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宣传:中澳公益视频广告的多模态对比分析

2020-04-04 02:18
声屏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二手烟吸烟者危害

研究背景:中澳烟草流行现状与公益视频广告

烟草是导致健康风险的一大罪魁祸首,其流行和众多健康危害息息相关,给医疗造成沉重负担,阻碍社会进步。中国烟民的分布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据统计,中国一半以上成年男性有每天吸烟的习惯,而澳大利亚这一数据仅为16.7%;中国成年女性中1.8%有每天吸烟的习惯,低于澳大利亚13.1%。然而,2016年中国女性吸烟致死率(12.75%)高于澳大利亚女性(10.96%),这一反常数据或许和中国女性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有关。针对烟草流行这一社会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有关控烟宣传的研究很有限。媒体宣传如今已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在影响认知、塑造行为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对控烟公益广告的研究能促进控烟目标更好地实现,具有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利用公共卫生广告这一媒介作为宣传工具,在国际和国家两级单位辅助执行控烟政策。作为旨在影响公众对健康议题的态度而不追求利益的宣传,健康公益广告因传播广、受众多,成为沟通控烟的有力媒介。其中,视频广告作为文本与视听信息的综合呈现,对公众来说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目前针对广告的语言学分析,尤其是多模态研究仍然不足。

本研究选取近十年控烟公益视频广告作为对象,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视频广告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重点讨论沟通策略与视频的多模态呈现方式、交互作用及意群构建。研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通过分析与对比,中澳控烟公益视频广告有何框架特征。二、澳大利亚此类广告的框架对中国有无借鉴意义,启示何在。其中,广告的“框架”是指“加强主题的关键词,惯用语,模式化的图像和句子的集群”(Entman,1993:52),以及广告的场景、角色设定、背景音乐等,其产生的协同作用共同塑造了广告。多模态作为视频广告的固有特性,在分析时应配合相应的研究框架,对语言、非语言信息以及“语言、视听觉信息之间有意义的互动”(J.Oddo,2013:240)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与数据

研究方法:语料库驱动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传统的批评话语研究只关注文本,在数字化传媒时代,该方法暴露出局限性,话语分析领域需关注多模态。多模态文本被认为是“数字化的动态图像与同步的声音”(Gu Y.,2006:128)。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不言自明。研究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控烟公益视频广告的语言、非语言信息及互动进行分析。该分析方法包含对每一种模态功能和意义的分析,在考虑话语整体性的前提下,将某种模态前景化,以其余模态作为语境进行综合分析,例如,结合视听信息分析文本话语。视频广告传媒分析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并将多模态纳入分析框架的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范式。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此相结合,对文本进行词频统计、词簇分析等,进一步拓展了话语分析的理性深度。研究借鉴这一前沿范式,描述广告中文本、图像与声音的特征及其互动对整体广告的塑造。

研究数据与步骤。研究数据为中澳两国33则控烟公益视频广告(中14则,澳19则),发行时间为2009年至2019年。这33则视频被编入小型数据库,每一则视频都用“代号+标题”标注,例如:C1无烟家庭,A1借口(C1代表序号为1的中广,A1代表序号为1的澳广)。研究使用ELAN对视频进行文本转写与分层标注,进行数据预处理。为了精细分析数据,笔者参考Baldry&Thibault(2006)和McGee et al.(2014)的视频分析框架,并做出调整,制定了九大变量的分析框架:内容主题,背景音乐,视频时长,叙事语调,广告场景,角色知名度,角色外貌,是否出现吸烟者,是否出现病患。研究者分别对每一则广告独立进行编码,并使用卡巴统计检测,得到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研究者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随后,结合多模态分析方法,讨论每则视频广告中多种符号的交互作用,上述分析借助了ELAN,Python和WordSmith等工具。

研究结果概述

中国控烟公益视频广告的制作方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澳大利亚广告的制作与方包括堪培拉澳洲政府,新南威尔士州癌症研究所等。视频广告时常共计约40分钟。下文将讨论两国广告视频主题、广告场景与角色设定以及高频词的差异。

视频主题。中澳视频广告共计出现8个主题,频率高低排序依次为:一般消极健康影响,上瘾与戒烟,吸烟导致的疾病,癌症,二手烟,吸烟区,青少年吸烟,吸烟禁令。综合分析发现,“一般消极健康影响”(22%)是最常见的主题,其次为“上瘾与戒烟”(18%)。从视频主题的分布特征来看,中澳差异很明显:澳广中共出现四个主题,分别是“一般消极健康影响”“上瘾与戒烟”“吸烟导致的疾病”和“癌症”;并未出现“吸烟区”“二手烟”“青少年吸烟”和“吸烟禁令”主题。中国广告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为“二手烟”和“吸烟区”;并未出现“吸烟导致的疾病”和“癌症”主题。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两国在“吸烟与健康”主题框架上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即澳大利亚广告强调吸烟对吸烟者自身的健康影响,中国相关广告更强调二手烟的危害。据此,通过对视频主题的分析可知:澳广通过强调吸烟给吸自身带来的健康风险,起到劝诫吸烟的目的,从源头上控制吸烟行为;中国广告更强调吸烟给他人带来的二手烟风险,淡化给自身造成的危害。

广告场景与角色设定。视觉符号是公共卫生宣传的关键。作为视频广告视觉模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与角色设定直观地向观众传递信息,比语言更具可及性。研究通过分析广告的场景与角色,共发现五类广告场景:医院、非医院室内、室外、混合、虚拟场景。其中,中国广告中最常出现虚拟场景和非医院室内;澳广最常出现混合和医院场景。通过分析广告角色,我们将其特征用四个维度进行衡量:知名度(公众人物/非公众人物/混合),外貌特征(健康/不健康/混合),是否出现吸烟者(有/无),是否出现病患(有/无)。就角色知名度而言,21%的中国广告中出现知名公众人物,而澳广中并未有公众人物出现。就角色的外貌特征而言,14%的中国广告中出现“不健康”的角色形象,而澳53%的广告中出现“不健康”的角色形象,如图1所示。就广告中出现吸烟者和病患的比例而言,澳广的比例远比中国广告高。由此可见,中国广告的独特场景和角色框架为“家庭—健康的公众人物”,澳广的独特框架为“医院—不健康的非公众人物”。中国广告多用家庭场景、健康的角色来宣传二手烟的危害,而澳广多用医院场景、不健康的角色来宣传吸烟给自身带来的危害。两国宣传侧重点不同,影响了对广告的设计。

图1 澳大利亚广告中“不健康”角色

高频词。在使用ELAN对广告转写后,我们得到了两国广告的双语一手语料,进而使用WordSmith进行词频统计,得到了广告语高频实词表。其中,中国广告中实词频次排名前十为:吸烟,香烟,你,生命,抽烟,二手,健康,孩子,他人,无烟。澳广实词频次排名前十为:你,香烟,戒烟,癌症,损害,烟雾,肺,吸烟者,婴儿,健康。对比可知,与烟草产品、吸烟行为相关的词语在两国广告中均有较高的频率,如“香烟”“吸烟”。同时,两组高频词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中国广告高频词中并未出现“戒烟”“癌症”“损害”“肺”;同时,澳广高频词也没有出现“二手”“他人”。可见,在构建吸烟行为带来健康危害时,中国广告更强调二手烟的风险,而澳广强调吸烟给自身带来的疾病风险,通过具象的吸烟危害,如“癌症”等揭示了吸烟的危害。同时,通过“你”这一人称代词在澳广中高频出现,可推测其广告语具有更强的对话性,而中国广告反复出现模糊表达,例如“生命”、“健康”等抽象概念词,对观众的警示作用甚微。

案例:视频广告的多模态分析

为了研究文本、图像与声音模态如何交织并构建广告,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告C3和A13,对视频广告进行多模态案例分析。

C3——被吸烟,我不干。C3是以“二手烟”为主题的中国广告,广告为虚拟场景,标题为:被吸烟,我不干。广告叙述了在中国二手烟的巨大危害,交叉出现公众人物号召观众拒绝二手烟。研究者使用ELAN将这一则视频分四层进行标注,分别是:演员1,演员2,广告场景描述和字幕,如图2所示。这一则广告中出现的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如图3-1和3-3所示,广告讲述了中国暴露在二手烟中的人数和致死人数。图3-2和3-4出现两位公众人物,号召观众在遇到被吸烟情况时,主动说出“被吸烟,我不干”,并配以拒绝的手势。

图2 对广告C3多模态分析的ELAN界面

图3-1 中国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人数

图3-2 拒绝二手烟(演员1)

图3-3 中国每年因二手烟致死的人数

图3-4 拒绝二手烟(演员2)

因为广告场景和角色单一,文字信息承载了这则广告最大的信息量,最应该被前景化。然而如图3-1和3-3所示,广告画面很单调,导致信息传达和互动性受到局限。其次,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和虚拟场景与控烟这一紧迫、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健康话题脱节,难以让观众产生有效联想。此外,分析图3-2和3-4的镜头角度可发现:在呈现两位公众人物时,均采用正面、较低角度来体现人物地位,随后才慢慢以平视角度聚焦人物的手势。画面在构造上呈现的精英框架与虚拟布景共同造成强烈的疏离感,观众难以将日常生活与广告结合,致使广告的再现意义和互动价值缺失。

A13——每一根烟都在摧毁你:焦油与肺。A13是典型的以健康危害为主题的澳大利亚控烟广告。广告形象地展示了一天一包烟的烟民一年在肺部累积的焦油,以及这些焦油如何对肺部造成危害。广告中出现了女性吸烟者和男性外科医生,对应吸烟者的家和手术室两个场景。研究者将这一则视频分四层进行标注,开展多模态分析:演员特征描述,演员话语,场景描述和字幕,如下图4所示。

图4 对广告A13多模态分析的ELAN界面

在广告开头,如图5-1所示,女性吸烟者躺在沙发上吸烟,此时采用水平近景,聚焦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吸烟者呆滞的表情与控烟主题相契合。随后,如图5-2所示,镜头聚焦在点燃的烟与吸烟者吐出的烟雾上,镜头跟随烟雾进入呼吸道,直达布满斑点的肺部。此时,广告使用特殊视角将不可见的危害可视化,突显吸烟与健康危害之间直接的因果关系。图5-3广告场景切至手术台,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切开健康的肺,将吸烟者一年产生的焦油倒在整个肺部。此时采用鸟瞰视角,将实验步骤展示在观众面前,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如图5-4,镜头退出呼吸道,重新聚焦于吸烟者痛苦的表情上,伴随剧烈的咳嗽声,直观地传递吸烟造成的健康危害。广告结尾出现图文警示语:“每一根烟都在摧毁你”,画面中心出现肺部透视图和戒烟热线。整条广告直观再现了吸烟与健康的因果关系,配合多角度镜头,将不可见的危害可视化。广告结尾进一步完善了广告功能:劝阻吸烟并帮助戒烟。

图5-1 女性吸烟者在家中点燃一根烟

图5-2 烟雾进入吸烟者的呼吸道直至肺部

图5-3 实验——肺部与焦油

图5-4 女性吸烟者咳嗽

讨论与总结

通过语料驱动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中澳两国控烟公益视频广告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研究结果如下:

视频主题。澳广强调吸烟行为对吸烟者自身的健康危害,表现为“一般消极健康影响”“上瘾与戒烟”“吸烟导致的疾病”和“癌症”等主题;而中国广告则更强调吸烟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健康危害,表现为“二手烟”“吸烟区”等主题。这体现了两国在控烟话题的侧重点不同,澳大利亚希望从源头控制吸烟,而中国则更注重吸烟的道德问题。

广告场景与角色设定。中澳两国在广告设计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澳广出现独特的医院场景,这一场景未见于中国广告中;中国广告则更多出现家庭等一些室内场景和虚拟场景。在广告角色设定上,澳广出现更多的吸烟者和病患形象,而中国广告中则更多出现健康的角色和公众人物。

高频词。烟草产品、吸烟行为相关的词语在两国广告中均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如“香烟”“吸烟”。同时,两国广告高频词也存在不对称,澳广倾向于具象地表达吸烟危害,如“癌症”“肺”等,而中国广告则倾向于抽象地表达吸烟危害,如“生命”“健康”等。

通过进一步的案例分析,发现两国广告的框架差异很大。澳大利亚广告善于使用真实的生活场景,用普通人的视角通过视觉冲击强的图像,展现吸烟行为对自身的健康危害,甚至是致命危害。中国广告多使用虚拟场景,通过公众人物叙述二手烟的危害,而这一主题并未见于澳大利亚相关广告。

综上,中澳两国控烟公益视频广告通过符号间的交互作用,均构建了因果逻辑框架:澳大利亚广告强调“吸烟致死—戒烟”的因果关系,中国广告构建的则是“二手烟致死—拒绝二手烟”的逻辑。澳大利亚广告目的在于从源头控制吸烟行为,而中国广告通过强调二手烟不道德,来宣传控制吸烟场合。中国在控烟宣传上态度温和、软弱,并未直面吸烟的健康危害。二手烟的确是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严峻问题,但为了从源头控制吸烟,媒体应加强吸烟危害的宣传。此外,应加强多模态警示信息的呈现,例如有力的广告语和病患形象。

猜你喜欢
二手烟吸烟者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二手烟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药+酒 危害大
接触二手烟 伤儿童视力
吸烟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
酗酒的危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每天1根烟,心脏病风险增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