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对小麦萌发及光腥黑穗病防效的影响

2020-04-09 06:23刘太国陈万权赵思峰
关键词:甲苯病害农药

张 菡,刘太国,陈万权,赵思峰,高 利*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小麦普通黑穗病(Common bunt of wheat)是一种危害性强的真菌病害,它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且容易流行。当条件适宜时,该病害可以侵染70%~80%以上的麦穗,引起地块产量下降5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Lindr)可引起该病害[1],被列为我国国内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用小麦不得携带[2]。在小麦染病后期,会有颖壳外张,整个麦穗呈暗绿色,病粒外有一层灰色或者白色薄膜且内部充满黑粉的病症[3]。

小麦种子带菌是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之一[4]。因此,种衣剂处理是农业生产中最有效、最快捷、最方便的病害防治方法。先正达公司在2016 年生产的新型小麦三元复配杀菌剂氟环·咯·甲苯(PD20161619),剂型为种子处理悬浮剂,农药名为健壮。其中有效成分含量包括氟唑环菌胺4.6%、咯菌腈2.2%、苯醚甲环唑2.2%,这种农药具有内吸性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它的安全性不仅远远高于三唑类农药[5],还兼具预防和治疗活性。特别是针对作为种传及土传病害的小麦光腥黑穗病,其农药中的咯菌腈成分可以保证持久防效[6]。该农药目前在新疆小麦生产区用于防治春小麦上的光腥黑穗病,且防治效果好。

国内外对小麦光腥黑穗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检测[7],尚未报道过如何正确防治该病害。本试验想通过结合目前农业生产中最有效最快速的农药拌种方法防治该病害。检测农药氟环·咯·甲苯对小麦光腥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以及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率,从而得出该农药最优的使用剂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植物 小麦光腥黑穗病易感品种“摩咯哥小麦(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麦类真菌病害研究组所提供。

1.1.2 供试农药 氟环·咯·甲苯(先正达公司生产,农药名为健壮)。

1.1.3 供试真菌 小麦光腥黑粉菌(T.foetidaLindr)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麦类真菌病害组提供。

1.1.4 供试土样 供试普通土壤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温室,之后进行灭菌处理与营养土以2:1 的比例进行混合后使用。

1.2 实验方法

1.2.1 小麦种子拌种处理 取不同剂量氟环·咯·甲苯(推荐剂量的1.5%、3%、5%及1.5 倍和推荐剂量)制成种衣剂用于小麦种子表皮。(说明书上推荐剂量为100~200 mL/100 kg。)

表1 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小麦剂量Table 1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fluoromethylbenzene used on wheat seeds

1.2.2 小麦种子的萌发率 将适量的小麦种子放入大型玻璃培养皿中加水浸泡5~6 h 并除去秕谷和杂质。过滤掉水分和杂质后用3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 min 消毒。灭菌后的种子使用灭菌水重复冲洗以除去残留的消毒液,之后进行拌种处理。

小麦种子(每份200 颗)处理:将小麦种子置于放有浸润水的两层纱布培养皿中人工气候培养箱(15 ℃;湿度50%)培养一周后统计其萌发率[8]。

种子萌发率=(发芽种子粒数/供试种子粒数)*100%

1.2.3 植株种植 土壤分别种下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处理过的小麦种子和正常种子。每盆均种小麦种子40 颗,共7 盆,全部土壤接菌。之后放入人工气候培养箱(MLR-352H,USA)(15 ℃培养30 d;50%湿度)培养,待小麦抽穗期将其移动至普通温室(23 ℃;50%湿度)进行培养至成熟。

1.2.4 小麦光腥黑粉菌的培养 将5~6 个小麦光腥黑粉菌菌瘿(视菌瘿大小而定)碾碎,所得冬孢子粉收集到一个2 mL 的离心管中,加入2 mL 蒸馏水后经纱布过滤掉杂质,制成其冬孢子悬浮液。之后将其离心去除上清液,加入0.25%次氯酸钠溶液消毒5 min,轻摇使其处于混匀状态。再次离心弃上清并加入2 mL 灭菌水,重复三次获得最终悬浮液。利用血球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测定其浓度,稀释后保证冬孢子浓度调节至106 个/mL 备用[9]。

按1%的比例在水琼脂培养基内混入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并倒板,每个培养皿上涂布200 μL 已调好浓度的冬孢子悬浮液并封口。所有平板置于15 ℃、光照1 Lx、相对湿度50%的人工培养箱中培养。培养14 d 后开始在全自动倒置研究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萌发情况,随后每隔16 h 观察一次并记录其菌丝的生长状况,待菌丝生长到侵染菌丝阶段时可收集所有菌丝,用于接种[9]。

1.2.5 统计病株并计算发病率 待小麦长至成熟期观察其穗部发病症状。同时,接种后的小麦生长至孕穗期时,在小麦叶片上取样进行侵染检测。植株发病率=(染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由表二得出,1.5%推荐剂量氟环·咯·甲苯拌种小麦、3%推荐剂量氟环·咯·甲苯拌种小麦和5%推荐剂量氟环·咯·甲苯拌种小麦的小麦种子萌发率相同且均达到100%。同时,该数据表明氟环·咯·甲苯推荐剂量拌种小麦的萌发率低于对照的萌发率为50%,而用其1.5 倍推荐剂量拌种后的小麦种子萌发率低至5%。综上所述,过度使用该农药拌种将会抑制小麦种子萌发。

表2 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fluoromethylbenzene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wheat seeds

2.2 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对小麦光腥黑穗病的防治效果的影响

由表三可知,五种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小麦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发病率,其中最低发病率为15%,分别是5%推荐剂量氟环·咯·甲苯、推荐剂量氟环·咯·甲苯和1.5 倍推荐剂量氟环·咯·甲苯拌种的小麦。同时,结合萌发率数据,选定5%推荐剂量氟环·咯·甲苯为最佳该农药拌种剂量。

表3 不同浓度氟环·咯·甲苯拌种对小麦光腥黑穗病发病率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fluoromethylbenzene on the incidence of wheat common bunt

3 讨论

科学合理的施药技术不仅是发挥药剂最大效用的基础,也是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环节[10]。小麦光腥黑穗病是一种很难防治的小麦病害,其前期不易观察到危害症状,后期出现症状后防治困难或无法防治[11]。目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光腥黑穗病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小麦光腥黑粉菌的生理小种不断增加,其抗病品种会丧失其抗性,这时化学农药会对其病害防治起到应急作用[13]。但由于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施药次数的增加,会使农药对该病害的防效下降,另外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重,残留量高。因此,探索如何有效地使用种衣剂拌种对防治该病害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本试验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设置了农药氟环·咯·甲苯拌种的五种不同浓度,确定了氟环·咯·甲苯拌种小麦防治小麦的最优使用剂量为5%推荐剂量氟环·咯·甲苯。由于此试验在室内进行条件稳定小麦健康状态良好,防治效果还有提升空间。由此可见,氟环·咯·甲苯对小麦光腥黑穗病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且不影响小麦的长势。

此试验还表明高浓度的氟环·咯·甲苯拌种不仅不会保护小麦种子正常生长,还会抑制其生长。因此要适量使用该农药拌种以确保小麦种子正常健康的生长。该试验在室内试验,各种条件相对稳定,而田间生产的不可控变量居多,农药防治需要结合田间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施药方法[12]。本试验数据仅为田间小麦光腥黑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甲苯病害农药
吐温水溶液处理甲苯废气的研究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氨对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影响的实验研究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