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分析

2020-04-01 19:21戎冰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意境特征分析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密切相关,在不断的演变和累积的过程当中,文学作品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其所包含的意境特征也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不仅能够吸引人们自主自觉得去分析、去揣摩,同时也能凸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底蕴。因此,在对其意境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从其背景、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价值入手来进行探讨,站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意境特征。将其和实际的语境、场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多方对比和深入探索的方式,更好的体悟意境、感受意境。这样才能促进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

作者简介:戎冰(1990-),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教师,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设计内容相对较多,涵盖的领域的相对较广。作者在不同的条件和状态之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所包含的意境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优秀作品,其中的意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对其意境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立足于作品本身,充分的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基调。考虑意境特征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法,通过反复的阅读和、总结、归纳的方式,加深自身对意境的了解和掌握。另外,在实际分布过程当中,也可以创造性地将具有某些特征和共通点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舍身处地去感受,去体会,以期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和内涵之美。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当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虚无缥缈和令人感悟颇深的意境特质。其主要是围绕某些要求或目的,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塑造方法的结合,所营造出的一种思想情感认知相融合、生活图景想象画面相渗透,且具有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等特质的一种特殊艺术境界。其中不仅包含了作者的认知、看法、思想、理解、心境,还囊括了文学素养、人物塑造、道德品质、时代背景等的相关元素。其中,形与神的统一所呈现的是“境”,而情与理的统一的则是表“意”,二者在作者的协调与创作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渗透、融合、制约、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作者特性和作品特质的特殊“意境”。此外,意境本身具有较高的境界,虽然能够通过一系列分析来感悟和体会,但其中所包含的深远意境和意味,却难以用语言进行传授表达。故而,意境也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意境通常存在于具有较强抒情特质的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是以虚实相生、情景相融的形式来进行系统的呈现。作者需结合自己的创作要求或灵感,在其中增加自己的一些特殊意见、看法、意蕴,以及对生命的理解、感悟、认知。有效创设诗意空间,使作品更具韵味和内涵。另外,作者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认知,对意境空间进行有效的开拓、延伸、创新、完善,使其能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审美价值和想象特色,进而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能呈现出文学高级形态。

《庄子》和《周易》对意象和意境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其创作过程当中也构建了不同的意境。虽然所表达的语言精妙理念,但仍需读者深度的进行揣摩和研究,更深层次的对作品进行探索,才能深刻的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世界。随着历史和文学的发展,直至清朝时期,意境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人間词话》中不仅包括了作者王国维的一些客观看法,同时也对意境提出了理论性的认知阐述。意境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实之间的观点,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思想特质。作者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来进行不同元素的导入,使意境更加丰满。在激发作者共情的同时,能够使给予其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情境的塑造,还能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当中,使作者情感、作品情感、读者情感能够形成共鸣,进而使文学作品更具价值性、鉴赏性、艺术性。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的体现形式

(一)虚实结合的意境特征

人们的想象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内在潜力。而作者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往往会将想象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漫无边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是基于现实场景或事物产生的思想延伸和创造。而在意境的构建过程当中赋予想象和联想,科学把控虚实之间的关系,利用文学艺术创作的手法来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激活读者的思维和情感。在降低读者的理解和分析难度的同时,也能全面突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虚实转化、虚实结合的意境特征。

如《桃花庵歌》,唐寅立足于实际生活,分别对存在于现实当中的种桃花、摘桃花、换酒钱等的场景进行了直观描述。以桃花仙人自居,分别描述了“躬身车马前”和“老死花酒间”的不同生活态度和方式。通过贫贱富贵的对比,直观地展示了作者自身的心理情感变化和愤世嫉俗的文人义气,通过渐进的语言、清晰的层次,全面提升诗歌的整体的艺术张力和价值。而其所构建的“境生于象外”的意境,也能提升读者对诗人的思想和审美享受的认同。在《剑客》中,贾岛,主要是描写了十年磨一剑的真实事件。而结合其意境进行分析和揣摩,则能够了解作者借铸剑衍生出的深刻内涵:十年寒窗苦读、未得重用。揭示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为人民主持公道打包公平的意愿。读者在诵读诗歌的过程当中,会自然而然地通过作者所描绘的事件,联想到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示手法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从而使全诗更加的意蕴深远、回味无穷。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特征

意境当中的情境交融则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鸟、景观、山水,以及生活场面、自然环境等,以对生活的热爱、喜爱为前提,认真地进行相关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掌握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现实和虚幻、平凡与精妙之间存在的联系。赋予固有事物以情感,从而实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景并茂、情中藏景、情中见景。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意境,往往是由不同的形象或者事物来构成的,其个体之间的特性和特质,往往会对整体的意境购物见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黄河落日圆”、“天悬明月”、“大江日夜流”、“明月照积雪”等,是作者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描写所营造的意境,通过巧妙融入作者自身情感的方式,使整个的描写更具场景性、代入感、共情力。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利用了自身十分擅长的景中藏情的手法来进行创作。首先对三月景色进行了刻画,在分别引入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诗的后两句则是对浩瀚长江和孤帆进行了刻画,通过遥望,孟浩然乘船远逝的背影来抒发作者的依惜别之情。而其中的孤帆和浩瀚长江的应用,则是在情境构建中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使诗人的情感跃然纸上。《金缕衣》中,杜秋娘通过“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突出了本诗激励人们珍惜时间的这一主旨。借助花开折枝的比喻来激活读者的情感和思维,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场景当中,更好地实现自身情感和作者情感的协调统一。《枫桥夜泊》中,张继描写了“渔火”、“江枫”、“落月”等的事物,让人在脑海当中形成了夜晚枫桥的景象。而通过听觉的钟声和物体的导入,则使意境具有动态化的特性,更好地烘托出场景的凄凉,使读者联想到作者独处于这一景象之中时,滋生的凄清孤寂的情感。

(三)韵味绵长的意境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韵味,不仅是使作品创作摆脱了单一的情感倾诉和形象复制,同时也是对其作品艺术审美价值的一种创新的升华。是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对艺术境界和文学境界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充分地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特质和美学特性。情境韵味的呈现不仅依托于精妙的语言,还与作者的人生阅历、认知思维、地域特点、文化特质等息息相关。而在体会韵味的过程當中,读者能根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来实现意境韵味的再认知、再分析、再创造,以加深人们对作品和意境的印象。

例如,《三国演义》的首页词,作者从存在的历史现象入手来进行描写,感叹和青山常在、江水不息、宇宙融合,而在这其中,所出现的一些英雄人物,却在辉煌灿烂之后,难以摆脱转瞬即逝的命运。而下阕则将英雄人物的兴亡和历史的发展看作是助酒性的笑谈,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和高洁的情操。读者通过分析和揣摩意境,能够感受预见《三国演义》中的世事变迁、沧桑轮转、英雄成败、人物争斗,让人在诵读之余,能够想象到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些鲜活人物形象和英雄事迹,从而引发人们对得失、兴旺、战争,以及历史、朝代、政治等的深度思考。再如,我国宋朝时期的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会给人以悲凉和悲伤之感,其间不乏作者自身的看法和情感,同时也与宋朝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态有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作者辛弃疾塑造了勇往直前、忠贞不二、肝利胆的将军形象,将其沙场征战的悍勇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梦境和心理的融合、场面转换,使意境更具韵味。而“可怜白发生”则是体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愤慨。在这一反差对比当中,读者可以体会到当时南宋朝廷的无能与腐败,从字里行间推测出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和水深火热,而爱国人士却报国无门,使全诗韵味绵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的属性,是心灵与文学、作者与读者、环境与思想相互发展、运动、演变的一种特殊状态。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场合、情境下,人们对意境的领悟体会,与其自身的是认知形态和哲学意识相关。其情景特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观念融合的高低,其取决于塑造的深浅、大小、有无、真假等。而读者对意境的感悟和体会,也受到自身的文化水平、认知能力、思维特性、审美情趣等的影响。因此,只有当读者充分的把握意境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的情况之下,才能通过意境的变化来掌握作者情感和思想主题的变化,更好的解读作品的内涵、本质、思想。有利于读者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相符合的文学意境意识。

参考文献:

[1]何红梅.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研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9,(5):136-138.

[2]曾绍发.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探究[J].青春岁月,2019,(30):4.

[3]祁志祥.“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J].广东社会科学,2019,(6):165-172.

猜你喜欢
意境特征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抓住特征巧观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