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的味道

2020-04-10 11:05张保红
英语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译文原文

张保红

提起背诵,有的人可能会将它与死记硬背、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等相联系;还有的人可能认为那是小时候刚读书,还不大会读书,甚至有点不情愿读书时,老师强力要求的学习方式。随着学龄的逐渐增长,时过境迁,愿意坚持背诵的人不能说少,但感觉有此习惯的人也不一定在与日俱增。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同学说不大愿意机械地背诵单词,更习惯于阅读过程中根据语境来识别与记忆。谈起背诵经典篇章或片段,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啊——,现在还背呀!”学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并非一定要走背诵一途。但话又说回来,踏上了背诵的旅途,你一定会迷恋沿途的湖光山色,也会流连忘返一路的风土人情。你会主动感知,纵情投入,自我陶醉,挑战自我,不断提升。

背诵不只是背诵作品字句的联缀,它还是一种自我感知与体验,是一种自我发现与自我欣赏。你朗读,你背诵,你再朗读,再背诵,循环往复,一往无前,天长日久,你会感觉自己诵读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凝练、明亮,一次比一次流畅、自然。这种凝练集中、明亮畅达的声音,具有磁性与穿透力,往往对听者是一种吸引,甚至是一种享受,对诵读者也是一个莫大的激励与鼓舞!我居然还能读出这样的声音与节奏,居然还能读出这样的诗情与格调,我佩服我自己!也正是在这样的声音与节奏中,你会毅然前行,常背诵,爱背诵,乐于背诵。背诵的经历又会让人浮想联翩,我能背诵多少,我背诵篇目的極限值在哪里?又能背多长,最长的篇章是哪篇?背下的东西能多久还不忘,忘了又该怎么办?背诵汉英篇章有何差别,哪个更费时、更难记?对这些问题的自我回答与自我实践,又会引导你在背诵的路途上坚定地跋涉,走得更稳、更快、更久、更远。

背诵不只是背诵原文字句的语义计算,它还是一种情感的感知与融合、精神的洗礼与振作。你朗读、你背诵,你会将自己领悟的情感读进原文,激活原文的生命,与原文同呼吸、共沉浮。原文情绪高涨,你会放声朗诵;原文情绪低回,你又会喃喃自语。情到深处,你会与文本合二而一,完成一次情感的畅叙、心灵的放飞与精神的提升。昔人云: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做外行也。读与不读宛如隔山,疾徐诵读,久而久之,人文合一。悟与不悟全在熟读深思,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这应是背诵的趣味与兴味所在。

背诵能从多角度感知作品的神奇与微妙。以诗为例,阅读诗歌人们常常关注的是“诗眼”,诗的意蕴、意境的想象与拓展,偏于发掘“微言大义”的一面,而并不怎么关注作品声音的价值与味道。通过朗读、背诵,不少诗篇的声音价值便会得到突出的彰显,其价值远不止服务于作品音韵格律以及装饰、烘托,有时它会决定作品的整体基调与主题走向。前人有以“意”与“境”来区分作品特色的论述,仿此做法我们可以有以意胜、以音胜与以形胜的作品。要探寻以音胜作品的价值,重要的手段便是朗读、背诵。读一读、背一背朗费罗(H. W. Longfellow)的作品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你会悄然感知其文字联缀的声音与海潮起伏跌宕的声音是异质同构的,你无须懂得原文说了什么,但在这诵读的声音中你会感到有种永恒如一的神秘力量主宰着一切,而且贯穿始终,这便是自然的海潮——世道变迁,人事兴替,它却上下起伏,亘古如一。读一读、背一背华兹华斯(W. Wordsworth)的诗篇The Solitary Reaper中的诗句“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 Of trave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 Among Arabian sands: /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你会感到诗句的伟大不全在诗眼,朴素普通的文字也能绽放出最为璀璨的诗艺之花。不信,你读一读,深呼一口气开始读。音节的机巧搭配,联缀声音的流转畅达,如行云流水、滔滔滚滚,仿佛推着你往前诵读不停,真有点儿欲罢不能的感觉。应该说,这是不经朗读、背诵比较难有的发现。朱光潜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这应是我们积极进行朗读、背诵的重要理据。朗读、背诵的好处发散开来,在翻译中也可找到它的用武之地。试看下例原文及其译文: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译文1: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and 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汉英对照)]

译文2:The moonbeams spilled placidly onto this expanse of leaves and flowers like living water. A thin mist floated up from the lotus pond. The leaves and flowers seemed to be washed in milk, and at the same time trapped in a dream of flimsy gauze. (tr. David E. Pollard)

所引原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片段,文中将荷塘的月夜写得那么轻、那么静、那么美,如梦似幻。撇开译文句法结构不同造成表现原文情、韵、境的差异,就凭朗读做一判断,你会发现译文1读起来声音太过“响亮粗浊”(如cascaded like water),读到文末处还会因含浊辅音、长元音的词不断联缀而感到语气梗阻不畅(如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合而观之,语音上不利于表现那一片梦幻般的轻柔、悠缓与宁静。译文2读起来声音轻柔,语调徐缓,流畅婉转,声随文动。译者采用了动作幅度小而轻的词汇(如spilled),选用了富含清辅音[s][p]与流边音[l]的词汇(如spilled、placidly、expanse、leaves、flowers、like、living等)以及可表征细微意味的短元音[?],而且前有spilled,后有milk,前呼后应,显得贴切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前呼后应读来感觉相似,总能让人顺便想起英语谚语“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的来龙去脉。唐代大诗人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仿此诗句,我们说“新作译罢自长吟”。无论是自己的翻译,还是他人的译作,长吟长吟一定会常常赢。

背诵也不是背一篇仅一篇的单项操练,背多了不仅活跃、锻炼、开发了记忆,娴熟了诵读技巧,还会使背诵的作品在大脑里彼此联动,形成互文的回想,起到以一当十的功效。看到月亮,我们可从古诗中信手拈来十首八首,甚至几十首,我们从英诗中可以脱口而出多少首呢?中西比照,西方的月亮是否比中国的更圆更亮呢?你去看一看,你去背一背,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背什么合适?背经典篇目,无论什么体裁都可以背。经典是大家共有的知识与财富,经典之于语言学习、翻译实践与研究的价值最最不可小觑。

经典“咏”流传,断然少不了朗读、背诵这一环。                                  □

猜你喜欢
译文原文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柳树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