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面子叫陋习

2020-04-01 20:36唐剑锋
杂文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排场陋习婚宴

唐剑锋

有一句歇后语,叫“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那是在生活困难的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境下,把脸打肿了,就是为了显得自己胖一点;这一打,“面子”是有了,可疼不疼却只有“脸”知道。后来多以此比喻一些人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为撑面子,做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如今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但这种被比喻的人或事就绝迹了吗?好像并没有。

有报载,近日在江苏苏北一些县城,为体现对客人的“重视和热情”,当地领导干部会陪同客人在包间内用早餐。公务出差的赵先生表示,这是他吃过的最浪费的早餐,四个客人加上当地领导一共也就七个人,包子、粥、豆浆和各式主食、小菜整整上了一大桌,足够20个人吃。餐厅服务员说这是常态。

无独有偶,在河南某县,为表现对来宾的重视,一些公务接待早餐设置桌餐,菜量饭量都远远超出就餐人的食量,造成大量浪费。出于宁可浪费、不可不够的观念,地方在接待中,多是尽量多上菜,这样才显得热情,显得有“面子”。一些招商引资等接待往往要饮酒,倒出的酒没有喝完,也成了浪费,餐桌上放着节约的标语形同虚设。

不仅公款消费存在浪费现象,在一些私宴上,讲面子浪费的陋习,也是随处可见:客人来了,如果吃得盘干碗净,就说明客人没有吃好,这是主人觉得很没有面子、很尴尬的事,觉得一旦传出去很丢人,甚至就没脸见人。

有一次,我参加婚宴,来得晚了一点。一看一大桌菜,还满满的,我以为大家刚动筷,就没着急,有认识的人告诉我,赶紧吃,先来的客人已经吃饱了;我一看,很多菜只是夹了一点点,有些菜,甚至还“原封未动”。后来,我又连续几次参加婚宴,剩下的饭菜也是一大桌子。有一次和几位朋友闲聊,说到餐饮浪费现象时,大家都用同感,并没有引起惊讶,对这种现象甚至习以为常了。如果饭菜吃的所剩无几,盘干碗净,主人就会很尴尬,认为客人没有吃好。

我们的生活真就达到可以肆意浪费不心疼的水平了吗?即便如今许多人的生活好了,但看着那么多的粮食和食材被倾倒进泔水桶,就真能做到心平气和视而不见吗?我相信多数人是不愿这样浪费的。而之所以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两个原因:一是浪费的是他人的特别是公家的钱,不是自己的不心疼;一种是在他人面前要充“富豪”,现“热情”,价值观扭曲变形,要“打肿脸充胖子”,就是俗称的好“面子”。好“面子”,是中国人文化基因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很多人常态化的一种心态,在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宴请时,很多人都这样纠结过:菜点的少了,是一种寒酸,未免让人感觉“诚意”不够,不仅撑不住台面,自己也会觉得“掉价”。为了不让客人笑话,也为了显示诚意和大方,一桌桌盛宴,就这样变成了一场场“剩宴”;面子上的攀比,自然就会用剩饭剩菜表示。于是,今天的浪费现象,才比比皆是。

有“条件”的人这样做,没有条件的人“打肿脸”也这样做,甚至把这种体面、奢侈、攀比、排场、浪费说成是饮食文化。把吃饭当成排场,相沿成習,就成了一种陋习。因为好“面子”,才让“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反反复复。

要从几千年好“面子”的文化基因中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摈弃浪费陋习,要从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做起,人人参与其中,惟有人人自觉“横不攀、竖不比,认认真真抓自己”,才能让厉行节约、文明用餐成为新时代的“面子”。

蒋跃新/图

猜你喜欢
排场陋习婚宴
《粤剧传统排场研究》评介
排场戏与邕剧的教育传承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拿命赌来婚宴大餐
婚宴爽约,宾客被索赔
约你去星级酒店办婚宴
炒楼陋习
育儿陋习
官场陋习
夫妻关系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