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2020-04-07 03:52汤万昌汤旭东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

汤万昌 汤旭东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地带城市区位及用地条件的分析,界定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目标愿景。从活力空间的结构、空间界面的构筑、绿色产业的创导、工业遗迹及传统聚落空间的传承与保护、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的营造等多个层面进行浅述。力求着力打造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地带生态空间。

【关键词】滨水地带;活力空间;生态优先;功能定位;目标愿景;景观意象

1、前言

城市伴水而生,从远古至今有律可循,因航运交通、生活用水、城市消防等因素所致。随着时代变迁,城市的兴衰及城市滨水地带的发展,通常呈现无序的状态。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应着力强化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功能定位及空间营造。

2、上位规划的解读

2.1区位及用地条件剖析

城市滨水地带的区位受城市上位规划的界定,通常交通条件比较优越,水陆联运比较方便,生态条件较好,属于营造特质城市景观风貌的重点地带。故对滨水地带地形地貌应进行深度剖析,对其沿线岛屿、洲和滩地生态应进行保护利用,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对鸟类的迁徙路径应合理引导,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特点营造滨水空间。

对于滨水地带城市板块通常属于城市记忆的载体,应合理传承保护,根据滨水地带区位合理确定沿线城市配套设施的定点及发展用地。

2.2城市与滨水地带活力空间的关系

城市与滨水地带属于相互依承的关系,城市伴随母亲河而生长。滨水地带具有调节城市海陆风小气候的特点,它是城市的开敞空间——城市客厅。应采取生态优先策略,配套城市功能,营造城市景观。滨水地带在城市中属于比较灵动的、富有城市特质的线性活力地带,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住难忘的城市意象。在城市发展中,呈现出城市滨水经济带活力态势,应强化其功能定位,激活经济引擎,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构筑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

3、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的功能定位及目标愿景

3.1城市滨水地带的功能定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新时代的生态策略,因此,城市滨水地带的生态保护尤为重要,如何融合其功能定位,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城市滨水地带根据其区位和地形地貌特点,应以生态优先,强化其生态功能;配套休闲、文创研发产业;结合展示、康养健康及创意文化产业,传承城市文化;利用区位优势,激活城市经济,营造城市滨水活力地带。

3.2城市滨水地带的目标愿景

城市滨水地带的目标愿景应从城市群区域总体展望,锁定区域特定的定位目标。亦可从城市功能出发,梳理其城市发展目标愿景。从社会、经济、生态几个层面进行展望,体现城市滨水地带的区位地标性。

3.3城市滨水地带岸线及防洪的思考

城市滨水地带应考虑岸线分配,优先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建设。合理整合城市码头,尤其对城市砂石码头应重点进行整治关停,优化城市滨水地带配套项目的结构。对城市生活岸线、文化科技岸线、生态休闲岸线等进行有机灵动划分。

对于城市滨水地带的防洪应着重考虑,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明确城市区域滨水地带的防洪标准及防洪水位。根据防洪水位确定洪水淹没区的范围,分级营造滨水活力空间。同时,还应考虑景观建筑的标高、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泥砂的冲击、植被的特性等因素。以人为本营造滨水地带景观活力空间。

4、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的构筑

4.1滨水地带活力空间的结构

城市滨水地带的活力空间结构,应根据其功能定位进行有序组织。考虑城市区位及其地形地貌特点,对沿滨水地带线性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确定主要线性地带路径的走向,灵动的划分各主题功能区,明确设置每个功能板块的主要景观空间节点、次要分支路径次要景观节点。使各主题功能板块与城市及其界面有机融入,形成空间及生态的互动与对话。

对于与滨水地带径向的景观视廊,应整体上形成有机对接,使城市滨水地带线性空间与径向景观视廊空间的结构组织有序。并通过景观节点及景观轴线的引导;设置城市广场、文化景观廊桥等场景;布置雕塑群落及景观主体建筑等。形成对景、借景组织景观,构筑滨水地带活力空间。

4.2滨水地带生态休闲空间的景观意象

滨水地带生态休闲板块首先应根据地形地貌,结合受众群体诉求进行功能定位,确定板块的功能分区。然后,再根据滨水地带的主要交通路径,进行线性组团式景观节点空间组织。灵动规划次要游线路径,合理组织景观游道及慢行交通线路。对滨水地帶湿地设置亲水栈桥,配置宜人的景观植物。对一些滩地等可营造野生花海景观,体现生态多样性。紧邻水面设置亲水平台、艺术景石、海文化雕塑等,有机聚合景观元素,呈现出“蓝天、白云、阳光、沙滩、老船长”的景象意象。对于滨水地带生态休闲板块与城市道路界面,可考虑设置滨水休闲市民广场。点缀主题雕塑群落,周边配套环境设施及建筑小品等,营造城市主要景观节点。对于景观建筑的规划,应根据功能要求在休闲板块用地内有机布局,建筑风格与板块景观风格应相互协调。使人、建筑、环境形成有机的整体,营造出具有城市生态特质的休闲活力空间景观意象。

4.3滨水地带活力线性空间界面的构筑艺术

滨水地带邻里界面是城市特色的载体,灵动的界面景观天际线的打造,将营造出难以忘怀的城市意象。城市空间天际线应考虑滨水地带沿线的音乐韵律及天际线轨迹,通常城市中心地段为景观天际线的高潮部分。滨水地带邻里界面聚落空间营造,应着力关注与滨水地带有序的空间对话,呈现出建筑聚落有机进退、开闭有致的线性流动空间,其功能定位与沿线的商业业态应形成呼应协调。建筑聚落空间界面的整体建筑风格与滨水地带活力空间的景观,形成渐变与协调。构筑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

4.4城市中心区滨水活力空间的营造

城市因水而兴,滨水地带通常穿越城市中心区,滨水地带中心区的园林理水,将水系有机整治,呈现灵动的滩、岛、洲等生态空间。中心区的建筑聚落空间采用开放的街区制组团式布局,营造围合与半围合组团式主体空间板块及城市中心景观视廊,与滨水地带相得益彰。在城市中心区与滨水地带通常形成径向的标志性城市轴线。在城市轴线两侧界面及中心区滨水地带城市邻里界面空间,布置城市标志性的建筑聚落综合体。在滩、洲、岛相对独立地段点缀城市地标建筑,融合大型亲水城市广场的场景,聚合城市景观文化元素,打造城市中心区滨水活力空间。

4.5滨水地带活力展示街区的空间构筑

在滨水地带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结合城市规划布局,通常在滨水地带规划活力展示街区。城市的大型展示场馆可考虑沿滨水布置,结合滨水地带的功能及结构,建筑聚落展示空间成动态组团式布局,打造城市会客厅。在滨水活力街区——商业步行街或特色文创步行街区的营造中,设计者尝试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研究人的需求,考虑人的感受及對人的关怀,对滨水活力街区进行创意。首先考虑街区的整体风格及其与景观的呼应关系,界定街区的建筑聚落肌理,其次分析活力街区与园林理水间的内涵关系,营造出灵动的水街景观意象。

4.6滨水地带工业遗迹及传统建筑聚落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城市的发展,考虑原有交通运输因素,老的工业厂房多临水而建。滨水地带通常穿越城市中心地区,相对环境较好。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工业业态不适应城市绿色发展的需求,用地布局应进行调整。而对滨水地带的工业遗迹应进行传承与保护,将其主要功能转换再生。亦可有机植入文创产业,将建筑表皮进行整体包装,使其与滨水景观相协调。偶尔亦可体验工业遗迹的产品操作流程,传承城市记忆及工业文明。

对滨水地带传统建筑聚落采取保护利用的态度,减少大拆大建,营造传统聚落街区板块景观意象,传承城市文化。选择性保留其业态,并可将其功能再生融入展示及文创空间,激活滨水地带线性空间。

4.7滨水地带的绿色健康产业创导与产业孵化体验

在相对独立的城市滨水地带,根据城市的功能与定位,可融入绿色健康产业及产业研发基地。绿色健康产业应充分挖掘其功能和配套,形成开放式的产业社区。对于产业研发基地,应考虑产品的展示及体验、产业链的孵化,并融入产业旅游概念。使产业社区与滨水地带其他活力板块有机对接,形成开放式的滨水建筑聚落体验景区。并对其进行不断升级,打造成为区域性地标主题功能区。

4.8滨水地带文化叙事空间的构筑

基于城市及城市区域曾经出现过的人物、事件、典故、非遗及特质人文地理,应进行地域文化传承。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在城市滨水地带相对独立的地段,进行文化叙事空间的构筑。其景观空间营造应着重剖析叙事空间的时代特征及空间要素。使建筑聚落空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着力营造文化叙事空间的场所精神。使其形成广义的城市记忆空间,构筑滨水地带文化活力空间。

结语: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的营造,首先应深度剖析该地带的城市功能定位及目标愿景,根据区位及地形地貌条件进行空间构筑。从活力空间多个层面整合资源,打造城市滨水地带活力意象空间。

作者简介:

汤万昌,1964.12.05-,男,益阳市,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室功能定位
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功能定位
检察机关案件流程监控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
上海市养老机构功能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