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2020-04-06 23:10蔡玲玲刘文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

蔡玲玲 刘文胜

摘要:本文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分析了2020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质量检查生物第31题,从试题考查载体、考查内容以及学生的答题误区三个方面分析了该试题,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专题的复习建议。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134

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是高考命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本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分析了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质量检查生物第31题(下文简称该题),总结试题特点,提出了改进教学的几点建议,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试题考查载体

杨帆等根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将生物学试题的任务情境区分为三类: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而质检31题属于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类试题,该情境选材于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汇聚了中国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精华,挖掘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利用这种情境作为试题背景,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二、试题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包含: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相互递进彼此关联。

1.核心价值

该题中“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密切联系人与其他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自觉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科素养

该题共设置4个小题,其中第1小题考查的是杂草水稻所属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及“结构与功能观”;第2、3、4小题侧重考查生命观念中的物质与能量观;学生需要利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方法阐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考查了科学思维;题干呈现了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的智慧,要求学生关注生态文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考查了“责任与担当”这一学科素养。

3.关键能力

该题检测了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比、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在真实的试题情境中分析、阐明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两大过程。

4.必备知识

该题考查了必备知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传递的方向、物质循环的过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试题考查要求

新高考生物科明确提出,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个维度。质检31题主要从应用性这一维度进行考查。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虫草谷、鸡鸭、鱼塘和农田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有机地结合养殖业与種植业,构建出一个优良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这样传统的生态养殖系统经济价值较高,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也较突出。

四、学生的答题误区

笔者在评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第3、4小题的得分率很低,这一方面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另一方面是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联系混淆;第3小题要求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解释“塘泥肥田,秋谷满仓”的说法,部分的学生出现了“植物吸收有机物的能量”“糖泥为杂草、水稻提供能量”等错误答案;第4小题考查是的该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多利用的体现,学生出现了“鱼塘中的塘泥为杂草、水稻提供能量”等错误答案。

五、反思与建议

结合31题试题的特点,瞄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风向标”,笔者提出以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专题的复习建议。

1.夯实必备知识,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

根据生物试题考查的要求,生物学课程的基础在于构建全面扎实的主干知识网络,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落实生物学科中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该专题中主要体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具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学生可以学习完这一专题以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框架。重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如举例说明生态工程中如何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

2.重视对关键能力的培养,体现应用性

在本专题的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中既定的现象、描述进行合理的判断与推理,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虫草谷——鸡鸭——田鱼”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过程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并分别用文字和箭头描述两个过程,再进行比较。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点评,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辩论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性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专题素养的立意主要体现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注重学生在长期学习、思考与交流过程中逐渐树立的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提升其分析综合能力,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感。

4.关注生态农业,树立生态文明观

教师可结合当地资源及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深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积极参与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关注生态农业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感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优越性,认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尝试在新情境中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合理化建议,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于涵.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1-9.

[2]杨帆,郭学恒.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53-58.

[3]朱冠楠,李群.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J].中国农史,2014(2):133-141.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361000)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素养测评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变革
精选情境育人为先,内容改革能力为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健康情感教育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学校备考策略探究
高考物理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化学生活情境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