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芪栽培技术

2020-04-09 04:47黄鑫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特征分析黄芪栽培技术

黄鑫

摘 要 黄芪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其种植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也是相对较高的。其中的技术性不仅体现在基础的品种选择方面,进入到具体的栽培环节中所需要注意的技术实施要点,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基于目前黄芪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高,要想取得高产的效果,则应当从黄芪栽培的各个环节入手,通过提升不同种植环节的规范性和选材,达到提高黄芪产量的目的。本文从黄芪这种药材的基本特性出发,进一步就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 黄芪;特征分析;高产量;栽培技术

黄芪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在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方面都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也是造成黄芪需求量上升的一个主要因素。黄芪在中药材中由于其总体出产量比较少,药用价值高,属于名贵中药材的范畴,别名称作白皮芪或山爆仗等。虽然在我国大部分区域都可以进行种植,但主产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例如黑龙江、吉林、山西等地。黄芪的成分结构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成分包括了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精以及皂苷、胆碱和氨基酸等。这意味着黄芪的药用价值和温补作用是比较显著的。这也是其需要大面积种植的一个原因[1]。

1 黄芪的功能

从药用功能的角度分析,黄芪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补气固表、利尿排脓,另外,对于皮肤表面发生的创伤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具体到疾病治疗的方面,黄芪的合理用药,对于消除患者常见的自汗、盗汗情况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并且能够治疗例如气虚血脱等由于人体元气不足而引发的疾病。民间的冬令进补中,黄芪也是入选为滋补汤品和炖品制作的重要辅料。当黄芪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拓展,其应用需求也就随之不断提升,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上来讲,黄芪全身最优药用价值的部分就是其根部,因此,挖掘黄芪去跟的挖掘应用方式,使得黄芪在实际应用中的消耗量大幅度的提升,基于根部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当根部直接被攫取,则意味着整个植株的实体就失去了实用价值。

2 芪的采挖现状

上文已经提到,由于黄芪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且其实际的应用功能也具有一定的丰富性,野生黄芪被击中挖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这种药材的野生物种由于采挖的因素逐步减少,现阶段该植物已经被我国列入到三级保护植物的行列,为了应对实际应用中的市场需求,人工种植且力求高产的栽培技术,还是研发并尝试投入应用。

3 黄芪的外部特征分析

黄芪从属类上分析,属于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一株常规高度的黄芪植株,其高度最高可达到80cm,最低也有50cm。植物茎的结构呈现直立状,在整个植株的上部区域有丰富的分枝结构。叶片数量与生长方式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片的主要分布特征是,小叶片最多13对,最少6对,叶片呈现椭圆形或是长形卵状。叶片全缘。黄芪具有主要药用价值的根部,其直径范围为最低1cm,最高2cm,呈现棒状,带有一定程度的木质。根部呈现棕黄色(浅)。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是黄芪作为一种药材的市场需求刺激下所产生的技术类型。

4 黄芪的栽培技术具体分析

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黄芪的栽培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栽培技术,黄芪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取得稳定且高产的黄芪栽培效果,需要在不同的栽培环节中注重技术的合理运用。

4.1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为黄芪的高产量栽培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的关键性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了种植区域的选择、种植中的施肥和耕地技术,以及栽培环境周围的排水结构设置。其中,播种地区的选择原则是,选取土层厚度较深,土质疏松且土壤肥力较高的区域进行种植。一般常见的土壤类型有沙质土和冲积土两种类型[2]。同时,还需要对土壤的PH值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维持在7到8的数值范围之内。而关于施肥和耕地环节的操作,需要按照单位面积对土壤进行施肥,单位土壤的施肥量一般最低要达到100kg,最高不超过150kg(碳酸氢铵),而复合肥的施肥量这一般只要维持在最低30kg,最高50kg的范围内即可。在施肥操作中,应当把握好一次性原则,并将耕地与施肥两方面的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施肥后用深耕犁将肥料翻入地下,翻入深度要达到50cm左右,另外,碳酸氢铵的施肥方法一般是施作在犁沟内,按照20cm的规格进行浅耕。完成上述施肥操作后,方可将地面进行平整。这种施肥方法,对于幼苗时期的黄芪生长来说,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也能够促进其根部区域不断深入的生长趋势。而对于排水结构的挖掘来讲,其所需要的深度要达到60至70cm的深度范围内,深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黄芪的生长对于土壤积水的问题比较敏感。一旦出现积水问题,则会直接影响黄芪的正常生长。

4.2 播种技术

播种环节中对于种子本身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黄芪的种子在自身性质上具有表皮果胶质层的包裹,这意味着其自身的溪水能力不足,在播种时必须对种子进行破坏,将其表面的角质层及时的破除,才能达到良好的靠种植效果。具体的处理方法为,将种子放入细沙中,并用过人工外力作用进行揉搓,直到表皮的果胶质脱落,随后用50℃的温水对其进行浸泡,浸泡时间未知在6小时左右。捞出晾晒后即可进行播种,对于一次性为播种完毕的种子,需要对其进行过干燥处理,避免在短期内造成种子发芽。关于播种时间的确认,一般主要集中在冬季来临前,并且要注意盖土的深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出苗。对于播种的具体方法,一般采用行距控制的方式进行播种,常规行距最低为35cm,最高不超过40cm。如土壤肥力较好,则可以适当放宽种植间隔距离。最后,要想取得良好的播种效果,田间管理的科学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来讲,黄芪的种植需要从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全面的完成筛选和控制工作,从而确保黄芪的种植效果达到预期的高产目标。技术人员应当及时学习先进的播种管理技术,以便取得更好的播种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欣欣,等.定西半干旱区蒙古黄芪成药期规范化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8).

[2]徐永强,等.环保肥料增效剂在黄芪露头栽培中的试验报告[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2).

猜你喜欢
特征分析黄芪栽培技术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话语特征分析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黄芪茶,泡不如煮
2021年天府机场地面风场特征分析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2016年熊本MW7—1地震前GPS形变特征分析
浅谈黄芪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