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概览

2020-04-14 04:58粟瑞雪А.В.罗曼诺夫
文化软实力 2020年1期
关键词:世界经济智库改革开放

粟瑞雪 А.В.罗曼诺夫

[提 要] 2018年底,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罗曼诺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各个研究所进行了调研。结合其以往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的材料,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基本情况。本文探讨中国建立全球和地區问题研究体系的历史,揭示中国科研政策与国家外交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者强调,建立国际问题科研机构的初衷主要是中国自身需要制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后,又需要了解诸多发达国家的情况。在当今,这些科研机构在国家政策制定中发挥着智囊团作用。

[关键词]国际问题,世界经济,改革开放,智库

[作者简介]粟瑞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史学博士,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罗曼诺夫:俄罗斯科学院Е.М.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现有学术机构能够对全球和地区问题进行广泛综合研究。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些学术机构的组建就与中国外交政策及经济发展现实问题密切相关。把全球理论研究、一般理论研究及范围较窄的区域研究相结合,可以理顺全球发展进程的完整图景,有助于中国政府制定相应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以下简称世经政所)主要研究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投资、全球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和世界能源等问题。当前,国际贸易及其自由化、世贸组织的活动、外国直接投资和全球金融体系等问题是研究的重点。此外,该所还参与G20会议的筹备以及G20智库论坛工作。

世经政所主办的杂志《世界经济与政治》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该刊创办于1979年,1982年—1987年曾更名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经常刊登有关国际关系理论、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领域的高质量文章。世经政所还主办了《世界经济》《国际经济评论》和英文刊物《中国与世界经济》等期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每年出版一系列《黄皮书》,其中,世经政所主要负责的综合分析类黄皮书享有盛名。如,《201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前言中断定国际贸易增速将放缓,这一判断非常准确。研究人员把未来的世界经济问题与即将到来的美国经济衰退、全球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逆全球化、地缘政治风险增加、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因素联系在一起。除了全面分析,该书还对美、欧、日、亚太各国、俄、拉美、中东和非洲以及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进行评论。有关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和市场问题类文章在书中占有很大比重,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更是被高度重视。参见:张宇燕主编.201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9)》也着眼全球宏观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中俄关系发展、中国安全、全球治理、网络安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全球反腐、移民和难民、全球能源政策等问题。也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和困难,各国在海外维护自身利益的经验以及中东和朝鲜半岛局势等。参见:张宇燕主编.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世经政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根据毛泽东指示,1964年5月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1980年12月,先前已划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世界经济研究所及世界政治研究所的一部分合并,成为现在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该所主干部分是世界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世经政所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外国经济研究中心之一。该所对外国经济体制、全球经济改革经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已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助力。

时任所长余永定在总结世经政所40年工作时指出,世界经济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研究领域。专家们汇聚一堂,研究全球大国的经济信息,这对规划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世界经济理论研究者积极参与讨论马克思的全球价值论和列宁的“发展阶段问题”,巩固并加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他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本质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世界经济问题在中国很流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世界经济在经济学内部的地位下降了,一些高校教学大纲中取消了世界经济学专业。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经济研究显示出新的上升态势。进入21世纪,中国对世界经济问题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参见:余永定.世经政所走过了40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0).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中国学界呼吁弄清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在于加快发展速度和增加定量指标,而是追求质量和发展效率。承认资本主义在经受危机后有能力做出调整,是促使人们认真思考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原因。学者们的这个建议引人深思,如果把质量和效率考虑在内,高速发展未必对中国完全有利。如果不确定适当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中国就会有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科技革命的风险。此外,研究亚太地区发展经验,以确定中国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前景,并展示利用地区经济多样性和参与竞争的潜力也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学者们意识到,由于长期对外封闭,中国的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出现了很多空白,由于在国际金融、投资和贸易领域缺乏相应知识和实践经验,屡屡出现决策失误,世界经济预测手段不够完善,该项工作亟须改进。

学者们将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结合起来,力图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变化的关注主要为解决面临的新挑战。当时有人提出,在评估国际形势时应避免只关注一种可能性,在分析前景时应尽最大努力多设想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揭示中国的多种机遇和挑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世界科技革命和先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当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科技强国之间的竞争加剧有可能使领先国家借助技术垄断巩固其军事优势并重构经济垄断,进而对人类和平构成威胁。这一切都可能人为地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扩大南北技术差距。同时,中国学者也认识到,如果各国能够通过谈判就技术经济合作达成共识,致力于共同发展,那么这类情况有可能会发生改变。无论如何都必须认真研究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形成中国可接受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密切监测原料市场价格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情况。

当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培养合格研究人员。早前,中国承认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不认为在社会科学方面落后。在着手研究世界经济具体问题后,人们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在社会科学研究很多领域也很落后。有些学科在国外已十分发达,而在中国还没有或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学界可以尝试学习借鉴外国相关研究成果,如国际金融和投资研究、比较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而某些国内外都没有的学科研究,则要从零起步创立。参见:罗肇鸿.适应形势发展 提高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科研水平[J].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1987(01):3-6,49.

1989年以后,中国学者重新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十年中因醉心于掌握西方科技成就而被忽视了的一些问题,如,是否可以将“世界经济”视为全球经济关系的代名词?是什么力量在影响全球经济运行规律?那些肯定这是世界经济学新学科的人认为,全球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是还不清楚其矛盾特征有哪些,其研究对象是依据马克思“国际生产关系”还是生产的国际化过程,世界经济不在民族和国家框架之内抑或只是世界各国经济的总和,等等。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理论家们强调,国际劳动分工是垄断资本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工具,他们很少谈论国际经济合作的互利性。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談论了很多国际经济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的好处而忘记了剥削。这时,学者们认为,有必要重新思考南北经济合作问题,在评估第三世界的“帝国主义经济扩张”时要考虑剥削和互利的比例。有人提出: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劳动分工与合作?如何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如何解释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进而取代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本质的时代?当时争论的主题之一是如何评估资本主义的现代发展阶段——它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社会控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集中生产和垄断的趋势、资本出口以及对外经济扩张的特点有多明显?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到底是一套理论和方法呢,还是美化资本主义的工具?另外,学者们还认识到,过去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国有化所作的积极评价有缺陷,国有化实际上造成管理质量下降、效率降低和腐败蔓延。当时还出现了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经验如何评估,中国能否学习其经济快速增长经验等问题的争论。参见:肖敏.世界经济与政治需要深入探讨和澄清的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构建了进行区域研究的学术机构体系。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第一批成立的是研究邻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机构。

1956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在科学院机构内组建国际关系研究所的设想。1959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部成立筹备小组,着手组建该研究所。筹备小组里有“南亚研究组”和“西亚非研究组”,由此,国际问题的区域研究实际上已启动。1961年,毛泽东在会见非洲客人后,指示要加快组建科研院所,尤其是研究非洲的研究所。当年7月成立了中科院亚非研究所。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多个亚非国家,这成为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另一个诱因。中央委员会就该问题召开会议后,编写了一份关于加强外国研究的报告。1963年12月,该文件得到毛泽东批示并在全国范围内抄送。这些努力涉及两方面工作:在高校设立或扩展国际研究系,成立研究国际问题的学术机构。1964年1月,中国科学院亚非研究所被一分为二,分别成立西亚非洲研究所和东亚南亚研究所。1964年10月,西亚非洲研究所开始工作。当时规定,中国的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要具备明确的区域研究专业,北京大学研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人民大学研究苏联和东欧,复旦大学研究西欧和北美。参见:张宏明.中国的非洲研究发展述要[J].西亚非洲,2011(05).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中断了,但国家领导人需要得到外界信息,于是就在封闭的模式中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当时,出版物是“供内部使用”的,没有公开的学术期刊和研究专著。后来,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区域研究出版物:1972年,辽宁大学创办了《日本研究》杂志,1974年,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创办了《西伯利亚研究》杂志。有中国学者指出,改革开放前人们主要关注具体的实际问题,而不注重一般学术理论或综合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世界革命理论,后者与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相关。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三个世界理论”。所有这些努力都与中国国际地位评估密切相关。由此看来,这已不是单向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因为所有现象和趋势都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来解读。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研究国际政治。正是在那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框架内,形成了如今的国际问题研究学术机构体系。参见:张宇燕主编.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4.

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有4个研究室——中东研究室、非洲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室和社会文化研究室,出版双月刊《西亚非洲》。该所研究人员主要关注西亚非洲地区各国问题、各国关系以及大国关系,研究世界强国对中东的战略,研究中国与该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通常该所学者追踪地区“热点”问题,研究该地区国家政治中的宗教因素。近期重要研究课题有:西亚非洲地区的资源和市场问题,土耳其政治进程、伊朗问题、非洲的种族关系问题,阿拉伯民族主义和尼日利亚的宗教问题等。“西亚非洲社会发展”是2009年—2013年完成的综合性重大研究项目。从2017年开始,该所申报的课题“当代中东研究”和“非洲国际关系研究”列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建设项目。2013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亚非洲》杂志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举办了“中国外交新思维——‘西进战略”学术研讨会。从其研讨材料来看,中国对“西方”概念的解释很广,除了原有的西方外,中亚、中东、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都包括在内。当时在讨论中国“西进”问题时还多次涉及美国的军事“东进”战略。詹世明.中国的“西进”问题:研判与思考[J].西亚非洲,2013(02).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积极发展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东和北非作为“遥远的西方”的一部分,其价值曾被忽视。眼下,中国重新开始关注其价值。

2018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承诺设立国家级非洲研究机构,以“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鉴”。2019年4月4日,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该举措与中国以往经验很相似,如20世纪60年代,曾按照毛泽东指示奠定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体制基础。但也有明显区别:早些年注重积累中非关系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国情知识,如今中国要整合国际研究机构并向外界展示其构想。新成立的中国非洲研究院旨在成为促进中非合作与交往、组织联合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翻译学术出版物的平台。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贸合作、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和平与安全以及文明互鉴,历史、哲学和宗教问题也都被纳入研究范围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出席了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并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表明了该举措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的大陆,双方有共同利益。贺信回顾了中非传统友谊,希望该研究院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通过这些努力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杨洁篪指出,中非智库接触将扩大中非在治国理政和经济发展领域的经验交流,共同探索合作新模式,加强中非舆论互通。该举措还有一个目的:在中非合作问题上捍卫双方“话语权”,反击西方专家有关中非合作不平等的谬论。中国非洲研究院旨在帮助国际社会塑造对中国、非洲及其合作的“正确看法”。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杨洁篪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EB/OL].(2019-04-09)[2019-07-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09/c_1124344301.htm.从中国外交的长远目标出发,该机构创立旨在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强化中非战略对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这一新机构的创办者。中国非洲研究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任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该院计划以中、英、法文出版杂志《中国非洲学刊》,发表有关非洲、中国和中非关系问题的中外高质量学术文章,研究院的英文网站(http://ecai.cssn.cn/)将在传播学术信息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英文译名与中文不完全相符)是2011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基础上设立的,后者成立于1988年底,其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1978年成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1986年成立)。这一机构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努力把区域问题与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机制和中国长期国际战略研究相结合,是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研究特点。其理念是:制定与邻近的亚太地区最佳的合作战略,这是中国成功制定出全球战略的关键。其下属的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主要研究亚太地区各国的政策及其相互间的经济关系。2008年创办的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主要研究区域一体化与合作理论以及亚太经合组织与东盟框架下东亚、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实践。东亚合作、中国与东盟之间关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大国在东亚的合作战略及中国地区合作战略选择等问题在该室备受关注。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设立于2011年,其任务是采取跨学科方法研究中国周边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提出建议,以确定最佳战略,推动周边环境沿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该领域研究者认为,外部环境对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而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进入了需要不断解决矛盾的新时期。亚太安全外交研究室设立的前提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几乎都集中在这个地区,因此需要系统深入地研究亚太地区安全问题。该研究室主要负责评估中国周边地区安全、海上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区域安全机制、朝鲜半岛问题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安全问题。“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作为一门新的重要学科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计划中加以重点研究。亚太社会与文化研究室主要研究亚太地区现代极端主义运动的起源、文化因素在中国与其邻国间关系中的作用以及东亚合作的社会和文化基础等。学者们还研究亚太地区各国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学、大众文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和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内部还设立了诸多细分领域和次区域研究中心,如:亚太经合组织与东亚合作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研究中心、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和东南亚研究中心。该院杂志有《南亚研究》和《当代亚太》。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是1965年6月为进行苏联研究成立的。最初隶属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受双重领导。1966年完全划归中联部,1981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自那时起,该所多次更名:苏联研究所,苏联东欧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2002年起改用现名。该所是在中苏关系交恶的时候设立的,双方当时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辩论。20世纪80年代,该所在积极研究苏联和东欧的政治经济改革经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7月,由《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编辑部、《苏联东欧问题》编辑部、《经济研究资料》编辑部和其他学术机构一起举办了苏联经济理论问题讨论会,主要关注苏联对生产资料所有权问题的解释,这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至关重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刘国光呼吁深入研究苏联经济。刘国光.进一步深入开展对苏联经济问题的研究——1983年7月14日在“蘇联经济理论问题讨论会”上的讲话[J].苏联东欧问题,1983(05):1-5.此外,研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经验,尤其是南斯拉夫的经验,对于中国改革也有很大帮助。后来,研究苏联解体原因和东欧国家转轨问题成为该所多年的主要科研任务。总结教训旨在起到警示作用,以防止此类事件在中国发生。时至今日,苏联时代的政治和经济仍是中国重要的研究课题,后苏联空间各国转型的实际内容、其外交政策以及与中国的关系也逐渐被列入这一课题中来。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有8个研究室: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研究室、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俄罗斯外交研究室、战略研究室、中亚研究室、中东欧研究室、乌克兰研究室和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该所还监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框架内设立的俄罗斯研究中心、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该所出版的杂志有《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和《欧亚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7月。最早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64年划归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领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拉丁美洲研究所于1976年4月恢复工作,1981年归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该所综合研究拉美地区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社会与文化,有拉美经济研究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拉美政治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室、拉美社会文化研究室、综合理论研究室和拉美一体化研究室。2009年,拉丁美洲研究所设立了中美洲和加勒比研究中心、古巴研究中心、巴西研究中心、墨西哥研究中心和阿根廷研究中心。从1979年开始,该所出版杂志《拉丁美洲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拉美政治研究室是在拉美政治研究室基础上于2017年成立的,学者们长期深入研究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左翼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经验。拉美经济研究室和国际关系研究室研究所属学科均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拉美所内部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经验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009年创办的综合理论研究室致力于在拉美研究中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相关成果中,中国研究人员总结了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并十分关注拉美国家政治发展趋势的跨学科研究。此外,该所十分重视研究拉美地区的区域组织和次区域组织及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有几个研究所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设立的,反映了中国在进行大规模改革开放以后才产生了深入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创办于1981年5月。第一任所长是李慎之(1923—2003年),目前,美国研究所由5个研究室组成,分别研究美国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和社会文化问题。学者们关注美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社会思想、经济发展趋势、经济体制和政策、对外经济战略、外交政策的历史与现状、安全战略和军备限制政策等问题。此外,学者们还研究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宗教问题、种族关系和媒体。該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美国内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美国外交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因素,人权与推进民主以及选举周期对立法活动的影响。此外,他们还重点研究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以及政治和战略领域的中美关系。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中美贸易战对于研究美国问题的中国学者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学者们没能预测到这一转变的力度和规模——这里指的是扩大课题研究的范围,以便更深入地阐明美国内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机制。其中包括:更详细更深入地研究美国社会问题、其社会结构和作为形成选民政治要求基础的人口变化。由于急需评估特朗普是否能兑现使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的竞选承诺,对美国产业政策问题的研究就变得相当紧迫。美国研究所出版的杂志《美国研究》已成为中国国内领先的、发表美国研究领域的高质量学术文章的科研平台。《当代美国评论》杂志在遵循学术标准的同时,更关注当前的问题。两种出版物都是双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5月,当时叫西欧研究所。该所主要研究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科技政策和国际关系。欧洲研究所设有经济研究室、政治研究室、欧盟法研究室、社会文化研究室、科技政策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室和中东欧研究室。欧洲各国政治思想和政治一体化、各国政策与欧盟政策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党和利益集团活动等,都是欧洲政治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经济研究室主要研究全球经济环境下的欧洲一体化问题、引入欧元带来的后果、经济改革和创新机制、欧洲领先国家的发展模式以及欧盟对外经济联系。对欧洲法律制度产生研究兴趣是因为中国与欧盟之间建立经济联系需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欧盟及其成员国在科技开发和创新领域的政策、欧盟内部的科技合作机制、科学技术在能源与环保领域的作用和影响都是独立的研究方向。中东欧研究室主要研究中东欧转轨国家的“欧化”问题以及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冲突和治理问题。该所杂志《欧洲研究》为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最初名为《西欧研究》,1993年改名为《欧洲》,2003年起使用现名。

值得关注的是,欧洲研究所在中国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国—中东欧研究院。中国—中东欧研究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注册的一个非营利组织。2017年4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曾赴匈牙利出席其成立大会,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同时兼任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院长。中国—中东欧研究院的工作目标是与匈牙利以及其他中东欧国家的科研院所及智库建立联系并加强伙伴关系。这方面的活动旨在为中国和该地区国家以“16+1合作”形式建立伙伴关系的机制提供智力支持,计划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学术会议、举办讲座、进行人员培训以及开展联合出版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5月。20世纪80年代,日本研究所作为首批研究所之一,开始系统地研究当代日本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和对外政策,仅对一国进行范围较窄的专门研究,这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初期对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奇迹”曾受到高度关注,人们渴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找到有益的经验。此后不久,日本经济走向发生了明显变化,眼下中国学者还在继续研究其长期停滞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当局为振兴日本经济而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日本和邻国的金融监管问题以及日本在区域劳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在研究之列。如今,对日美经贸矛盾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人们认为日美经贸矛盾是中美贸易战加剧时期重要的参考资料。该所杂志《日本学刊》为双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各研究所的成立与当代的活动经验,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历程的一部分。创建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的最初动力,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开始,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需要对发展中国家重新制定本国的外交政策。第二次建所浪潮的出现则是因改革开放需要获得有关发达国家的知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为帮助中国扩大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作出了宝贵贡献。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界线不再是单一的,因为现在的关注点不仅有亚洲和非洲,还有中东欧国家。在科研院所基础上成立类似中非研究院和中国—中东欧研究院这样的智库——这一当代中国经验表明,中国领导层高度重视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灵活的智力工具。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就其完整性而言,是独一无二的科研机构群组,能够对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除了学术活动外,中国学者参与推进科研外交的经验也值得关注。俄罗斯科学院全球问题与国际关系学部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积极发展学术伙伴关系,是当代中俄合作中重要而有前景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世界经济智库改革开放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碳关税对世界经济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探讨
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交易势头锐减的原因和展望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