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力角度分析《白夜行》的文学价值

2020-04-07 03:37张晓萌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张力

摘要:文学张力理论作为英美文学新批评文论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为广大读者们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给予更多方面的理论支持,同时分析方法也随之增加。对此,本论立足于新批评理论下的张力角度,聚焦作品《白夜行》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并找出文中关于“白与黑”的张力关系,进而由此揭示张力角度在作品的主题意义和艺术价值以及《白夜行》这一命题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白夜行》;新批评理论;张力;文学价值

一、引言

《白夜行》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该小说在侦探类型小说中享有盛誉,深刻地反映了人性救赎与毁灭的主题。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搜索有关《白夜行》一作的研究论文,发现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分析: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运用和叙述视角的转换①,从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解读《白夜行》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②,从女性的立场解读《白夜行》中女主人公唐泽雪穗这一人物形象特点[3],基于内视角叙事手法解读《白夜行》中桐原亮司的性格特点[4],以及分析东野圭吾长篇推理小说《白夜行》的叙述特点[5]等等。所搜索到的国内先行研究多从叙事角度、叙事特点等进行分析,尚未有从新批评角度进行解读,由此,本文尝试从新批评理论中张力的创作手法切入,对《白夜行》的文学价值进行简单的探究与分析,从而找出《白夜行》的主题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理论基础

(一)新批评理论

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的新批评理论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三十年代于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逐渐走向衰落,但它所提倡和立足于文本的语义分析仍是一种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它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以及文学文本研究依旧有着深远影响①。

新批评主张以文学作品即文本本身为出发点即“文本细读”。其主张注重于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强调利用文本客观地分析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同时重视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它认为联系上下文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也能更好的分析文章,以此来把握作品所要呈现出的主题意义和价值内涵。

(二)张力与文本分析

新批评理论中存有几个研究方法,譬如张力,反讽,隐喻等。“张力”原本作为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 指同存于某一物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又方向相反的一种牵引力。后被引入到文学批评中,成为新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诗歌中张力代表的是含有对立因素的一句诗或一首诗,但二者间又存有一种微妙的统一的艺术魅力。这样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又突出了诗歌主旨意义。同样张力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可凭借文本对此人物及其周围相关人物的不同层面的叙述描写,采取某种程度上的对立角度进行探析,以此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探究文本的主题。

三、唐泽雪穗与桐原亮司张力分析

(一)张力分析之家庭背景

《白夜行》一书中,两位主人公的出场均通过一位名叫笹垣的警察的视角展现。对二者的出场描写如下:

①雪穗的第一次出場就伴随着一场凶杀案的调查展开。雪穗家境贫寒,“由铁板与现成木板随意拼凑、杂乱无章的密集建筑中”,在“像被烟熏过的灰色外墙沾满了深黑色的污渍”中,出现了拥有大眼睛和雪白肌肤的女孩的脸庞。

②“门口站着一个男孩,十岁左右,穿着长袖运动衫、牛仔裤,身材细瘦。笹垣心头一震,并不是因为没有听到男孩下楼的声音,而是眼神交汇的那一刹那,为男孩眼里所蕴含的阴沉黑暗所冲击。”

对于二人不同的原生家庭情况的描写,为下面二者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处世方法做了铺垫,人物形象由此逐渐丰满起来,借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的亮司已经目睹父亲所做出的丑陋行为,所以他的出场是一种带有“阴沉黑暗”的标签;而雪穗在一个沾染污渍的房间里还依然保持着一份干净,让读者刚识雪穗之时赋予了她“清透雪白”的标签。即两人从开始就存在着一种“黑与白”的对立关系。

(二)张力分析之社会层面

雪穗为了摆脱以前黑暗的生活,将生母杀害之后,成了唐泽家的继女,之后她渐渐地走进了上流社会。她学习插花、茶道等艺术,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富家千金的样子。再到后来成为筱冢一成的太太,她的社交圈和事业圈......此时的她已然是阔太太的姿态。而另一边的亮司,原本生活条件还算优越的他,一点点走向黑暗的深渊,他的一切让读者感觉几乎都是见不得光的,是不明亮的。他的生活圈是平淡无奇,甚至还有一丝丑陋,完完全全是一个社会中下层小市民的生活状态。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映照着男女主人公所对应的“黑与白”的形象标签。但又在某些时候有些相似,原本为“白”的雪穗在此刻即是一种人性的“黑”,而亮司一面做着黑暗世界的行者,另一面暗中保护雪穗。所以两个人也可以说是“黑与白”的统一共同体。

四、《白夜行》中“白与黑”张力分析

(一)雪穗与亮司

雪穗可以说是“白与黑”的统一体。她善良过但是也黑暗过。由于年幼时所受的创伤,使原本“白”的雪穗心理扭曲,心理极度的阴暗。她为了摆脱这一切,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她不断地变“黑”,不惜用一切手段铲除前往理想路上的绊脚石。雪穗的这一切,都是利用桐原亮司为自己做事,而自己却没有任何黑点,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白”的形象,正是因为受到亮司的“黑”的保护,自己的“白”才得以完美延续。而这更能突出雪穗的“黑”点所在。

亮司本应是一个活泼向上的男孩子,但自从亲眼目睹了父亲所做的龌龊行为后,给他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使他一直处于一种暗淡无光的世界中,这也导致其内心的黑暗面被逼发出来,但是,亮司的这种“黑”只是面对除了雪穗之外的其他人---阻挡雪穗通往“成功”路上的所有人。他杀人作恶守护着雪穗,这种守护和爱也正是亮司身上的“白”的一种体现。亮司与雪穗一样是个集“白与黑”于一体的人。

(二)主人公名字

对于雪穗和亮司这两个人来说,读者没有办法真实地去评价他们是存在于“白”还是存在于“黑”。两人都是在不同背景下将“白与黑”相互转化。此外,两个人各自的名字其实也是饱含深意。“桐原亮司”与“唐泽雪穗”这两个名字,“亮”与“雪”其实都散发这一种光明、雪白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虽名字都被赋予“白”的象征,但剖析两个人的内心深处,仍是存有一种“黑”,这也是《白夜行》这篇著作的魅力所在。

(三)《白夜行》作品名

“白夜”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正如文中雪穗所述:“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这一段简短的独白说出了雪穗的内心及她人生的痛苦。在她的世界里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亮司的出现是她生活中唯一的光,凭借这份光可以照亮她继续前行。同时,正如文中亮司所说的那样“我的人生就像白夜里走路”,“白夜”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两个字在亮司身上却很贴切,这一切都体现了这部作品的“白与黑”。

五、结语

文中从对人物的描写到作品命名都饱含深意。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可以体现出两个人因为年幼时的经历所走向的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时也体现出了两个人的“黑与白”一面。二人的种种行为不论出发点是什么大都可以被读者理解为“黑”,但是换一种角度来说两个人间的感情也是一种“白”的体现。在黑黑白白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善与恶之间的相互转化,正是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张力的一种表现。

此外作品还凸显了处在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人在金钱和欲望的刺激下所做出的本能反应,同时也写出了男权社会笼罩下的女性地位的不平等诸多现实社会问题,这些都值得读者深刻反思。

《白夜行》之所以受到众多读者的推崇,不仅是因为其是一部缜密的推理小说,更多的是因为其主题的深刻性和多元性以及其艺术价值。

注釋:

①摘自“英美新批评百度百科”词条,2016,11。

参考文献:

[1]东野圭吾.白夜行[M].东京:集英社,1999.

[2]熊伟.掠夺与救赎:《白夜行》中的雪穗和亮司[J].博士论坛,2014(23):26-27.

[3]杜丽丽.《白夜行》人物形象创作的表现特色[J].语文建设,2016(29):65-66.

[4]石宝光.从内视角看《白夜行》桐原亮司人物形象[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106-108.

[5]张娴. 从“玩偶”的人生到“玩偶”的救赎——东野圭吾小说《白夜行》的女性主义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35(5):83-88.

[6]薛亚亚, 马粉英. 《白夜行》的叙述视角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6):796-799.

[7]应璐宁.论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白夜行》的主题特色[J].名作欣赏,2018(29):141-143.

[8]梁玲玲. 从《白夜行》看推理小说叙事视角转换技巧[J]. 今传媒, 2019(3):132-134.

[9] 李凤凤. 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桐原亮司的形象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8.

[10]贺俊丹.文学张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11] 陈彤童.试论《白夜行》中二元对立[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晓萌(1996.03—),女,24岁,汉族,黑龙江省鸡西市,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方寸之间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无溶剂复合张力控制的方式与选择
谈“女书”的文学价值
论秦观“女郎诗”的文学价值及创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