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概念教学中的“6w+h”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2020-04-12 03:14罗蒙婷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概念情境思维

【摘 要】本文从课堂提问入手,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利用“6w+h”模式,提出相应的提问策略,并付诸实践,旨在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6w+h”;提问策略;数学概念教学

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思维品格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1]。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回归数学本质,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1   问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若学生只是简单地记忆数学概念,其思维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连简单的数学概念都容易混淆,如函数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判断以下哪个图象表示函数。(如图1)

图1这样一道最基本的函数概念练习题,在考试中还是会有近三成的学生做错,无法选出正确的答案。追根究底,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函数的概念,对函数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分析,笔者发现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2.1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若是抽象的数学概念不能与直观的现实、历史等相联系,便是完全陌生的东西,所以学生很难将其整合到原有的认知体系中,这直接影响到了其学习效果。

2.2  学生思维能力较弱

大部分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思维和逻辑能力较弱,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另外,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习惯于做机械的练习,一旦题目稍作改动,学生就很难解决问题。

2.3  教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弱化

在与中职数学教师的沟通和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学概念的讲解与教学越来越弱化,教学重点也偏向于学生对习题的掌握。

3   “6w+h”课堂提问策略的实践探索

“6w+h”,即7个提问维度,分别对应7个英语单词:which(哪一个)、what(什么)、who(谁)、when(时间)、where(地点)、why(为什么)、how(怎么样)。本研究利用“6w+h”课堂提问策略,在两个平行班开展了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并作了教学效果分析[3]。

具体的“6w+h”课堂提问策略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3.1  which

which,即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核心内容。

3.1.1  利用情境,明确主题

引入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在概念引入阶段,可利用生活、历史等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可询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的生活实例,从而增加其直观感受,更好地突出该节课的主题。

3.1.2  适当引导,深化目标

教学目标无法直接变成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分层小步子”模式将其分层、细分,生成多个分支问题,并通过问题适当引导,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

3.2  what

what,即课堂上教师或者学生提问的内容。

3.2.1  巧问设疑,引发探究

思维碰撞,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可在提问时设疑,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另外,教师可利用驱动性问题,从问题的不同方面找切入口进行提问,进而引起学生思考、探究。

3.2.2  链式启发,引导归纳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还有限,因此教师可设计问题链,逐级递进,促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提问思路进行思考。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就行。

3.3  who

who,即誰提问和向谁提问。

3.3.1  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通常在备课时,教师预设的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利用“6w+h”模式时,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方式等,给予学生公平回答问题的机会。

3.3.2  学生发问,自主构建

教师习惯于自己多问问题,而这一现象需要改变。学生会提出问题,大多是因为不理解内容,如没听懂概念等。所以教师应因势利导,促成学生“生成性”学习,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巩固概念。

3.4  when

when,指提问的时间。

3.4.1  及时提问,强化概念

课堂提问的时机也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反应与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强化的效果越不佳。因此,教师在讲解重要概念时,可通过及时提问,帮助学生强化概念。

3.4.2  恰当停顿,引人探索

教学中,问提得好不好还在于停留的时间。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合理安排提问停顿的时间长度,如简单问题少停顿,探索性问题多停顿。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长度的思考时间,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3.5  where

where,即提问的地点、环境或是氛围。

3.5.1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惰性知识的活性转化。教师可借助生活情境,引入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借助去情境化的抽象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概念;可借助活跃的问答情境,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5.2  营造氛围,鼓励提问

数学教学通常是从情境到脱情境再到情境的过程。教师可将实际教学环境延伸,将情境化与脱情境化相结合,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明确知识的来源,更好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主思考。

3.6  why

why,即为什么这样提问。

3.6.1  提问缘由,追溯根源

概念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核心概念重复提问,旨在突出重点,追溯知识的本质。

3.6.2  询问应用,延伸拓展

概念是否掌握或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最直观的考查方式是检测学生对习题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在布置巩固概念的习题后,通过提问将已知条件改变,如“条件和结论互换呢?”等,使问题得到延伸和拓展。

3.7  how

how,即怎么提问和提问的方法。

3.7.1  学生互问,巩固概念

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相似,所以一些情况下,学生互相讲题的效果优于教师给学生讲。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不理解的概念知识互相提问,再互相讲解,从而真正发挥“小老师”“小先生”的作用。

3.7.2  辐射提问,发散思维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是帮助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少问“是什么”的问题,多以一个问题为切入点,辐射出其他问题,并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4   问题解决的初步成效

4.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学生逐渐从“学会”走向“会学”“乐学”,能主动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所提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4.2  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教师对概念教学的弱化现象有所改善,对数学概念教学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也不断地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题针对概念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研究,提出“6w+h”策略,为数学课堂提问增添了新的模式及策略。学生逐渐从“学会”走向“会学”、“乐学”,愿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今后会继续研究课堂提问,寻找更适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2018.

[2]刘伟伟.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调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6.

[3]戴蒙蒙.基于APOS理論的初中代数概念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4]张利福.高中数学课堂“六何”提问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罗蒙婷(1993~),女,浙江嘉兴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概念情境思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古代的时间概念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