眼于伦理追问,只是透视了现实生活常景中一处貌似不起眼的精神溃疡。书写“苦难”,中外文学史上大致有两个传统,放大苦难和举重若轻。虽然写得一手漂亮的古体诗,在小说中却吝啬于华丽辞藻,更天然排斥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她的小说语言,剔除了一切与宏大叙事相关的成分,也与理想、权力、正义、传奇、荣耀、良知划出界限。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后面一句,击中了虽然小说的命门。她只是自顾描述身边小人物的百态人生,如数家珍,近乎饶舌,这一切旨在“撕破”那些“无价值”的顽症。她写的苦难属于“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幕人间常景,即使岁月斑驳、世事荒芜,也不会发出空洞的棒喝。她营造的现场感含在世俗的涟漪之中,以尘世烟火烘托某种轻喜剧气氛,不会让人感觉出如何沉重压抑。她注重的是小说机趣,属于好读之列。好读不是低标准要求,而是有难度的写作。她喜欢让小说处于动态之中,是因为深谙人类的知识与审美始于感官,企图以抽象的理念和苍白的抒情调动读者的感官是徒劳的,于是用最明白的语言讲最日常的故事,不耍花活,不炫技巧,不玩玄虚,不设圈套,不造迷宫,以至于你若用故作高深的书面语谈她的小说,都觉得不好意思。

伍尔夫曾自称为“普通读者”,以区别于那些编辑、研究、写作小说的专职从业者。在当今信息多元化时代,纸质阅读群体的确正在缩小,以至于有学者大惊小怪地宣称“小说已死”,其实情形并没有这么悲观,我相信小说的真正读者是有美学信仰的,永远不会“脱粉”。我也要为辛勤写作的小说家“点赞”,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卓越付出挽留无数的“普通读者”。

责任编辑 张雅丽

猜你喜欢
无感二婶二叔
四大行纷纷推出无感支付产品
没主见的二婶
笑脸
无感蒸发
戏 家
对你们这些无感的人说说,有感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鹁鸽
二叔进城
大忙人
傻二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