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用历史故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0-04-07 15:48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林毅夫高中历史历史

朱 静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于初中历史重史实、重结论,高中历史更侧重于重过程、重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思维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和影响等。因此,相对于初中课堂中的故事性、趣味性,高中历史课堂更多的呈现的是导学性和逻辑性。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感觉历史不免有些枯燥和乏味,而且为应对闭卷考试又会陷入“背多分”的偏见中。所以,如何使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是每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初中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可以在高中课堂上用鲜活、生动的故事感染和启发学生,让学生自然自觉的创设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同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用叙事性故事落实时空观

历史是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的某些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如果在课堂中仅仅是交代时间、地点,或是让学生在课本中划出,未免生硬而且印象不深,事后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强制性记忆才能背得出、用得上。这种传统方式很难给学生一种亲和力,如果换一种方式,用一个典型的故事蜻蜓点水般的带过事件的发生,既不会拖沓冗长喧宾夺主,又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和聆听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落实了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

例如在讲到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时,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在法国国家档案馆里珍藏了一本日记,这本日记的作者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日记写的非常简单,最多的时候不过百字而已。常常是无聊的宫廷生活的简单记载,打了几只鹿,几只兔子,寥寥几个字。翻开1789年7月14日,国王的日记仅有“无事”二字。然而,在他认为极为平凡的一天,却发生了改变法国历史命运的转折事件——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这则故事作为人教版必修一第9课的导入语,一来耳目一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复习了初中所学知识,又引出了法国政局的几次反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比如讲到1935年贵州遵义会议,可以提到毛泽东1935年2月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请学生结合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和背景,分析“从头越”的含义。

这些叙事性故事无论是作为课堂导入,还是作为与教材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时空的认知。这类故事既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的一种有效手段,又在无形中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用情节性故事落实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对学生思维和逻辑能力的考查,它既要基于教师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史料,又需要学生具备史论结合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方式除文本资料外,更应该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基于此,在课堂实践中,情节性的故事就成为助力课堂、服务教学的不错选择。

例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采用主题人物教学,讲授与教材知识有着一定联系的人——林毅夫。林毅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做出杰出贡献的100名代表之一,被誉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可以说他既是时代的亲历者,也是理论领航下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在林毅夫的个人履历中他完成了从一个台湾“热血青年”到“优秀军官”,再到“叛逃军人”的蜕变。思考一个问题,林毅夫为什么要泅渡大陆?

林毅夫对大陆的向往说明197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冬去春来的一年,是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一年。请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1978年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气象?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林毅夫的眼睛去见证改革开放,林毅夫当年选择的大陆在邓小平理论引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毅夫的履历表也更为精彩。

林毅夫是第一位在世界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及副行长的中国人,更是世行63年以来,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正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绩对世界减贫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得全世界对中国减贫经验都非常重视,我才有这个机会去当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

整个课堂教学因为林毅夫这个人物的引入变得新颖生动,这个人物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他的人生,他的数据,抓人眼球,触动内心,理论性强的课同样也可以上得精彩纷呈。

这些情节性故事在课本之外,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认知,而且属于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内容。同时,情节性故事重情节,在教师的娓娓道来中,学生自主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情能动人更会引起学生思想的跳跃,把史学问题的理解变得简单化。情节性故事运用恰当,既可以作为主题教学的线索,又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还能辅助学生理解内化知识,进而作为落实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的一种手段。

三、用感染性故事落实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教书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育人则是对学生的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双重塑造。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思政课的外延,它对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历史教师要能够运用一些情感性故事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勇担时代使命。当然,情感性故事对学生个人来说,也是励志的心灵鸡汤,让他们在繁杂的高中学习压力下得到心灵的慰藉。

例如在讲到《辛亥革命》时,可以引出女革命家秋瑾遇难就义前的一段话。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三个“我此番赴死”将秋瑾大义凌然、宁死不屈的形象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了一个“还原历史现场”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的情境,体验到秋瑾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家国情怀。

再比如,讲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集体企业面临转制的艰难抉择可以通过海尔集团的经历让学生深刻的体味。张瑞敏后来在回忆“砸冰箱事件”时说:“当时,中国人头脑里有一个极荒唐的概念,就是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自从砸冰箱之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必须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得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

张瑞敏狠狠的砸下了这重重的第一锤。这一锤砸烂的是问题冰箱,砸出的却是企业新的希望;砸碎的是工人们和管理者的旧观念,砸出的则是海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国际家电知名品牌。

这些情感性故事极富感染力,沁入人心,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一堂好的历史课绝不只是知识的落实,更是情感价值观特别是家国情怀的培养。情感性故事以其特有的教育魅力,给学生以思考的留白,历史也因其永不褪色的精神在新一代少年中生生不息的传承。

历史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初中的学生时常称历史老师为讲故事的老师,虽然这是一种很浅薄的定位,但却也道出了历史老师不可回避的特征,那便是贯通古今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大量的历史故事。而HISTORY这个英文单词也很好的诠释了这门学科的与众不同。因此,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历史老师就要从这个特征出发,用多题材、多领域、多内涵的故事让课堂引人入胜,真正使历史课打破呆板、预设性教学,把课堂做成源头活水,在轻松、移情、科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林毅夫高中历史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