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与“1+X证书”关联耦合推动职业教育新变革

2020-04-14 04:53李辉政
职业时空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证书

李辉政

摘要:“学分银行”,即仿照银行作业程序,将学习制由固定变成弹性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具有存储、查阅、转换和认证功能。“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新变革。“学分银行”系统的构建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充裕的数据资源和高效的管理模式,“1+X证书”制度的推广实施丰富和完善了“学分银行”的建设内涵。传统建筑行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能操作的技能人才。基于“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的关联耦合,落实制度,规范管理,变革校企合作模式,统一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形成我国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学分银行;1+X证书;职业教育;传统建筑;技能人才

2004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为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构建学分互认机制指明了方向。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1]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方案(2019-2021年)》,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的提出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和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的迅猛发展,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以及仿古建筑的不断兴起对传统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那么如何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导向,科学探索“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模式,提升我国建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传统营造人才非常必要。

一、“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概述

“学分银行”,即仿照银行作业程序,将学习制由固定变为弹性,实现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融合的一种管理模式。“学分银行”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欧州,成熟于韩国,我国的“学分银行”制度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欧洲国家称之为“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简称ECTS)”,加拿大和美国称之为“学分转移(credit transfer)”,澳大利亚称之为“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 AQF)”,韩国则称之为“学分银行(The Credit Bank System,简称CBS)”。“学分银行”将学分积累、兑换和转移作为该项制度的重要功能。1979年,英国政府教育科学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现名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教育与技能部”)的Toyne关于学分转移作了精确的表述:“学分转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者的各类资格和学习经历都能给予适当的认证(或学分),使学习者无需重复学习,而是将学分从一门课程转移到另一门,在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获得进一步的教育经验和资格。”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Bekhradnia主任认为,理解高等教育学分转移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其作为“知识货币”。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最终的目标是积累货币并在完成学业时将其转换为证书。学分银行制度为提升高等教育的参与度,降低辍学率,促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 “1+X证书”制度源于2019年1月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实施方案》指出,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9年4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确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4] 高职院校扩招带来的由单一走向多元的生源之变、由刚性走向弹性的教学之变、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建制之变。职业教育已成为服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教育举措、助力国家社会稳定治理的关键教育资源、提升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主旨教育类型。[5]年龄结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参差不齐的学习群体混为一堂,如何因材施教?教师和职业院校面临着巨大挑战。“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之举。

二、 “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

建设学分银行是加快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6] “学分银行”具备“开放性、公平性、终身性、服务性”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学分互认”和“学分转换”,可促进 “学历认证”与“资格认证”相互衔接。[7] “1+X证书”制度是未来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8] “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学分银行”的构建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充裕的资源储备和高效的管理机制,“1+X证书”制度的推广实施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学分银行”的建设内涵。

(一)关联耦合的路径

我国高职专业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专业包含了若干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传统建筑专业亦如此。“学分银行”具备存储、查阅、转换、认证的功能,可保证数据的真实可追溯。将专业学习按理论课程与技能操作进行碎片化分离,以课程为元素,以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为模块,一个模块包含若干门课程,依据学历和技能等级要求将不同课程进行组合,对每门课程分配相应学分,编制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推广使用统一教材,确保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不同模块的相同课程可实现学分交换。学生可凭借个人账号和密码随时登录学分银行系统进行信息查阅,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追溯、可查询;“1+X证书”是学生、学校及用人单位能直观的结果,其后台的运行则与“学分银行”系统的构建息息相关。借助“学分银行”实现模块内课程学分的认证与转换,完成模块内规定课程学习,将学习考核情况在学分银行中存储备案,合格者即可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员,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对接受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在参加相应职业技能等級证书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1]“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的关联耦合,有效保障了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科学、简洁和高效。

(一)落实规章制度,规范市场管理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建筑业高速发展的40年,在改善国家基础设施和国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也催生了无数亿万富翁。利益的驱使、法律的不健全、监管的缺失导致建筑行业乱象丛生。企业的短视、文化的失落、人才的断层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加速了企业的短命。据统计,全球经营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而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3年,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不足10家。[13]导致如此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工艺技术的传承创新与后续人才培养是一个关键因素。我国建筑行业实施执业资格注册制和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在传统建筑行业还存在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挂证、转包、资质出租等现象非常普遍。没有资质、没有技术和管理人员、没有稳定的施工队伍、甚至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自然人能有效规避公开招投标等市场监管体系承揽工程。监管人员缺乏道德和法律底线,从业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那么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还能否传承历史文化信息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这一视域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是实施传统建筑职业教育变革与重构的坚强后盾,是“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的可靠保证。

(二)健全继续教育体系,拓展技能提升空间

建筑行业是密集型用工行业之一,现代人通常将“农民工”与此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建筑技术技能人才的就业主要面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培养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其目的是为了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为了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而进行的仿古建造。“学分银行”和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模式下培养传统建筑技能人才不同于西方产业工人,更不是中国“农民工”,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能操作的知识型大国工匠,他们应来源于中高等院校,享有高级职称评定和研究生学历深造的权力。《实施方案》指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1]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解决当前传统建筑专业中高职衔接,专科对接本科相应专业的路径与实施方案,为传统建筑专业学生继续教育培训和后续深造创造条件,也为拥有高技能的传统工匠获取学历证书拓展通道。也就是说,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即可进入中职学校、五年制高专或技能培训机构进行文化知识和传统建筑技能培训,修满“学分银行”中规定的课程和模块,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如果要在学历上提升和技能上拓展,则继续完成“学分银行”中规定的加修课程和模块,由个人向主办单位(院校、培训机构)提出毕业认证申请,主办单位负责组织考核和数据上传,评价机构进行审核认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相关证书。

(三)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

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即建筑工匠,是传统营造技术的守护人,对传统建筑的传承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满足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传统建筑的用人需要,应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构建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14]面对以技能人才为基础的大国工匠稀缺境况,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19号)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诸多误区,包括职前阶段职业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职后阶段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以及制度设计上教育体系与劳动体系相分离。[15]那么,“学分银行”与“1+X证书”关联耦合模式下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

1.厘清企业的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成为许多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困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企业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中。在国内企业的认知中,一切不良后果有国家来兜底,企业只管赢利,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不需要承担什么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缺失,导致的结果是国家不是在扶持企业,而是在“娇生惯养”,是在将企业一步步推向破产倒闭的深渊,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没有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一旦受到国际上的经济和技术封锁就没了出路,近期的中美贸易摩擦正好说明这一问题。《实施方案》指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1]国家为企业培育人才,让企业赢利,企业经营不善导致人员失业有国家兜底,还要奖励参与校企合作企业,这种逻辑怎么让企业成长?怎么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只有让企业认清为谁培养人,才能真正知道怎么培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战线上来,历经风浪而顽强成长的华为是最好的印证。企业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国家不能包办,这是校企业合作的基础,也是中国企业包括传统建筑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保障。

2.促进大师的双向流动。要培养出传统建筑行业的大国工匠,就必须有学识渊博、专业扎实、技艺卓越的“工匠之师”。在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授、副教授、硕士、博士,他們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但缺乏一线技能操作的经验;长期在企业一线进行技能操作的工匠往往学历偏低,甚至没有职称,要想入编到高校工作那难上加难。在校老师技能操作教不了,高水平技能大师进不来,如此尴尬的境况对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当不利。《实施方案》指出,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1]传统建筑专业实施“1+X证书”就是让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取得项目管理证书(如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和技能操作等级证书(如木工、泥工、钢筋工),只有打破校企传统用人机制,为学校高水平的理论大师到企业开展讲学和企业技能大师到学校传授技能操作开辟通道,促进大师的双向流动,盘活市场用人机制。

3.构建产学研人才培育基地。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实习实训是关键。教学过程中有参观实习和各种操作实训,毕业前还有参与实际项目的顶岗实习。课程教学中的实训时间不长、内容也不多,宜在校内完成,如果是阶段性实习,由于实习时间和实习项目比较多,则宜在人才培育基地完成。基地有系统、规范的操作流程,有专职技能大师的跟踪指导,有完善的设施设备和最新的教学媒体。就传统建筑技能操作而言,有木作、瓦作、石作、土作、油漆彩绘、 雕刻装饰等,所有这些由一个学校建设费用较大,由一所学校使用资源浪费。因此,很有必要由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有了完善的“学分银行”系统,有了“1+X证书”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基地,加上敬业、卓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传统建筑的大国工匠必将呼之欲出。

(四)构建新型传统建筑技能人才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在“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模式下,以实施和推广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目标,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培养模式、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拓宽社会服务等举措,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打通和拓宽传统技能人才就业与创业通道。[16]传统建筑职业教育的课程较多,各个学校选用教材、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机制差别较大,有的学校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有的学校则已开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推广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在《实施方案》的方向引领下,如何切实构建新型传统建筑技能人才教学评价体系,推广实施“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的关联耦合?应当遵循统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原则,力行推广网络化方式测试认证技能等级证书(如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组织开发系统试题库,减少主考学校对考核内容的干预,学员考核的试题随机抽取,做到更公正、更科学。根据学分转换的系统规定,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员想要取得某一学历证书则可免修部分已经系统学习的课程;对于已经取得了传统建筑专业中高职毕业证书的学员要想取得某一技能等级证书则需参加网络化系统测试,合格者在学分银行中均有存储记录。对于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可免试进入高一层次学历入学(如免试专升本,本硕连读)。[1]

五、结语

“学分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看似轰轰烈烈的,实则成效不大;“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尚在萌芽试点阶段,并没有形成可推广模式;“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模式没有可借鉴的成果,尚需深入研究。“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耦合模式下的传统建筑职业教育的变革与重构,需要从制度制定、管理落实、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纵深环节逐步推进。

文章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统计。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至第七批:10、34、41、58、38、71、60,共计312个;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至第七批:12、24、36、36、61、107、211,共计487个。湖南省名镇10个,名村25个。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1-24)[2019-8-26].

[2] 国务院办公厅.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EB/OL].(2019-5-18)[2019-8-26].

[3] 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 2014(08):29-39.

[4]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措施.[EB/OL].(2019-4-30)[2019-6-23].

[5]  姜大源.論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5-11.

[6]  吴遵民.论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路径与机制[J].开放教育研究,2016(01):43-49.

[7]  崔铭香,乐传永.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20-22.

[8]  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72-76.

[9]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EB/OL].(2019-4-16)[2019-8-26].

[10] 李珂.制度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6):25-30.

[11] 邱磊.我国高技能人才终身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8(19):41-46.

[12] 齐亚丽.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9(06):78-83.

[13] 苑娜.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古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公报,2017(09):28-32.

[14] 高婷.“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06):11-17.

[15] 卢小青.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纠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01):18-24.

[16] 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学分证书
少就是多
学分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