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散文心理机制下的多重视角

2020-04-01 19:21田霄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视角女性儿童

摘  要:在蕭红的散文创作中,对童年的回望和对人性的触摸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张力是其散文创作审美心理机制的核心所在。与之相对应的,萧红擅于将儿童、女性等多重视角作为她感受、认知、关照世界的独特方式,在不同角度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对底层人民和女性命运的悲悯与同情,对女性追求爱与希望而不可得的寂寞与感伤,从而展示出厚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心理体验;视角;儿童;女性

作者简介:田霄,女,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海棠花开,刹那芳华。萧红短暂的一生跌宕起伏,历尽磨难,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细读可以发现,她的散文和小说没有明显的界限,却鲜明地彰显着萧红特有的个性。其散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和自传色彩的“独语”性散文,以《商市街》最为典型;一类是以回忆童年生活为主的追忆性散文,如《呼兰河传》、《祖父死了的时候》、《蹲在洋车上》等。

萧红的散文更关注内里,“体验化了的情绪就成了她作品真正的核心”。在其散文创作中,对童年的回望和对人性的触摸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张力是其散文创作审美心理机制的核心所在。与之相对应的,萧红擅于将儿童、女性等多重视角作为她感受、认知、关照世界的独特方式,在不同角度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对底层人民和女性命运的悲悯与同情,对女性追求爱与希望而不可得的寂寞与感伤,展示出厚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一、纯真、童趣的儿童视角

在心理学领域,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文学家的一生涂上了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文学家对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倾向的确定。”

萧红擅于以儿童的无知、非理性的眼光来感知世界,以儿童的单纯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用儿童的视角与心理来感受现实世界的混沌性与反常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在《呼兰河传》中,正因为“我”是个不受约束的孩子,所以“我”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在所有人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的时候,只有“我”知道她没有病,并开心地与她玩耍;只有“我”知道小团圆媳妇不是掉了头发的妖怪,而是被人剪掉了辫子;只有“我”看到了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萧红睿智地以儿童的身份去探寻大人们看不到或者不愿看到的生活真相,从而还原了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在此基础上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以及人们的愚昧守旧进行了犀利地批判。

此外,萧红擅于以儿童的真诚、善良来同情弱者,显示出萧红对下层人物的理解与悲悯。在散文《家族以外的人》一文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讲述关于有二伯的故事。小孩子的“我”完全是天真烂漫的,丝毫不隐藏自己对有二伯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我”既反感有二伯的唠叨,反感,讨厌他,另一方面“我”又看到了有二伯对我的关照,感觉到“只有他才是偏着我这方面的人,他比妈妈还好。”“我”就像一个局外人,见证了有二伯的“偷窃”行为,见证了杨安、母亲等人对有二伯的欺辱,见证了父亲对有二伯的残忍,见证了有二伯与大白狗的相依为命。作品中,“我”的心理感受越是单纯、混沌、天真、幼稚,就越能真切地表现出有二伯性格的矛盾可悲与处境的凄凉、孤独与辛酸。在作者忍俊不禁的童年趣事的叙述中,我们除了感受到了欢快的童趣之外,还体会到作者对底层小人物的悲悯情怀。

作为与鲁迅先生有着“文坛父女”之称的萧红,其文学创作深受鲁迅思想的影响。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也有很多以儿童视角来进行创作的文章,如《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他们都擅长以儿童单纯、天真的眼光来回忆往事,以铺陈儿童心理来感知世界,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鲁迅先生“参与其中”的叙述方式不同,萧红笔下作为儿童的“我”更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悲剧的经历者。萧红用儿童这一特殊的身份将苦难身外化,苦难是别人的,荒凉感是我的。“苦难经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视角的过滤被平淡化了,而又让有着足够的人生阅历的读者在结合自身的人生感受阅读时把这种平淡化了的苦难加倍的还原。”

二、敏感、博爱的女性视角

萧红擅于以女性的视角来感知人生。其散文多带叙事性,取材于日常生活,少涉宏大题材,以书写女性个人情感为主,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心境的独语”。在其代表作《商市街》中,买皮帽、搬家、去当铺、生病这些平凡琐碎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其写作的对象。但她的散文却绝不仅仅是对女性日常生活的简单铺陈,而是蕴含着女性丰富多变的心理体验,呈现出种敏感而细腻的女性美。

首先,萧红以一个孤寂女性的敏感心理和视角去审视,体察身边这个纷纭、苦难、凄凉的现实社会。比如,在《饿》一文中,萧红细致地叙述了“我”由于贫穷与饥饿,想去偷拿别人门上的“列巴圈”而又怕被人发现的敏感而矛盾的心理:

“我的那种想头越想越充涨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儿时的记忆再现出来,偷梨的孩子最羞耻。”

作者将“我”偷列巴圈时的心理进行了详尽地描绘,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生理与精神都处于极度饥饿状态中的怨女形象。

在《搬家》一文中:“我饿了,冷了,我肚痛。郎华还不回来,有多么不耐烦!……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暖。”

这段文字是“我”在新家等待郎华回来时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其语言虽像是作者的“任性而谈”,却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内心被孤独、寂寞、饥饿、贫穷等多种情绪所纠缠、啃噬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赵园曾评价说:“萧红作品的语言结构……是在模仿情绪,它们是依据作者本人极为深潜极为内在的情绪流来组织的,也因而往往有像是随意的省略,有其明显的有意的不规范性……你只有在这种语言组织负载的情绪中体验那美。”在文字中铺陈心理,在语言中流露情感,使萧红的散文有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之美。

当然,萧红并役育沉浸在自己不幸遭遇的悲哀之中而不能自拔,她从痛苦中抬起头来,并把探寻和审视的目光投向身边的现实社会,以一个善良女性的博爱心理和视角去关注,同情身边挣扎于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饱含着女性的悲悯情怀。

《春意挂上了树梢》其实只是萧红一次寻常的逛街晒太阳的经历,却饱含着作者对人性的悲悯。作者先以诗一样的语言,表现着春天到来的欣喜,格调欢快明朗。马上作者笔锋一转,描画出“不是春天的调”的另一个画面。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作者有意打破春天里万物欣然的美好画面,将两幅格调完全不同的场景放在一起描绘,更衬托出现实世界的残忍。“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作者以女性的悲悯同情著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痛其所痛,对现实世界的冷酷无情进行了不动声色地控诉。

三、多重视角的融合与互换

萧红的散文创作中,有不少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相结合的作品,幼年的“我”也许还无法充分意识到的荒凉体验,却鲜明地昭示着现时态中叙事者的生存境遇与心灵状态。“当叙事者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复制童年记忆的时候, 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一种超越原生态的新的语义的生成”儿童视角给人以天真烂漫的童趣,女性视角给人以细腻感性的回味,两者结合更能碰撞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张力。

我们来看《蹲在洋车上》一文。首先是穷人与富人的对比。这一对比的展现与描绘主要是以儿童视角为主的。作者细致得描绘了自己儿时学乡巴佬蹲在洋车上回家的有趣经历,同时以儿童的心理表达了对祖父“驱打车夫”这一行为的不满和对车夫的同情。学“乡巴佬蹲在洋车上”其实是“我”出于好奇,主动提出模仿的要求,本与车夫无关,并且车夫很好心地“跑得不很快”。而祖父却因为“有钱的孩子是不受什么气的”而没有给车夫钱,并将他驱打出去。作者借助儿童的身份表达出对车夫受到的不公待遇的不满。“你为什么打他呢?那是我自己愿意蹲着”,其中蕴藏着作者对车夫等下层人物的不平等待遇的同情。

其次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在这一对比的展开过程中,成人视角则压倒儿童视角,为文章营造出一种厚重的荒凉感。过去“我”是有钱人家的小孩,衣食无忧,虽然父母冷漠,但祖父一直是对“我”百般疼爱的,“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而现在祖父已经死去多年,并“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文本最后作者从童年的回忆重新回到现实,意识到自己已从“有钱人的孩子”变成“没有钱的孩子”,从衣食无忧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最末一句话“可是我呢?现在变成个没有钱的孩子了!”看起来似乎仅仅是作者回忆往事之后的一声感叹,实际意味深长。此时的萧红已经跳出了个人的狭小圈子,融入到 群体的世界中去,去发现那些殊途同归的人世悲凉。儿童与成人双重视角的融合与互换使文本在纵向深度上更加丰满起来。

其实,萧红从来都不是一个以思辨见长的作家,她虽能感受到时代惘惘的威胁以及女性生活于世界的无奈,但她却并不执着于探究溯源。米兰昆德拉曾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诗性记忆。”说到底,萧红的作品更多的是对自己心理体验与人生感受中的诗性记忆的升华。将对童年的回望和对人性的触摸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张力作为其散文创作审美心理机制的核心,再投之以儿童、女性等多重视角的诠释,从而使萧红的散文既散发出女性特有的敏感、博爱,又有儿童般的纯真、童趣。在此基础上,寄予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对底层人民的悲悯与同情,对女性追求爱与希望而不可得的寂寞与感伤,显示出厚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萧红.我有着青春的时候[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

[2]萧红.呼兰河传[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1.

[3]章海宁.萧红印象·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7.

[5]葛浩文.萧红评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02.

[6]谭桂林.论萧红创作中的童年母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04,004:57—76.

猜你喜欢
视角女性儿童
真实世界的寓言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