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后的AI企业:危与机的角逐

2020-04-14 08:19管浩
华东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疫情

文 管浩

人工智能化一直是行业发展趋势,但是这次疫情似乎也加速了这个进程。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步趋缓,全国生产大面积停摆一个月后也开始逐步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

长时间的隔离与延迟复工给一些企业乃至行业带了不可预估的影响。众所周知,本次疫情受波及较为严重的是高度依赖传统线下运营的第二及第三产业。但疫情对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会逐渐地传导到经济体的各方面。

疫情期间线上化、自动化的技术需求更加旺盛,某种意义上将催熟更多垂直场景的智能化,这对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作为未来数字经济的代表和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主力军,广大AI创业企业及创业者们,也同样受到了疫情的冲击。

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

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钛米机器人”)是一家针对国内医疗场景,提供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疫情伊始,钛米机器人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行动小组,从生产、运输到售后、培训等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并于1月20日即调集了10台消毒机器人运至武汉当地6家疫情防控中心医院。

“其实我们公司很早就拿到了复工同意书,但是我们的一些零部件供应厂商受春节假期和疫情等因素影响,还在停工停产,这个时候各级政府积极地帮我们与这些供应商所在的省市沟通,希望能够尽快复产,供应零部件。”钛米机器人的CEO潘晶说道。

受疫情影响,企业许多客户项目的立项、执行、汇报、验收全流程大都处于搁置状态。因为项目进展的搁置,引发企业现金流紧张,而有关企业现金流来源,无论是融资依赖型,还是融资和回款依赖并存型或回款依赖型,疫情期间或复工后短期内,现金流入均难以有效得到解决,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剧融资难和回款难。这部分企业如无外力扶助,将陷入运营困难乃至无法为继的危险境地。要解决现金流问题,除了节流,另外就是要开源,即扩大销售。

但是,在疫情期间,企业销售工作难以展开。AI产品及服务又多依赖于反复沟通、需求验证、招标谈判、驻场解决方案调整等线下具体工作,各个环节联系紧密,整合性高,难以被线上简单取代。销售人员无法外出开展业务,各种宣传活动、招商会议、展会无法如期举办,导致AI产品和服务销售途径受到较大限制。维系企业生命力的研发生产工作也同期受到严重阻碍,进一步加剧企业生存压力挑战。

因此,复工复产后,如何“疫情防疫”和“经营恢复”两手抓,也是每一家AI创企的当务之急。

感图科技是一家工业人工智能机器视觉、领域的创业公司,“我们的客户大都是行业头部制造企业,对感图AI检测产品落地的紧迫性从开年就非常明显。虽然不能在客户现场,但感图的技术团队从2月初就在线开始为客户远程服务。能够快速实现办公模式的转换,也是得益于感图自主开发的远程设备调试,监控和维护系统以及团队超高的凝聚力和高效的沟通机制。”感图科技的联合创始人蒋帅说。

虽说AI企业对在线办公工具不算陌生,可总有些岗位的工作不适合在线上完成。硬件技术研发、IT运维、测试调试、设备配置、项目支持、生产类等岗位通常依赖公司的数据或硬件资源,必须到现场作业。

潘晶也表示,疫情防控对医疗机器人的需求量巨大,但受春节假期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供应商停工、物流停运,生产物料难以保障供应,如何将有限的产能尽快输送至疫情防控急需的地方,这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医疗机器人企业对于上游的零部件和制造材料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当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生产物料供应不足时,批量化生产就难以正常进行。

战“疫”加速智能化进程

祸兮福之所伏。

被疫情踩下“刹车”后,融资及研发进度被拖慢、项目延期、市场冻结、收入下降等因素可能会对相关产业链带来挑战。短期内,严峻的疫情必然给人工智能公司的业务和正常运营带来一定影响,如果企业现金储备不够,或对外部依赖较强,可能会陷入经营困难。但从中长期来看,相对于餐饮、消费等行业,对于人工智能行业而言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隐藏的机会和趋势。

从商业角度来讲,此次疫情促进了部分领域市场需求增加。疫情的发生也倒逼客户主动改变使用习惯,由偏好面对面服务,转向非接触服务,无人技术革新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所接受。

而在传统制造业,在经历了疫情复工的艰辛之后,大量依赖人工劳动的企业也在考虑实现制造设备的智能升级,保留和加强核心能力,向智能制造转型。与此同时,远程服务、远程研发能力更强的企业则体现出了竞争优势,收获了更多订单需求。总而言之,自动化能力强的AI产品和远程服务能力强的企业经受住了这次疫情的考验,在疫情过后也将取得更有竞争力的地位。

“2020年开年的一场疫情几乎打乱了所有行业的既定节奏, 工业自动化领域也不例外。此次疫情让处于大量依赖人工或者正在升级进程中的行业客户更加重视提高生产和检测环节的智能化或柔性化。客户对于我们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我们手机零部件的客户在疫情期间就增加了他们的订单。国产替代进口,AI机器替代人的趋势势不可挡,我们会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蒋帅说。

此外,此次疫情也激发AI企业进行自身优化调整,以改革促发展的动机。疫情期间,企业进行自我诊断,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加强财务特别是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抗灾能力,增强企业品牌,建立安全稳定多元的供应链体系,也是疫情带给AI企业的下一步管理优化方向。

前期客户服务压力较大的企业,借疫情得到缓冲时机,可借机投入更多力量,完成产品软硬件升级。疫情较大地释放了远程替代、工业互联网、5G+AI 的场景化应用的市场需求,也倒逼一部分企业完成革新,从而为AI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了方向。

蒋帅表示,目前看来,疫情短期会引起制造业产出的下跌,但是中长期对行业的影响有限。主要的影响存在于上半年,供应链是最大的风险点之一,利润的萎缩是对实体产业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降本增效对于很多制造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感图所专注的电子制造业受国家5G新基建政策的利好影响会迎来一轮快速蓬勃的发展周期,5G基站和终端里面的通信类元器件和精密电路板的数量剧增,生产工艺更加复杂而且质量标准要求也更高,因此用AI检测替代人工势在必行。

或许也正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全球副总裁朱民在关于2020年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在线讲座中所表示的那样: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在成为反弹的新经济增长点。疫情期间出现多种非常规场景,为无人化、智能化、机器化、线上化等创造了特殊的应用窗口,催生出一些新的潜在机会与趋势。

2020年本是医疗AI行业重新“洗牌”之年,相关企业将迎来最残酷的竞争。而疫情的爆发,似乎也让我们嗅到了医疗AI行业的一些机遇。

对此,潘晶也谈道:“此次疫情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影响是深远的,就像当年的SARS一样,SARS过后每个医院都建立了相对应的发热门诊,而经过这次疫情,大家对于医院的感控这一块也会更加重视。”

“其实就人工智能医疗领域来说,这次疫情无所谓利好或者利空。因为人工智能的产品最终是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体现人工智能产品的价值。所以疫情本身对于一个人工智能产品的价值,并不会起到所谓利好还是利空的效果。因为这些技术和产品所要解决的医疗问题,是这些产品能不能得到长足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潘晶继续说道。

上海市经信委:复工复产中的人工智能上海方案

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上海正结合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据统计,1100余家重点企业在沪扎根生长,全国约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人才在此挥洒汗水。

疫情发生后,上海对人工智能企业发出招贤榜和动员令,征集用于疫情防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在抗疫一线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协助开展供需对接。

此外,上海还发挥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载体作用,激发行业使命担当与创新活力,让人工智能赋能复工复产相关各个领域,用智慧之力护航返岗员工健康、保障企业运转与效能、助力无人经济新发展。复工复产中的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不仅在各行各业显现成效,还服务于兄弟省市,乃至开始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