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研读文本,提高课堂有效性

2020-04-07 12:02周文勤王超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语文核心素养

周文勤 王超

摘 要: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做到有效、高效。在这种追求之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材研读技术。它需要教师跳出经验主义,根据不同的文本做到读得精细、读到深入、读出美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多维度研读;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1-091-1

教材研读,是欣赏文字、品味情感、领悟中心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师应必备的最基础、最根本的技能。课文研读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老师读得精细、读到深入、读出美感。

一、精细阅读

这里的精细阅读不只是对教材咬文嚼字、字字斟酌,更体现在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精准把握,对文章情感的准确品味,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文字的斟酌咀嚼品味。

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抓住了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和“我的四次流泪”来解析文章,进而反反复复赏析文中父亲买橘子的片段里外貌以及动作描写,从而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但是,其实朱自清的《背影》中出现的三次“嘱”同样值得反复品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嘱”的意思是“叮嘱”,通过“再三”、“甚是仔细”的修饰词可看出嘱咐的次数之多,交代的事情之细。从而细细品味,父亲原本不能亲自去送儿子,通過再三的仔细的叮嘱为孩子的出门做了最周到的安排。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跃然纸上。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说送我上车。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这里的“嘱我路上小心”带有亲切、亲近的味道。通过这个“嘱”字,我们读者眼前仿佛呈现了这样一位已经亲自来送儿子仍然对其不放心的深情的父亲的形象。

“最后,他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中的“嘱托”则带有“拜托”“托付”的意味。文章中提到作者总是嫌父亲迂、说话不漂亮、不聪明,没有看出茶房只认钱不认人的本质。但是从父亲的嘱托上来看,我们不禁质疑,父亲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吗,还是明知茶房的本质,却抵不住爱子心切,只能一遍遍的拜托茶房照应我。父亲知而为之,明为做事不漂亮不聪明,实则放下身段关心儿子。

千言万语,集中体现在一个“嘱”字上。教师可通过对“嘱”字的精细阅读,反复朗读来体会父亲丰满的形象。如果只是孤立的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赏析,不免只能分割文本、浮光掠影,而不会传递如此感人的情感。

二、深入阅读

语文教师深读教材,不仅体现在对于文字的深刻理解,甚至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写作背景都应深入研究。只有语文教师本身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研究,才有可能捕捉到课堂教学的契机,把课堂的教学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比如在郑振铎的《猫》这篇文章中,传统的教学都习惯于列一张表格,列举家中先后养的三只猫的外形、性情、结局等来把握全文,从而得出文章中心“凡事不可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要同情弱者、善待动物等”。这样教学下来,一节课看似很热闹,学生也是有事可做,但是一节课结束了以后学生对文章并没有很深的印象。这样一节语文课似乎少了点深度,多了点思想教育的味道。直到我有幸观摩到了一节名师展示课,课上执教者通过重点研读第三只猫的悲剧,分析悲剧背后的人为因素以及反复品读人类在武断的冤枉猫时的态度语气,抓住重点的词句“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中的“一定”、“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中的“于是”、“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中的“我以为”、“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中的“开始”和“觉得”,甚至抓住了文中的一个感叹号,从而引导我们看到人性中的武断、猜忌、愚昧、粗暴等。紧接着追问文中还有猫吗,在前面的铺陈之下,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在家庭中没有地位的张妈,那唯唯诺诺的张妈似乎也像极了那只猫,从而深入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有猫一样的命运。此时,作者的写作意图才真正的解析出来。读到这个深度,听众们才仿佛顿悟。文章也正是有了教者深层的解读,学生才会对文章印象深刻,从而激发内心最深处的人文情感——如果我们不改变为人处世的态度,那么我们都有可能会成为第三只猫。

三、美感阅读

语文课堂中的“美”无处不在,文字美、情感美、氛围美等等。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品读有温度的字词句,引导学生了解美、发现美、感受美。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中用“如鸣佩环”的比喻来形容水声的悦耳,读者耳边似乎也传来了来自大自然的优美的声音;用“心乐之”来表达此时作者的愉悦心情,忘却烦恼、远离尘嚣、如是美好;“斗折蛇行”四个字虽然简短,却用了两个比喻,将溪岸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完美融合,含义丰富却美不可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赏析,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动性,欣赏古文的兴趣提高了,深入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深层内涵的同时充分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总之,研读文本的技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教师愿意把时间投入到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上,不断提高教材研读的水平不仅符合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出的要求,也可以使教师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正确的提取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优化,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致语文老师余映潮教育教学智慧40则[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玉英.中学语文体验教学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杨启亮.体验语文:一种教学方法论的解释[J].语文教学通讯,2002(10).

[4]徐杰.追求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共生共长[J].语文教学通讯,2016(07).

(作者单位:无锡市新城中学,江苏 无锡214000)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有效性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以汉语口语竞赛为驱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探究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注重学生长远发展在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中作用
语言建构的策略
生态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浅谈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