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博物馆馆藏两宋龙泉窑青瓷艺术风格浅析

2020-04-03 05:58王碧琳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龙泉窑制瓷釉色

王碧琳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42)

龙泉窑是我国著名的民窑,因发源自浙江龙泉而得名。在我国古代瓷器制造业中,龙泉窑当属窑址分布最广、烧制时间最长、成产规模最大、外销范围最广的名窑。

龙泉窑创立于三国两晋时期,于五代、北宋时期发展壮大,于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式微于清朝,期间经历一千六百余年,堪称我国历史最长的窑系。五代前,龙泉窑瓷器做工并不精细,窑址规模尚小,而五代、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发展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①。其瓷器制品,尤其是青瓷,器物质量较高,釉层清透,装饰纹样简洁。尤其是发展到南宋时期,政权南下移至杭州,对龙泉窑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大大的推进作用。南宋时期到元代,是龙泉窑的辉煌时期,达到了历史高峰,其出产的器物制作精良,美妙绝伦。直到明、清时期,龙泉窑制瓷工艺日渐退化,生产规模缩小,制瓷窑场数量减少,慢慢走向衰落。

龙泉窑瓷器釉色如玉,造型端庄,宛如大自然的温润与苍翠,在我国青瓷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发展过程中汲取南北方制瓷工艺的精华,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成为我国历代青瓷技艺的集大成者。作为我国窑瓷中的杰出代表,远销海外,为人称赞。

现位于我国浙江省龙泉市剑川大道旁的龙泉青瓷博物馆是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为主,目前存在的唯一一座系统梳理龙泉窑发展脉络的专题博物馆。此馆既展示了龙泉窑从产生到发展,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沿革,也在此基础上启动了龙泉窑文化创意基地,汇集了展示、教育、研究、传承、购物等多种功能,是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程泰宁院士主持设计,运用龙泉青瓷文化元素,以考古过程中龙泉青瓷破土而出的形态为造型创意,以“瓷韵——在田野上流动”为主题,展现了龙泉青瓷富有文化底蕴,且有盎然诗意的历史形象。展馆常年设有“青瓷的记忆”、“瓷海明珠”、“火与土的交响”等主题展览,对龙泉青瓷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完整而严谨。笔者对馆藏两宋青瓷器物进行梳理及艺术风格探析。

1 两宋龙泉窑的异同与发展

五代、北宋时期是龙泉窑的发展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和规模,在金村、大窑、安福等地发掘窑址50多处。对比之前,北宋时期的龙泉窑制瓷工艺有明显的提升,表现在在窑炉的改进、原料的选择与加工、烧制环境的控制等。一般民窑多为手拉坯制型,因其几乎不经修坯或者少量修坯,造型不够精致,反而稳重敦厚。但是北宋时期则相反,制瓷匠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龙泉窑所产瓷器都经过了“利坯”这一道程序,因此才有了胎体较为轻薄的民窑器物,这在我国制瓷史上也是一大进步。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胎色较灰,胎壁薄厚均匀,造型稳重,装饰纹样洗练,此时的瓷器上釉一次,釉层透明较薄,釉色多为青黄或者青褐,整体上与南宋相比釉色较深,还没有呈现出精美动人的效果。装饰技法为刻花、印花、雕贴等,层次分明。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相比北宋时期的50多处窑址,南宋时期龙泉窑窑址多达200多处。南宋前期的龙泉窑延续了北宋时期的发展特色,并快速发展形成自己的特点雏形,比如装饰纹样更为生动形象,刻划花力度更为有力。而到南宋中晚期时,因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北方制瓷的技术和工艺。此时期的龙泉窑融会贯通了南北两方的青瓷制作工艺,全面发展改进了胎釉的配料配方、施釉的技术、造型装饰工艺以及烧制技术等等。比如,从单次上釉到双次上釉而有了胎薄釉厚的器型;在釉色的发展上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创造出了梅子青釉和粉青釉,格外增强了如玉的高级质感。至此,龙泉窑成了古代青瓷制造的集大成者。另外,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和与其相对应的弟窑也是产生于此背景之下,器型精致、胎薄釉厚、制作优良。

2 馆藏两宋龙泉窑瓷器造型特点

龙泉青瓷博物馆馆藏瓷器种类丰富,包含范围广,从龙泉窑青瓷的初创阶段南朝到民国时期均有大量收藏展品。其中关于两宋时期的青瓷制品种类包含了生活日用品的碗、碟、杯、瓶、盘等,也包括文房用具的洗、砚滴等,祭祀用具或冥器的龙虎瓶、炉等等。其中日常生活用具数量较多,冥器较为有特点。

2.1 北宋五管瓶

五管瓶作为一种冥器,最早可以溯源到东汉。因瓷器口部与肩部五个葫芦状小瓶与瓷器腹部相联,早期称为五联罐。到三国两晋时期又称为谷仓罐、堆塑罐、魂瓶。后发展至唐朝时期,造型越发简约,至北宋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北宋的五管瓶一般在器物的肩部和上腹部呈现三到五级的分级状态,分级角度圆润或稍有棱角,与之前器型有很大的不同。虽说称为“五管瓶”,其实也存在五至十五之间的管数,也称为“多管瓶”,因五管最为多见,大多数时候统称为“五管瓶”。

在装饰手法上,莲瓣纹是五管瓶最常见的纹样(见图1),体现了向往清净无暇的愿望。盛唐以来的佛教文化为由,莲花代表了“净土”、“往生”、“出淤泥而不染”等深刻含义。五代至北宋早期的五管瓶常以莲花水池做盖,后来在器物下腹部刻常以莲瓣纹样为装饰,来给予逝者敬仰与哀思。

古人祈福,无外乎福禄寿。在五管瓶瓶盖内里,常有铭文。馆藏一件北宋时期的五管瓶(见图2)盖内铭文清晰可见:“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映天宫,下应地中,荫子益孙,长命富贵。”从文字内容可以得知,五管瓶为盛放五谷之器。古时,农业为百姓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五谷丰登才能带来百姓安居乐业。以此容器随葬,也体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五管瓶器型较为修长,分级较为均匀,管的形状也较为规整,瓶盖和瓶身见有刻划花技术,莲瓣纹样简约大方,仅以线条描绘特点,瓶盖造型圆润少有波浪纹形,简约而又不失精致。此时期器身还见有开片(见图1),可见已有当时北方青瓷风格的影响。此时期龙泉窑五管瓶瓷器胎色较灰,釉层较薄,釉色清透,颜色青绿,略有发灰发黄之感。可见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技艺虽有发展但还未有较大改进。

2.2 南宋龙瓶

浙江龙泉、庆元一带道教盛行。龙、虎在宗教中的形象象征着庇护逝者灵魂,庇佑子孙后代,因其广泛运用在冥器上,这种器型称为龙虎瓶。龙、虎二者可合为一器,也可分为两器,分开则为龙瓶、虎瓶。馆藏南宋龙瓶(见图3)形象生动,造型技艺已十分高超,肩部盘卧一条舞动蜿蜒的蟠龙,颈部内收,与腹部连接之处分为三阶,腹部外轮廓弧度曲缓,器型线条流畅。盖略鼓而边平,盖上贴塑一只昂首欲飞的禽类。器物中下腹部以简洁的弦纹为饰,圈足,整体造型规整而不失灵动,釉色粉青,胎质精致,釉层肥厚,体现了鲜明的南宋特色。

2.3 南宋梅瓶

馆藏南宋梅瓶有弦纹梅瓶,刻花梅瓶,开片梅瓶。釉色呈粉青、淡青、豆青。弦纹梅瓶造型清雅,弦纹工整缓和,肩平而曲度缓和。刻花梅瓶器型修长优美,刻花技术高超,线条清亮。开片梅瓶上腹部稍鼓,开片纹理清晰。

3 馆藏两宋时期龙泉窑技术和艺术风格

北宋建都汴京,北方青瓷发展迅速,龙泉窑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有一些比较进步的制作技艺和制作方法,比如少有平底器物,多有圈足,且处理得当,制作优良。北宋时期刻划花盛行,龙泉窑在刻划花上的处理上与之后不同。在坯体刚成型时就开始刻划,这就要求制瓷工匠技艺高超,具有相当的手艺和审美,才能制作出不同于以往民窑粗狂随意的精致与简约风格。在装饰上,北宋时期龙泉窑也不尽雷同,如上文中的器物瓶腹部多做分层处理的装饰手法,为后世所沿用。

南宋时期,龙泉窑注重在原有传统基础上创新改进,在器物结构、外形线条、局部比例上与以往不尽相同。一来沿袭了北宋时期制瓷技术的优势,塑型结构、釉层装饰等有了较大发展;二来,南宋中晚期青瓷胎薄釉厚的特点已经开始显现,才有了后来厚釉青瓷的发展壮大。南宋时期器型有了丰富和壮大,包括上文描述的梅瓶和胆瓶、盖瓶等等,还有炉、碗、盒,愈加丰富。南宋后期,龙泉窑进入飞速发展的鼎盛时期。技术上的成熟与精炼,成就了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个品种,釉料改进为石灰碱釉,上釉数次也有单次增加为多次施釉素烧,釉层变厚,如玉的质感增强。线条的优化,材质的精细,技术的精良,质感的提升,使得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富有迷人的魅力,不仅上贡宫廷,还远销海外,将我国优秀的青瓷文化发扬光大。

图1 北宋五管瓶

图2 北宋铭文五管瓶

图3 南宋龙瓶

注释:

①《中国陶瓷史》,叶喆民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336,2011年3月

猜你喜欢
龙泉窑制瓷釉色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如意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