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2020-04-14 04:53张奎曾振华闫晓梅
职业时空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课程体系

张奎 曾振华 闫晓梅

摘要:职业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优化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第一批15所职业本科教育试点院校的工作重点,通过对黄埔军校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启示,在实践教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制度和教学形式以及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探索,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黄埔军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形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成为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工作。为了尽快探索出一条全新高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论证,于2018年将全国15所即将升为本科教育的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院校。文章通过对黄埔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期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有所启示。

一、黄埔军校创建环境和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所处环境对比

1924年建立的黄埔军校是在经过戊戍变法、辛核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后,总结以前革命经验,汲取国外先进思想,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改革,培训革命种子而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变革,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变革经验积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进入经济改革的深水区,经济结构的調整、优化升级等等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了新变化,职业岗位有了新的要求,旧的职业教育明显存在很大不足。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对中国职业教育行业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中国经济改革、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急需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国内职业本科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黄埔军校教育发展概况及人才培养成就

黄埔军校,于1924年1月开始筹建,6月在广州黄埔岛正式创立,校训为“亲爱精诚”,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为办学宗旨,在大陆共办了23期,其中1-6期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许多共产党人积极参与其中,被称为正宗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人数共8107人,特别是1-4期是黄埔军校的中坚,后7期分别在南京、成都等地举办,23期共培养了52438人,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优秀的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1]。

黄埔军校的建立,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在黄埔精神影响下,给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政治基础。国共两党的军政领导大多出身黄埔军校或与黄埔军校有着极深的渊源,解放军五位元帅,三位大将,八位上将都出身黄埔,未授衔的将领更多,其中有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邓演达、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毅、林彪等领导人都是在黄埔精神熏陶下产生的杰出人才[2]。

三、黄埔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招生公平竞争,严格选拔

黄埔军校从筹备开始,顶层设计上就摈弃了旧的封建伦理,引入了苏联红军的建校模式和制度的全新的军事学校。在招生源头严把学生的质量关,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观,要求考生要有朴素的革命主义观,要有过硬的文化基础,招生委员会公开登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坚决按考试成绩录取。要求学员有强壮的身体素质,第一期最后报考1200多人,正式录取300多人,可见黄埔军校录取竞争之激烈。

(二)兼容并包的思想政治教育

黄埔军校不仅仅是培养了一批卓越的军事人才,它的成功更在于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今天教育提供借鉴。在新型军事学校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分别邀请社会各界优秀人士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讲授,对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兼容并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设立了政治部。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邀请了海内外知名人士做政治演讲,加强师生互动,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政治研讨会,设立咨询邮箱,每周将有老师进行回答。学生成立自己的社团,中国青年会和血花剧社,激发学生的爱国和革命热情[3]。

(三)因时而变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理实并重的课程设置

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军校很难按教学计划进行,学校学制从三年压缩至半年,课程教学任务大,采用了“培训班”式的急用现教,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聘请苏联的政治顾问、步兵顾问、工兵顾问等军事教官,这些教官是经过严格选拔,通常是经过实战、担任过大兵团指挥官职务,同时又从事过军事教育工作的高级将领和军事政治家。教官根据当时形势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夜以继日地培训学员,通常理论讲授和实际训练交替进行,有时便理论边实践。两次东征、两次北伐和平定商团为学员们提供了大量实战机会,为学员毕业后担任军职打下坚实基础。

四、黄埔军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启示

(一)职业教育宗旨成为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

本科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属性指导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立足地方发展需要,培养技能人才。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轨。因此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从社会需求,采取“重发展,强实训”紧贴人才市场和生源市场的需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立因时而变的动态人才培养理念,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的清醒认识、分析和理想追求,充满社会使命感与危机意识,能够对时代发展做出批判性思考与前瞻性判断,并据此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培养理念。

(二)技政并重的培养模式是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保证

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采取实施技能技术、思想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职业本科院校培养人才、培养好人才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不仅要加强技术技能培养,更要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不仅要懂得工作岗位技能,更要懂得为谁工作。目标要明确思想要端正。学生要对关于专业技能和政治思想的书籍及刊物都要参与研究。

1.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职业本科教育重视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工匠。为实现中国梦努力拼搏,强调创新精神的作用,除平常正常思政课外,还增加了主题教育,每学期根据党的学习计划开设3-5次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讲座。在各种思政教育熏陶下,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明显得到提高。

2.创新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快速掌握最新最实用技术。在专业技能培养中,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处于时代形势所迫,职业技能训练在行业企业专家帮助下,教师对训练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重新组织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教材和制定课程计划。其次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任教,讲解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注重实践教学,结合行业技术理论给学生讲解示范。第三,根据就业企业岗位的需要,强调学科与专业并重,强调知行合一,坚持理论教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参与定岗实习,不断更新教育和实训内容;第四,定期进行技能竞赛活动和行业知识演讲,旨在灌输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经验等。

3.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到岗实习,直接缩短课堂与岗位的距离。充分利用现阶段国内就业市场形势,直接组织学生参加实战,把课堂学习知识应用到实际岗位技能上,缩短课堂与职业岗位的距离,第一学期进行认知学习,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学期暑期跟岗实习,第六、第七、第八学期分三阶段在暑期进行定岗实习。学生在实战中进行全面的锻炼,同时通过这八个阶段的递进式实习磨练,在毕业后到具体岗位,已是能征善战的职业技术能手。

(三)联系市场需求的社会实践是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重要性方式

人才市场需求,具体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等都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改变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最后一公里,缩短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是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院校的责任。从本质上讲,这最后一公里也是近年来普通教育的难题,普通高等教育肩负的责任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责任,职业教育是解决眼前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肩负责任不同要求培养模式也应不同。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也应走市场配置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都应该发挥市场配置主体作用。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市场主体需求脱节,实践教学通常只有见习,谈不上实习,很多设备和耗材基本没有。毕业时不论什么专业统统送到电子厂进行所谓顶岗实习,这样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驴头不对马嘴的直接原因,对整个职业教育毫无推进作用。联系市场需求的社会实践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调整的主要方式。

(四)改进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普通高等学校经过改革开放过程,逐步转向美式教育,追求美国大学专业设置模式的特点,扩大专业设置口径,提高专业适应性等,职业教育只是从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只是简单地换了个名字而已。对职业教育来说却不一定是較好的教育模式,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与岗位需求对口相衔接,职业教育要求专业口径要细致,专业设置注重现实工农业生产的岗位需求,必须满足特定专家型人才培养模式,追求学生专业的高精技能、大国工匠、技能能手、岗位对口等。

改进专业设置需要课程体系的优化相配合。在2018年教育部已经在全国设立了15所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职业本科课程建设的课程改革并不在于专业课,而在于其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的重视应该超过了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按学科大类招生、推迟专业分流的背景下,优化课程体系,重视普通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考察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建设可以发现,其最为人称道的课程改革并不在于专业课,而在于其核心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即调整专业课,增加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并在四年中与专业课进行匹配衔接,注重课程内容的甄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方法。

(五)改革教学制度,创新教学形式

一年级是高中生首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的阶段,引导和关心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对职业教育来说,不单单是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和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多方面都需要有人指导,因此大一时安排指导老师,大二安排导师等实行师徒制势在必行,从而为学生在专业领域获得荣誉奠定良好基础。

普通本科教育具有宽口径,广适应性,毕业生专业能力多而不精的特点,而职业本科教育要求专家型教育模式,具有必须精而专,拿来能用好用的特点,其教学制度也与普通本科教育有很大不同点,改革教学制度势在必行,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都必须进行相应调整,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应该加灵活。像黄埔军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常采用研究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形式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课型有: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践课、个案研究、模拟岗位研究、项目研究等,教师并不进行满堂灌式的授课,而是强调学生的独立阅读和讨论能力,学生有充足的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六)孕育隐性课程,营造成才氛围

隐性课程构建一个全时空的教育学习氛围,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进知识、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使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使课内外脱节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课内教育形成合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职业本科院校应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提出隐性课程建设规划和方案,激励学生社团活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沸.浅析黄埔军校人才速成模式[J].高等教育,2016(02).

[2] 罗明.黄埔军校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雯.论黄埔军校对中国军政体制的影响[J].丝绸之路,2017(10).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探讨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