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强党内民主”到“掣升文化水准”

2020-04-14 04:58石浩男
文化软实力 2020年1期
关键词:党建思想列宁

[提 要] 列宁晚年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进行了再思考、再探索,在其“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党建思想。从理论逻辑来看,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理论文化水平三者作为关键部分相辅相成、层层递进,从历史逻辑来看,其继承顺应了马克思恩格斯与苏俄内战时期的相关党建思想,并将二者与时代结合,深刻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实践逻辑来看,其对于世界上其他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重新审视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建思想,有利于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列宁,政治遗嘱,党建思想

[作者简介] 石浩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列宁“政治遗嘱”作为列宁一生中最后几篇口授文章的集合,针对俄共(布)关于苏联共产党的名称问题,1918年—1925年称俄共(布),1925—1952改为全联盟共产党,简称联共(布),1952年直到苏联解体称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文中相关名稱按照具体时间点的不同区别使用,特殊情况除外。党内政治生活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阐述,是列宁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发展的深入思索,重新审视列宁“政治遗嘱”中有关党的建设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恰当把握“政治遗嘱”的历史地位,也对理解如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长久以来,学界在列宁“政治遗嘱”中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我国改革之路的指导意义等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出版了若干优秀的学术著作。具体来看,在论文方面,以国内主要学术数据库中对“列宁政治遗嘱”主题进行检索的结果为例,截至2019年12月,综合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0篇,在学术著作方面,着重研究过该问题的有2014年王东所著的《系统改革论——列宁遗嘱,苏联模式,中国道路》和2015年尹彦所著的《党内高层民主的设计——列宁晚年政治思想研究》,等等。

这些已有的学术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对于了解列宁“政治遗嘱”的来龙去脉,把握“政治遗嘱”中相关思想的表述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对列宁“政治遗嘱”研究方面的成果,多将视角聚集于分析其中某项具体思想,对列宁“政治遗嘱”中党建思想的整体演进逻辑的分析较为薄弱。本文企图通过辩证分析的方法,通过三大维度,梳理列宁“政治遗嘱”中党建思想的具体阐释及其逻辑进路,剖释其对于当时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如今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列宁“政治遗嘱”的写作背景和概念界定

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任何理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相对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列宁的“政治遗嘱”也是如此。列宁晚年在重病之中仍坚持对俄共(布)党内彼时的状况与苏联国内未来的建设等问题展开研究,绝不仅仅是因为其拥有对党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究其真正原因,还是应该回到当时的整体背景之下,才能较为全面地理解“政治遗嘱”的写作缘由与概况。

(一)列宁“政治遗嘱”的写作背景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十月革命胜利的形势和当时国内国际环境的复杂性,革命胜利后苏俄迅速转入了长达三年的内战时期。战时为了解决前线的供给问题,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尤其是农民实行高压管理。1921年战局稳定后,国家开始转入和平建设时期,此前高压政策的实行引发了国内的民众危机,战时体制的矛盾与弊端一时间全面爆发。对于俄共(布)来说,如果不实行政策的变通,情况将严重威胁党和政府的稳定。1921年苏共十大正式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国内的农业、工业情况迅速得到了改善,经济状况较于战时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经济形势的缓和并不能掩盖党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以来,俄共(布)内部就出现了官僚主义迹象,在中高层领导干部中尤为严重。个人权力过度集中和党内出现派别集团的情况也日趋明显,这些都引起了列宁的极度担忧,他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给俄共(布)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除此之外,1918年遭遇暗杀未遂时被命中的两发子弹给列宁晚年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921年年底,列宁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了他繁忙操劳的工作,在医生和其他中央委员的强烈建议下,列宁开始进入医院接受治疗和休养。然而自1922年夏天第一次中风始,列宁的病情迅速恶化,到年末第二次中风,他已无法进行正常的政治工作。意识到自己情况的严重程度后,列宁决定将自己在这一段时期内有关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采用口授笔录的形式记录下来。“尽管身患重病,但列宁头脑清楚,思想明晰,依然保持罕见的意志力和乐观主义精神。”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57.直到1923年3月第三次中风导致全身瘫痪后丧失语言能力,列宁完成了其对于党和国家建设的最后嘱托。

(二)列宁“政治遗嘱”的概念界定

列宁的“政治遗嘱”并非传统意义上带有法律效力的临终遗嘱,而是其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留给俄共(布)高层的政治遗言。有关列宁的“政治遗嘱”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学界存在争议,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政治遗嘱”应该按照俄共(布)党内最初的定义,即列宁在1922年末分五次口授而成的《给代表大会的信》来作为唯一内容,有的学者则按照1929年联共(布)举行的纪念列宁逝世五周年大会上布哈林的讲话确定的概念来界定,讲话中,布哈林将列宁自1923年1月开始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五篇文章作为列宁的政治遗嘱进行阐释,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布哈林界定的概念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自列宁第二次中风后所作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三封书信,形成新的定义,现在出版的《列宁全集》当中,也多把这三封书信、五篇文章共同作为“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一栏收录。

总之,对于列宁“政治遗嘱”的内容界定,随着时代的演进呈扩大的趋势。目前国内主要以上述的最后一种界定方式来为列宁“政治遗嘱”内容下定义,把这八篇文章统筹在一起理解、阐释。布哈林在1929年的讲话中曾经提到,“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一下就会发现,所有这些文章不是几个孤立的、割裂开来的片段,而是一个大整体的有机部分。”H·布哈林.列宁的政治遗嘱—在列宁逝世五周年悼念大会上的报告[J]//李娜.列宁“政治遗嘱”的当代价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16.这八篇文章不仅仅是“政治遗嘱”的个体组成部分,也是对未来俄共(布)和苏联国内建设的整体性依据,是列宁晚年思想的重要结晶,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 理论逻辑:列宁“政治遗嘱”

中党建思想的三维阐释  列宁发布“政治遗嘱”并在其中提出一系列的党建思想,实质上是要回答俄共(布)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怎样将自身打造成纯粹的无产阶级政党,怎样解决现阶段俄共(布)内部尤其是在党的高层出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从理论演进维度仔细审视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建思想,“扩大党内民主”“加强组织建设”与“提高文化水平”三者呈现出明显的递进关系,环环紧扣的三大理论最终都是为了增强俄共(布)内部的团结稳定,以此来提高党内凝聚力,带动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以“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团结稳定

正如之前在“政治遗嘱”写作背景中所作的阐述一样,俄共(布)自正式建党以来,党内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存在明显缺陷,过分强调“集中”而忽视党内民主。全党的权力一直集中在少数中央委员会委员手中。随着1921年年末苏联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党内过度集权在政治运行上的弊端日益显露,党内高层的矛盾和冲突也愈发激烈,面对这种情况,列宁意识到扩大党内民主以加强党的稳定的必要性,并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实行这种改革,我想,……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就会遭到很大的危险。”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7.于是,列宁在分析党内状况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扩大党内民主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增加中央委员会委员人数,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俄共(布)在建立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后,实行的是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机制,国家政权围绕着共产党建立展开,党的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期间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履行职能。这样的权力架构安排,实质上表明党的中央委员会掌握着整个庞大的苏联国家的运行。中央委员会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对这个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决策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对此,列宁想到的第一个方式是增加中央委员会委员的人数,他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便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我建议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几十人甚至100人。”对此做法的原因他也给出了充分的解释:“为了提高中央委员会的威信,为了认真改善我们的机关,为了防止中央委员会一小部分人的冲突对党的整个前途产生过分大的影响,这样做是很必要的”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7.。很显然,列宁试图通过增加决策参与者的数量,来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有名望的中央委员手中,以此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改变中央委员会委员成分,实行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在阐述完从量的变化上改变中央委员会组成后,列宁又提出了从质的层面完成对于中央权力重新分配的建议。在增加的中央委员会人员中,“有理由要求工人阶级出50—100个中央委员,而又不致使工人阶级太费力”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7.,并且“工人中央委员主要应当是这样的工人,他们的岗位低于五年来被我们提拔为苏维埃职员的那一层人,他们更接近于普通的工人和没有成为直接或间接剥削者的农民。”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2.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达成增加中央委员会委员数量的目的,也能够保证加入的成员真正来自群众自身。列宁设想,长期从事职业革命的高层机关人员与进行基层生产工作的优秀工农群众一起商讨国家政策,能够进一步确保人民的意愿向上传达到中央层面,“通过我国工农中的优秀分子同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联系起来”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4.,从而达成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的愿景,也使布尔什维克党具有更加真实、广泛的代表性。

再次,提高党的中央全会地位,充分发挥中央全会集体决策作用。结合前者从量和质两个层面改变中央委员会性质的方式,列宁将眼光落实到了党的日常决策产生过程中。由于苏联疆土辽阔,纵贯欧亚大陆,党的代表分散在全国各地,短时间内召开多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并不现实,而一旦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进入长达一年的休会期,难免会发生中央委员会少数人商讨决策甚至一人独断的局面。对此,列宁提出:“我党中央全会已有发展成为党的一种最高代表会议的趋势。它现在平均每两个月至多召开一次,至于日常工作,大家知道,则由我们的政治局、我们的组织局、我们的书记处等等以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处理。我认为,我们应当走完这条已经走上的道路,把中央全会完全变成党的最高代表会议,每两月开会一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3.通过把党的中央全会升级为党的日常重大决策机关,从制度上杜绝个人专断的可能,尽可能地实现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二)以“加强组织建设”助推党内民主建设

在注意到党内民主呈现出愈加缺失的趋势之前,列宁就已经注意到了俄共(布)党内尤其是党的中高层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从逻辑层面而言,无论提出怎樣完善的扩大党内民主的构想,一旦人事层面出现问题,也无法将这些构想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列宁在提出扩大党内民主构想的同时已经谋划好为助推其落到实处的方法,即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俄共(布)作为苏联国内唯一合法性政党,施行权力期间来自外部的监督力量较为薄弱,其内部的人员构成和组织建设直接关系党的良性发展与否。在口授《给代表大会的信》的最后一次补充中,列宁指出了有关加强组织建设助推党内民主发展的逻辑点:“我认为,在增加中央委员人数时,还应当,也许主要应当检查并改善我们的毫不中用的机关。”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2. 由于俄国革命性质的复杂性,俄共(布)掌握国家政权后,在建立的国家机关当中多数保有旧封建主义性质的官僚风气,“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3.,大部分的国家机关“实质上是从旧制度继承下来的”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1.。因此,在旧有的机关作风之下,扩大党内民主只能是一场空谈,而在当时的苏联,国家机关的各类弊端又恰恰是党内问题的直观反映,因此,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带动国家机关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

去除党内积蓄已久的官僚主义风气,列宁首先想到的是实行干部队伍任用机制改革。将过去以行政能力考察人员的方式改为“把不同的性格和类型(人才、素质)这样结合起来”,这对于让党和国家机关正确发挥职能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提高中央监察委员会地位,改革工农检查院,加强对高层领导干部的监督。工农检查院作为苏联早期便设立的监察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最终沦落“成了这些中央委员的‘附属品,或者在一定条件下成了他们的助手。”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1.因此,列宁提出要把工农检查院进行改革,将其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相结合,使其享有中央委员会级别的权力并参与政治局、书记处会议,形成一种以党内监督为核心,党和国家机关监督相照应的监督体系。最后,列宁指出党的领导干部要具备良好的政治品格和个人品行。本着对俄共(布)整体队伍的责任感,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以客观的态度评述了六位主要中央委员,指出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他指出真正合适总书记这一位置的人选应当具备“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0.的秉性。党的领导干部在个人品性方面的缺陷看似是不可逆转及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上升到党的事业的高度来看,绝不是一件能够被轻易忽视的事情,在列宁眼中,只有具备良好品格的人员,才能够担当党内最高领导的职务,才有利于协调党内领导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实现集体决策和助推党内民主的扩大。

(三)以“提高文化水平”带动组织队伍发展

列宁提出有关扩大中央委员会的初步构想后,迅即遭到托洛茨基的反对,在托洛茨基1923年2月向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改组和改善中央机关工作的草案》中,他就站在保证中央高层决策效率的角度,提出“扩大中央委员会的组成和确立政治局和全会之间的新的更为复杂的关系,将会使中央委员会精确无误的工作受到巨大损失”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5卷[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79.的看法,反对扩大中央委员会。实际上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清晰地阐述了扩大党内民主与加强组织建设之间的递进关系后,他又针对按上述办法调整后如何防止工作开展过程中复杂、低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如果中央委员的人数适当增加,他们在高度熟练的专家和在各部门都有很高威信的工农检查院成员的帮助下,年复一年地学习国家管理的课程,那么,我认为,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地解决我们长期未能解决的这一任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3.在他的理论逻辑中,最后一环紧紧与前两者相扣的,便是通过进行“文化革命”列宁在其“政治遗嘱”中的《论合作社》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文化革命”这一名词,结合“政治遗嘱”中《日记摘录》一文,列宁阐释了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对于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提高党的队伍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以此带动理论逻辑中前两者的展开。

首先,先进的知识理论水平能够促进党内民主的开展和组织建设的运行。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对布哈林和皮达可夫的评价,显示出他对党的中央委员在知识结构、道德品行上分析得十分深刻,也表达出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以防止党的分裂,维护党中央的稳定团结。其次,先进的知识理论水平能够推动党和国家机关的改革。为了达到组织建设中改革党和国家机关的目的,列宁给全体党员提出了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而不用”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80.,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全体党员能够从内心理解改革国家机关、加强组织建设和扩大党内民主的积极性及必要性,这样才能使相关的政策方针真正贯彻落实,才能真正改变党和国家机关低效能、低效率的被动局面,“因为在这种事情上,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9.。最后,具备先进知识理论水平的党员干部能够带动国家的全面文化建设。长久以来,列宁“政治遗嘱”中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往往被学界看作针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内容,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进行辨析。实际上,列宁有关国家文化建设的蓝图,是以提高党内干部文化水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为轴心,带动全国“文化革命”展开的。倘若位于权力中心地位的各级党员干部都无法达到高度的知识文化水准,又如何能实现列宁所说描述的“我们能够而且应当利用我们的政权使城市工人真正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9.,又如何实现列宁所预想的“使我国居民‘文明到能够懂得人人参加合作社的一切好处,并参加进去”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4.。

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三年后的苏联,面临着未来党内建设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问题,党内权力过度集中、机关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国内民众普遍文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都摆在俄共(布)党人的面前。列宁“政治遗嘱”中有关党的建设的理论,是以增强党的稳定性为目的,辅之以扩大党内民主、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内干部文化水平为手段,将几者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逐层展开描述。虽然列宁在创作这些文章之时身处重病之中,又是通过口授笔录的方式,难免在其中出现些许重复与混淆的现象,但是细致分析后还是能够梳理出这些思想理念的阐释都是问题导向的深刻思索,饱含着清晰的理论逻辑线索。

三 历史逻辑:列宁“政治遗嘱”

中党建思想的承袭脉络  列宁“政治遗嘱”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为现代政党改革和国家建设提供参考,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它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党的建设的理论思想,结合俄共(布)的革命历史与建设实践,科学地把握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规律。在探索政党自身優化的过程中,列宁在继承中革新、在反思中总结,形成了承袭历史脉络、反映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演进历史逻辑的“政治遗嘱”。

(一)“政治遗嘱”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

俄共(布)在创立之时本质上便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实现共产主义以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自觉使命”李海清.《共产党宣言》中的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理论源头[N].辽宁日报,2018-02-27.的使命型政党。在党建思想方面,自然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党的建设理论的优秀成果,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治遗嘱”中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需要保持自身先进性、阶级性的理论。马克思所描述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8.列宁在晚年重新思考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历程,深刻认识到党要保持自身的阶级性与先进性,意识到“我们党依靠的是两个阶级,因此,如果这两个阶级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党就可能不稳定,它的垮台就不可避免”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8.。除了想要防止高层过度集权、权力滥用,其从工人群众中吸取人员的想法,也是欲求增强俄共(布)党的阶级基础,同时保证人民群众的信任。

“政治遗嘱”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中关于提高党的组织能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理论。早在1847年的《共产主义同盟者章程》中就已经提出了早期民主集中制的組织原则,以同盟的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组织架构自上而下由各级同盟组织构成。这样形式的组织吸纳的每一名党员都应该具备优秀的素质和良好的品格,“加入协会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每一支部应对接受的会员的品行负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4.以此来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彰显出组织的先进性。列宁“政治遗嘱”中有关党的建设的三大核心理论之一就是有关党的组织建设问题,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学习教育与严格考核,推动实现对党和国家机关的良性改造。

“政治遗嘱”中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要着重发展党内民主的理论。恩格斯在晚年重新思考无产阶级政党的运行程序时,曾经指出,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现在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0.,强调民主在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重要性。在列宁领导俄共(布)的历史过程中,虽然他本人也强调过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原则应该是“民主集中制”,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集中,对党内民主重视不够,这在党内高层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以至于后来权力高度集中,使党和国家的决策权掌握在几位中央委员手中。在晚年利用卧床期间重新“从旁观察”俄共(布)的党内环境后,他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民主建设的构想,重提党内民主建设,期望未来能够迅速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环境。

(二)“政治遗嘱”延续了战时党建思想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俄共(布)面临严重危机却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众所周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层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之外,战时的党建思想也推动了战局的扭转。通过战时一系列有关党的建设宏观思路、具体政策的阐释,使俄共(布)全党上下在理论上、行动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政治遗嘱”中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加强政党理论建设,坚定全体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布尔什维克党形成之前,列宁思索政党思想建设时就已经注意到要使全党上下以及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达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这一目的必须由党自身来完成,因为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在内战时期,俄共(布)极为注意对党内思想的统一建设,托洛茨基曾就统一军队思想建设问题向列宁致信,指出红军“整个高级将领要精简,必须卸掉包袱,办法是吸收工作能力强而且忠于我们的总参谋部人员,绝不使用党内的不学无术的人去替换他们。”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卷[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0.托洛茨基言辞激烈地指出党内某些共产党员思想觉悟不够,而要加强整个军队思想建设的任务,必须由理论水平较高并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总参谋部人员担任。列宁最后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议,也是因为其注意到军队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在“政治遗嘱”中,列宁没有忘记加强理论建设对于俄共(布)未来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在评价布哈林时,在盛赞其是“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同时,也指出了其观点“能不能说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很值得怀疑”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9.,这一说法实际上从侧面强调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必要性。

其次,“政治遗嘱”中继续坚持强化党员队伍,提升党员质量的方向。在苏俄内战时期,为了保障队伍的战斗力,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吸收党员的目的是接受致力于劳动者解放事业的人加入并共同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而奋战。因此,他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2.此外,针对莫斯科革命法庭对四位有严重贪腐行为的共产党员处以较轻处罚后,列宁向俄共中央致信,要求必须从重处分贪腐分子。“不枪毙这样的受贿者,而判以轻得令人发笑的刑罚,这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来说是可耻的行为……而不能跻身于革命的共产党人之列。”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3.这样严肃党内纪律,加强组织建设的思想,一直贯穿列宁党建思想的始终,其试图实行以工农检查院为首的国家机关的改革,增强对党内高层领导干部的监督等等做法,都是延续这一思想的重要表现。

(三)“政治遗嘱”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除了继承前人有关理论思想,根据苏俄内部国家发展来探索俄共(布)的党的建设以外,列宁还站在整个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角度来思考未来的政党发展,这一点在“政治遗嘱”中也同样有所体现,继续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随时代更新自身的论断。

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9.这是列宁对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层面的考察,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能形成教条主义的思维模式。而落实到带动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理论中,列宁在1919年3月关于党纲的报告中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自己的纲领,必须从确凿无疑的事实出发,科学地判断时代特征,准确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环境,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党的各项政策和任务,“这个由各种不同部分组成的现实决不能抛弃,不管它如何不漂亮,也丝毫不能抛弃”,用另一种纯粹理想的方式“制定的党纲将不符合实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6.这样的理论同样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思想的表现。列宁晚年重新思考俄共(布)的未来道路和整个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形势时,同样意识到俄共(布)与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未来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按照自己本国的特点去进行,因为“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0.。针对以苏汉诺夫为首的部分孟什维克党人把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硬性结合形成理论攻击布尔什维克党人领导革命、建设历程的说法,列宁在“政治遗嘱”中同样用激烈的言辞回敬:“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0.这一思想的重新阐释,对于后来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思考自身发展道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演进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到以自己领导的俄共(布)为核心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列宁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总结,认识到当时的问题所在,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刻忧虑,其“政治遗嘱”也是紧紧围绕着这样的历史逻辑明确提出了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步骤,并寄希望于后人能够在其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

四 实践逻辑:列宁“政治遗嘱”

中党建思想的践行路径  列宁晚年重新思考世界局势和国内建设事务的过程中,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只有科学地运用、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时代的脉络和人民的需要。在“政治遗嘱”中,列宁通过递进式地阐述,勾勒出未来俄共(布)通过改组权力结构优化自身建设的蓝图,其中有关合理扩大党内民主、递进强化组织建设的诸多建议,都是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有关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

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建思想并未能在苏联国内真正落实于实践,但是其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实践历程在诸多层次彰显了“政治遗嘱”中的理论思路。随着时代发展,今天中国共产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工作中,也积极借鉴了列宁“政治遗嘱”中党建思想的理论成果,下面结合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来展开探讨。

首先,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重要原则,使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完美结合。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这项制度“把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可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有效防止和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是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N].人民日报,2019-10-29(05).2019年4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其中有关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的第一条中便阐述了“坚持民主集中制,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情况,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情况。”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条例[N].人民日报,2019-04-22(05).由此,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党内关系和事务,便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基本准则。此外,党的十九大党章有关民主集中制的阐述中增加的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是说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必须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基本遵循,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形成高效的制度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坚决贯彻实行民主集中制,运用这一原则规范处理党员个人、党的各级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党内民主与集中领导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确保党内的政治氛围保持良性发展。

其次,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贯彻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以确保党员队伍永葆政治本色是列宁“政治遗嘱”党建思想中发挥纽带作用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步入新时代后,“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是显著的,全国人民给予高度评价”,但是“要清醒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还可能反弹,新问题不断出现,‘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指导下,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及制度建设等多个维度着手,实行群众监督与党和国家监督机构监督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充分展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保证了新时代党员队伍质量,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

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素养的思想觉悟。注重思想理论建设是列宁“政治遗嘱”中党建思想的核心关键。当前我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增强全体党员的理论学习,必须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18(19).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多次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集体学习。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曾经明确指出,共同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目的是通过重温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结合“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在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切实加强了全党上下的理论学习,对增强全党理解中央各项决策方针,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稳步开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有关党的建设的相关实践,多角度体现了列宁“政治遗嘱”中的理论思想。确保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坚强核心,是新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接下来党面临的重大任务。列宁晚年有关执政党建设的相关思想,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政治遗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就要以提高理论文化水准为根本抓手,增强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做到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相结合,全面强化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党建思想列宁
斗鹅
列宁的后代
拉美有多少“列宁”?
以董必武党建思想看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理论品格
毛泽东社会保障与党建思想的关系及启示
煤炭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