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地方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探索

2020-04-07 03:37于晓平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民族文化改革创新

摘要:美术鉴赏课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的重要内容,是美育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在一些区域地方高校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仍处于边缘化、形式化的尴尬境地。依托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契机,从课程结构及专业、民族文化等多元素融入为切入点,正视美术鉴赏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想法和思路,有效促进地方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美术鉴赏;民族文化;美育;改革创新;

蔡元培曾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从蔡元培先生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像甘霖,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鉴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不应被忽视,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教育中,美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随后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地方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契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大环境下美术鉴赏课也面临着创新与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美育仍是中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目前美术鉴赏课存在一些问题,在地方高校表现的尤其明显,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鉴赏课程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新生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以高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下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研究,发现、解决问题,助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构建有地方特色美术鉴赏教育的新模式。

一、现阶段地方高校美术鉴赏课的问题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力量一直都是存在的问题,这并不意味其他高校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地方性高校尤为明显而已,高校的师资力量一般都集中在重点学科建设,硕士、博士点建设以及科研团队建设等,像美术鉴赏课这类通识教育类课程,由于多方面原因,缺少足够的师资和财力打造专业性的通识教育教学团队,大多各自为营,单兵作战。

(2)课程结构相对单一。目前美术鉴赏课大多依托美术发展史脉络来进行教学,就是所谓的纵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脉络清晰。但是中国美术史是随着中华文明史发展的,上下五千年,时间跨度大,系统过于庞杂,内容复杂多变,由于时间、精力、场地等方面原因,大多偏向于理论,很难开发出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和模式,而这种理论式教学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大,特别是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总会感觉比较吃力而无法消化吸收,就更谈不上美育的效果了,同时还存在美术教材缺乏相关的规范问题,课程随意性较大,缺乏条理性。

(3)学生选课目的杂乱。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5%的同学还是愿意接触或者学习美术鉴赏课,但是在这部分学生中也存在很多人对于美术鉴赏课的认识不够清晰,偏于主观概念,主观想象,例如学习素描、了解抽象画的意义,提高审美,搭配衣服等等,在这繁杂的选课目的和兴趣点背后,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茫然,对于美术知识的欠缺,美育的缺位实在令人触目惊心。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吴冠中先生也说过,“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4)媒体宣传引导的失位。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特别是自媒体的盛行,很多时候商业利益和目的性太强,由于自媒体监管难度大,内容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审丑等哗众取宠内容的出现,极大误导和干扰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对学生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学校美育再缺失,丢掉了这块阵地,对于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是巨大的。

(5)教师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教师往往科研和教学压力大,面临职称晋升等方面因素影响,所以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科研和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自然而然就造成了教师对于通识教育课的不重视,仅是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感觉是会传递的,这种感觉又会间接影响到选课的学生,教师的不重视引起学生的轻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关于美术鉴赏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1)加强师资力量,把鉴赏课程分版块、分阶段教学。加强美术鉴赏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如果无法引进新的师资也可以集中一些有能力和水平的教师,统一备课,把美术鉴赏课形成标准,在此基础上,可以把美术鉴赏课程分版块,学生选课可以根据感兴趣的版块构成选择、组合,不再拘泥于被动接受教师备课,学生有了自主权,而老师也可以根据自身专长和精力选择版块和学生,术业有专攻,从单向被动接受变成双向选择,更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保证教学效果。

(2)把专业因素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识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美育是个相当长的过程,在美育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切入点,虽然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应带有功利性,但是把专业元素融入教学中反而会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在运用的过程中,把抽象的变成具象的,看的见摸得着,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记住。

(3)把地方傳统文化及民族因素融入。地方高校,不论是财力还是信息资源很难与省会及重点高校相竞争,作为地方性高校,需要仅仅抓住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资源,把这些资源与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相结合,以河池学院为例,河池学院地处桂西北,交通不便,与外界信息交流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河池学院所在的宜州地区,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资源丰富,比如黄庭坚文化、刘三姐文化、铁城文化、祭月文化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也可以融合到美术鉴赏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中。

民族元素的融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中西部的高校却十分受用,比如广西、云南、贵州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省、市、自治区,这些多民族的聚居区域,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本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与课程结合,避免了空洞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对于非专业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而且也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间接达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的目的。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美育氛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高校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学校如何宣传美育、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和鉴美能力,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是一个很重要方面。

(5)加大对通识课及教师的支持力度。给予经费及人力的支持,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消除教师的顾虑和压力,保障美术鉴赏课程及其他通识教育课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拥有与时俱进的真正的审美能力,是教育的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美术鉴赏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作为培养审美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改革和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在高校逐年扩招、迅速发展的时候,规则一样不能忽视,高校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人才,忽略了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出问题,地方性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时刻,需要借助力量,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红. 民族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41卷(3).

[2]韩路. 对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 许昌学院学报.2014年.33卷(6).

[3]人民网. 白岩松谈教育:德智体美劳 每一项都该"变一变"了》.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1228/c120837-30492276-5.html. 2018.12.28.

作者简介:

于晓平(1987—),男,山东烟台人,河池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工笔及美术史。

本文系河池学院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EB01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民族文化改革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