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类院校联合式校企合作的建设方式探析

2020-04-01 15:16张兵谢卉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张兵 谢卉

摘 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产业链条上日益完整,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更加着眼于协同与合作。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突破院校壁垒,专业壁垒,在区域内实行联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模式应从理念确立、合作原则、开展方式、利益共享等方面進行构建。

关键词:校内生产;区域联合;工学坊

职业院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开发、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都日渐深化,也越来越体现出在服务地方产业方面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不断体现,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联合式的校企合作新方式,成为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表现为地区差距较大且不断扩大,地区内省际存在一定差距,呈现出不平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地区性经济聚集状况已经形成。各地区支柱产业、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区域集聚性产业布局特点。以深圳市创意产业为例,全球商业杂志《福布斯》中文版揭晓“2010年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深圳名列榜首。深圳现在拥有较强的设计企业6000多家,专业设计师6万余人,出现了一大批知名的创意企业,形成了创意产业的集聚优势。这一特点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得到了体现。围绕着北京798产业区,形成了一大批创意设计艺术企业。以集聚型产业为原点,这些企业对于周边城市乃至区域形成了极大的辐射作用。

(二)对于企业来说,挑选合格的员工早已放眼全国,对于区域性高校,特别是区域性的高职院校来说,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合格人才,是职业院校的立院之本。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规模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早已走出本地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深圳为例,华为、中兴、腾讯等一大批公司早已成长为国际知名的企业,企业在建立培训体系的同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一直很旺盛。校企合作的方式应放眼全国。对于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企业来说,在全国建立合作基地早已进行。

(三)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大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过于强调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发展。部分企业目光短浅,要求短平快完成企业项目。而学校把校企合作的企业当成学生实习场所,甚至很多地方的院校将学生变为企业廉价劳动力,既损害了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又对自身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二是由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时间短,很多职业院校由各类中专转型而来,实训环节不够,教学内容陈旧,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

(四)各职业院校对于跨区域合作的认识不足。校企合作的主办方是院校,是指活动的项目设置,合作企业的引进,相关院校的协调与组织;企业在院校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目前很多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不成熟或者难以为继,主要问题在于院校对于联合式校企合作认识不足。高职院校要提高对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主动适应合作企业的需求。

(五)全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分布广泛,资源分配不均。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有10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占据了大量份额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既有地处发达地区的代表性院校,更有大量地处中西部的地方专业院校,这些院校所处区域缺少创意产业,资讯封闭,急切渴求来自设计前沿的一手咨讯和不同专业院校之间的教学交流。

二、院校联合式培养的协同机制

(一)区域联合性的院校建立合作同盟,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短期的培训,建立工学坊。优势:满足了在更大范围内挑选合格的员工;建立了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扩大了校企合作的范围与内容;扩大了院校间的合作; 由企业参与培训并提供培训经费,提供培训内容与方式,院校负责组织与协调,提升学术影响力。

(二)合作对象的选择:选择大型、有影响力的企业,或者是地区性行业协会或者教学研究会。我们看到,在目前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和育人义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加上当前人才供过于求,学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往往出现权利义务不对等,企业付出大量的人力、设备和财力以及训练场所,而得不到服务。因此,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矛盾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全面的认识。当然,出现上述问题的责任并不在企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找好自己的定位。目前,国内或国际的知名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但对于培养适应性更强、具有开阔视野,又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也舍得花大成本,这决定他们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那么急功近利,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更强。

(三)合作内容的确立原则:内容要兼顾学术性与市场性,做到两者的统一。校企区域联合式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完成具体项目,实施方式上不是项目引入式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发现既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具有高水平前沿性知识理解力的人才,又具有合作意识,对现代大型企业的文化认同的人才。这就要求在合作内容的确立上,既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又能兼顾一定的市场性,缺一不可。

(四)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①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共赢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在区域联合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中,探索建设企业挂名的实训基地是极为有效的方式,这样既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场地问题,也可用来解决企业的入职培训问题,提高企业的知名度。②联合式人才培养的合作方超出了一般性校企合作的范围,合作主体多样,建立多方共赢机制是合作能够继续的重要因素。对于院校而言,互通有无,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企业来说,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员工,更有针对性。③在联合式培养模式中,更应该突出企业的主导地位,由企业来编制培训教材或者训练的项目文本,这其中,既需要包含企业文化、精神的培养,又需包含项目内容完成的程序方法,也需要包含项目比赛的评选标准。参与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与企业共同讨论项目内容的设置,带队学生的管理,作为指导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项目的完成之中,最终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参与,洞悉现代企业最前沿的资讯,了解企业对人才核心技能的需求状况, 并最终引入课堂教学。④打破院校壁垒,以开放的心态创新交流与合作模式。基地院校应积极与行业、院校建立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加强学术交流、教学教授、科研开发、资源共享等方式,建立前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强化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在项目合作、人才招聘等方面全面展开合作,打造好协同育人平台的品牌优势。

(五)合作方式选择:从组织实施的角度考虑,区域联合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应以训练营或者演练营的方式为宜。由企业方负责团体目标的设立,分组,内容的分解和项目的推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主要责任是:学生团体的目标把控,安全责任意识的引导,学生心理的辅导等等。这种以项目推进和完成为目标,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不同院校之间的联系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企业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将企业的文化贯穿其中,能从中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不仅能从中发现未来员工的协同能力、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学生的发展潜力,为以后的人才储备和再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机会。

(六)从校企合作组织、完成效果以及与专业教学课程穿插等实际情况看,联合式人才培养时间应以一到两周为宜。

三、高职类院校区域联合式培养的探索

腾讯CDC魔鬼训练营是腾讯大学拥有十年培训经验的高质量品牌培训项目,旨在通过互联网创业实战项目的孵化,帮助学员深入了解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标准工作流程,积累互联网项目化运作的实战经验,通过高效的团队协作和完整的项目输出,帮助学员迅速适应互联网企业职业化的岗位需求。目前受训腾讯员工都成为各部门的专业骨干或已成功自主创业。

2016年9月,腾讯CDC、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电信学院共同创办了“为校园社团管理设計一套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工作训练营。在接下来的10天里,同学们分为6个工作小组,各小组将围绕这一命题进行交互产品设计与制作,9月27日进行结题报告及成果展览。

本次合作是腾讯CDC首次与高校联合举办封闭式训练营,通过高强度、魔鬼式的训练打造和孵化具有商业潜力的互联网项目。训练营导师全部来自腾讯CDC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共同培养具有互联网创新思维的实战型设计人才。训练营将为高校校企联动培养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模式提供新的经验。

通过本次合作,相关院校的设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了解到企业一线的设计方式,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以及科研项目起到了较大作用。相关同学通过高强度的锻炼,了解到企业项目的完整流程,深刻感受到了名企的企业文化,提升了信心。所有课程结束后,由腾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颁发证书,对于毕业设计的完成以及求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此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国内偏远地区的院校实现了与国内一流企业的对接,

近年来,依靠高职艺术设计的资源共享平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肖勇工作坊、蜡染艺术工作坊、字在工作坊等一系列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参与院校多达50余所,培训学生约500人,其开创的院校联合式人才培养机制,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罗明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4):8-11.

[2] 王庆国.论职业教育区域性的内涵与实现模式[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96-98.

[3] 潘艾华.基于校企合作联盟理论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4):11-13.

[4] 旗晨亮,张波.浅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态势[J].北方经济,2012 (1):120-121.

[5] 田相林.聚焦美国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4(3):106-107.

[6] 高晓辉.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