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民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路径研究

2020-04-01 15:16苏娅李广睿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苏娅 李广睿

摘 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音乐文化是历史的瑰宝,民族音乐文化像一颗璀璨之星闪耀在世界文化之林。民族音乐需要继承和发展,需要在深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使得优秀的本土文化传播得更久更远。本文将传承民族本土音乐的路径落脚在学前教育,试图探索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乌拉特民歌;幼儿园音乐活动;路径

蒙古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乌拉特民歌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它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充分展现了乌拉特蒙古族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及地域特色。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将本土文化融入国民音乐教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将“立足本土”贯穿始终。因此,应立足民族和本土的视角,洞察民族音乐的亮点,以幼儿教育为起点,探索出民族音乐发展的新路径。

一、乌拉特民歌的音乐特点

(一)旋律性

乌拉特民歌在调性和结构中有自身的特点,但仅以此来阐明音乐特征是不全面的。因此,要想全面解释乌拉特民歌的音乐特征,还应当重视其旋律发展的规律。平稳的级进的旋律构成包括同音重复、大二度、大、小三度,音乐的情绪较为柔和、舒缓,体现抒情性音乐风格。其次,在乌拉特民歌旋律运动中,存在着许多大幅度跳进,从而构成独特的音乐发展思路。跳进功能往往能给平静的乐思带来波动,它促进音乐内容的发展,深化音乐内涵。

其中,纯四度、纯八度跳进运用最广,个性也最明显。尤其是上行音程的跳進多表现旋律积极发展的趋势,具有宛转悠扬、易于表现音乐情绪等特点。

(二)调性

乌拉特民歌在音乐发展逻辑中体现了特有的曲式规则。通过对曲谱进行研究分类可以发现,乌拉特民歌的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其次是宫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数量极少。徵调式和羽调式是乌拉特民歌中最常运用的调式,以下属音和属音作为正音级,这样的强调对调式调性的稳定性有很大帮助,在总体功能上达到平衡。在音乐色彩方面,徵调式体现明亮,而羽调式相对柔和、暗淡。

结构方面,通过对曲谱的分析,乌拉特民歌以短小精致的短调为特色,大部分作品为一段曲式结构。根据歌词的结构划分,一段曲式又常见为四句体结构。

(三)节奏

在构成乌拉特民歌的节奏体系中,由于体裁特性的不同,自然将乌拉特短调民歌节奏形态与长调民歌节奏形态划分开来。乌拉特民歌在节奏、节拍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规律。尤其是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的频繁运用使得旋律展现得别有动感,别具一格。纵观乌拉特民歌曲谱分布的表象,民歌出现规律性节拍是民歌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短调民歌的韵律中。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较窄。乌拉特短调民歌普遍是一段曲式,有韵的两句体或四句体,节拍比较固定。广义上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节奏舒缓自由的特点,笔者认为,长调的节奏律动受歌唱者的音乐审美、音乐表现、语言发音、歌唱技巧等方面的影响,即歌唱者的主观态度决定于长调作品中节奏维度的艺术表现。因此,长调民歌的节奏变化性较强,属自由节奏类型。

二、乌拉特民歌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融合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形式多样、不同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可以让幼儿通过音乐表情达意,在歌声中体会民族情感,在肢体动作中享受乌拉特民歌带来的身心愉悦。学前儿童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熏陶,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民族情结和爱国热情。

(一)歌唱活动

1.从节奏入手

乌拉特短调民歌节奏鲜明、结构方整、强弱有序。活动时,可以让幼儿先熟悉歌曲的节奏,区别不同音符的时值,通过手势法引导幼儿通过身体各部位表现节奏,体会乌拉特民歌独特的节奏特点。

本首儿歌为2/4拍节奏,以附点节奏贯穿始终,组合以多种基本节奏型。在学唱歌曲之前,可以将歌曲的节奏分解出来,用多种形式不同手段引导幼儿表现节奏。一方面,运用人体各部位相互振动产生独特的声音,传达音乐中的节奏,如拍手、拍腿、拍肩、踏脚等。另一方面,活动时可以采用字母“Da”口读节奏,引导幼儿区别音的长短与强弱,准确表达节奏,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节奏谱例:

2.以旋律为主导

旋律是构成音乐的核心部分,它将音高、音长等音乐要素集于一体,展现歌曲的曲调。乌拉特民歌歌曲旋律朴实无华、简单流畅,歌词生动形象、易于上口,可以从音乐内容出发,感受旋律的起伏,过渡到歌词内容,注重音乐线条的表现。

本首儿歌篇幅短小精致,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曲调摇曳抒情,多以级进音程进行,第五小节处采用七度大跳,体现蒙古族音乐元素。全曲描绘出小宝宝安然欲睡的温馨画面,是典型的摇篮曲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做怀抱小宝宝哄睡的动作,边做动作边哼唱旋律,感受音乐的美好意境。

(二)律动活动

律动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内容之一,它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和节奏感,促进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幼儿园律动活动是在音乐伴随下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目的是促进和发展幼儿身体各部分、各器官的协调;身体运动时与配乐的协调;身体运动时与同伴的协调等。

幼儿的动作发展一般是从大的整体性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因此可以引导幼儿先将大肌肉动作如走路、拍手、跺脚等简易动作伴随音乐一起操作。逐渐拓展至精细动作,小肌肉运动如手指、手腕等的伸展运动伴随音乐一起操作。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还可以将模仿小动物的体态动作结合起来,如雁飞、兔跳、鸭走等姿态,伴随音乐一起操作。

律动活动的动作与使用的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动作协调性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与动作的协调性。注释①一般来说,选择节奏鲜明、强弱有序的律动音乐,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些经典的、耳熟能详的乌拉特民歌,可以运用到律动活动中。例如《鸿雁》。

动作说明:

1.模仿雁飞动作,手臂带动手腕向身体后背摆动。

2.第1~4小节,手臂、手腕上下摆动,幅度较小,表现出鸿雁起步向天空飞翔的画面。

3.第5~8小节,手臂、手腕上下摆动,幅度较大,表现出鸿雁自由翱翔蓝天的画面。

律动音乐的速度适中,既能表现歌曲表现的内容,又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在做动作的同时要体会音乐的旋律变化与节奏拍點,使肢体与音乐相协调,感受歌曲流畅、舒展的意境。

(三)欣赏活动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学前儿童的听觉较成人更加敏锐,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优秀的音乐材料,以发展音乐感受力。在乌拉特民歌与欣赏活动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幼儿在欣赏音乐时的反应,积极交流和对话,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以利于调整教学内容。如乌拉特民歌有长调和短调,有赞美家乡、草原山川的赞歌、歌颂英雄伟人的颂歌、感恩父母亲情的颂歌等。在教学中,可以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内容出发,给幼儿描绘一幅情景,使其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逐渐渗透一些基础的音乐常识,如能够说出“短调”“长调”等名称,能够区分音乐的速度与力度,快和慢、音的高与低,能够感受音乐的情绪,欢快高兴的、抒情优美的、悲伤难过的等。总之,通过赏析、倾听音乐,丰富听觉的感知能力,促进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学龄前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视听觉快速发展,也是培养音乐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将本土民族音乐元素渗透和融合,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肖文娥.学前儿童体育音乐美术教育[M].成都:花儿文艺出版社,2000:12-24,35-54.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徐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郭亦勤,王琪.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 龙慧.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研究:以武汉市某区幼儿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 孟萍. X幼儿园教师开发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调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7] 陈阳. 基于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8] 赵洁. 幼儿园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 王亚男. 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