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丰富地区资源的再利用*
——以日本福岛县南会津郡大内宿地区为例

2020-04-05 02:33张鹏翀王佳棋范沁红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品牌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人偶景观资源

文/张鹏翀,王佳棋,范沁红(太原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历史悠久古城、古镇所存在的建筑物和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是体现地区文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形成特色地域景观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足度(安全,环境,情感等)却越来越低,老龄化严重。这些均导致古城、古镇发展动力及速度越来越衰退。目前在日本政府对古城保护计划的完善及系统化的管理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与地区居民共建及居民自主资源利用为导向的历史文化的古老地区的环境保护、景观维护、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及研究的空间。

近几年,日本进行了大量的以保护与利用历史建筑和开发古城区资源的活动。二战前制定的城市规划法中对历史文化地区(2004年废除)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及命名。二战后(1950年)该法被更名为文化财产保护法,从此,文化财产所包含的历史遗迹、文化等非物质遗产及考古资料等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制定了保护开发的标准。六十年代后期,针对具有高价值的长野县妻笼宿、京都市及冈山县的仓敷美观地区的文化保存及资源利用活动开始,这个活动1966年在此基础上根据古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古城保护法。此后至七十年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渐渐被新的城市建设所替代,所以各地住民发起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

所谓保护文化财产,是为了鼓励各地区的住民对居住地的认同感,更具有社会性[1]。特别是1975年在文物保护法修改的基础上产生了“传统的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制度历史文化环境本身的保护这一观点,成为居民及行政的工作重点。此后,景观政策规定了“历史”“文化”等有价值的景观保护,包含景观综合利用和整合,1980年左右开始实施个性化的古街区保护与开发对策[6]。2003年~2004年,日本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包括《美丽国度政策大纲》《景观绿法》等,使历史文化景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

另外,2003年7月政府制定并公布“美丽国度政策大纲”和廉政2004年6月制定的《景观绿法》使历史文化景观保护活动得到显著发展。因此,评价景观是否优良的要素包括了居民生活环境等[4]。同时,古城区域居民学习并有效地开展古城中心城区资源利用的方法,并开展一系列活动[12]。代表城市景观的建筑物随着时间会被损坏,建筑物使用的耐久性,功能的完整性是由社会经济状况来决定的。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后,因为古建维护的资金过大,使得古建渐渐消失或是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等难以保存[8]。但是,这些建筑恰恰见证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和繁荣,更是传承了居民记忆的产物。

例如,札幌市的钟楼和川越市的时钟作为城市的象征,这些历史建筑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是优良的观光资源。在日本,像川越市、喜多方市、松本市等,对于历史景观维护开发的先进地区很多。

在这些区域,政府对于区域内的历史建筑物所有者给予了维修补贴、经济援助及减税等政策,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同时激发了住民的保护意识的热情。区域保护的工作以地区居民作为保护的主体并参照游客对于保护区域的感受及意见进行保护区域的保护工作。

通过以上的说明,历史区域的资源保护活动在各个地区开展,地理学家的相关研究也逐年增加。小掘[2-3]从商业活动变迁的观点对千叶县佐原市的历史街区景观形成进行了研究。菅原[5]对川越市历史街区景观形成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大桥等[6]通过对长野县须坂市的行政与居民的联合活动对该区的历史景观资源保护进行了研究。须山[7]以富山县井波町的瑞泉寺门前町的井波雕刻业的结果,对该区的景观变革进行了分析[9],茨城县樱川市的旧真壁町,对保护地区的活性化进行了机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非常多,而作为历史街区重要的资源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目标,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则是研究的中心。

以上述研究为背景,本论文在历史资源的地区营造具有永久化的同时,以历史资源持续利用制定具有实效性的方案为目的。南会津郡大内宿地区,作为国家指定的历史建筑物,茅草屋顶的民宅葺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这里残留下的历史性的建筑与丰富的树木结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特色。本研究以会津郡大内为对象的地区历史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新的地域资源活性化方针为目的。

二、研究对象及地域

本文的研究地域为福岛县下乡町大内宿,本区域的建筑是具有笼屋族居住特色的驿站式驿站式建筑(图1)。大内宿道路两侧为民宅,而民宅周围生长约450米为间隔的杂乱无章的茸茅草群,使得该地区的传统建筑与景观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1981年(昭和56)年4月,被选定为第三个全日本历史建筑物重要保护地区,仅次于以驿站为特色的长野县的妻笼和奈良的井地区。

本文以围绕大内宿地区的历史建筑物、文化及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旅游开发为中心。研究方法及顺序为:首先,大内宿景观形成的特征及原始的驿站式村镇的形态至今的变化。现今,以特产贩卖引导的旅游对建筑及文化保护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以上的整理与分析,对大内宿的文化及建筑进行规划利用进行课题的开展。

三、大内宿景观形成及特征

作为绿色田园文化交流城市的福岛县下乡村位于福岛县西南部,由1955年的柳川街道、旭田街道和江川村合并而成,目前面积有317.09km2,其中86.6%为乡村田野。该地区的气温,夏季白天高温多湿,但早晚非常凉爽;冬季降雪量大,最低温度达到-15℃。下乡町丰富的地域资源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文化财产。同时,这里有许多日本政府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中妻地区的泽观音堂、大川羽岛县立公园的对塔钓鱼台等[10],在1981年,大内宿地区的建筑被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市政规划,为发展大内宿地区优势,对游客开通多种赴该地交通手段。但是,如今伴随人口老龄化及财政资金困难的处境,对于该地区的持续开发与运营出现非常大的困难[11]。于是,当地住民、相关企业及周边村镇必须一起努力对该地区的资源及发展做出努力。

本次研究的地区——会津县大内宿有着浓厚的日本江户时期的影子,无论春秋,假期都还有很多观光客到访,观光客能够看到具有代表性的茅屋住宅屹立于街道两旁。大内宿主干道设有原始街道展馆(图2、3)。

1981年,大内宿的街区及传统建筑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类媒体及报纸杂志宣传,因此游客大幅度增加。

四、大内宿的景观及建筑特征

大内宿地区景观以村落中心南北约500M,东西约200M范围内的旧南山通道为主。旧通道两侧建有具有浓厚旧牧场风格的建筑物,每个建筑大概6~7间。街道北端有正法寺、子安观音寺等寺院,距离解街道较远的西方有镇守高仓神社,2000年被日本文化厅认定该街区景观特征明显,具有传统特征。

五、课题

根据日本国事调查显示,大内宿人口至平成在10年间,人口减少率超过10%,现有人口中老年人比率为31.8%(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2019年)。随着人口减少与老龄化,该地区原有(热闹)的景象越来越薄弱。同时,因人口减少及老龄化也影响了该地域的就业形态,现有耕地的减少,原有的农山村景象不复存在。而另一方面,国家将大内宿认定为重要建筑物保护地区,每年100万人对大内宿进行观光旅游。但是,大多游客为一日游或一次性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大多为观光游,消费集中为食费,对于当地的农副产品及其他农副产品仅限于食事。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当地积极开展围绕农林业的体验式旅游。体验式旅游是为了参与到环境和当地人群中,在旅行中学习到意想不到的知识或技能,例如国外很多体验式旅游会提供专业的技艺培训课程,使游客在异国观光游览的同时学习一两门技艺,为出行增添一份别样乐趣。为了能保证旅行者的观光感受,对于目的地的服务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大内由于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及当地产业的单一性,对于体验式旅游的游客能够提供的特色服务较少,所以笔者认为,应提供更多特色课程。大内宿应该对当地资源、建筑文化进行凝练,开发更多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推广面积更大,不局限于当地消费,游客可以作为伴手礼、纪念品进行购买。例如:京都的人偶、日本的人偶文化起源于江户时代,日本人偶不单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人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与其他传统文化相融合,与歌舞伎、文乐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并吸收了日本的民俗特征,融入日本民众的生活,形成独特的日本人偶文化。而京都作为江户时代的首府,其人偶融入传统技艺与皇室形象相结合,特色明显。由人偶形象衍生出各种其他饰品,构成是京都旅游必买的产品。另外可以通过网络销售,例如北海道的生巧克力、薯片等销售模式,结合大内宿的农产品特点,进行农副产品再开发。

猜你喜欢
人偶景观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我给资源分分类
《景观平面图》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师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