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2020-04-14 04:48刘纯高
读天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回归数学生活

摘 要:让数学生活化,可以这样做:精选生活素材——感悟教学,激活生活经验——数学思考,参与生活实践——应用数学,模拟生活情境——探索数学。

关键词: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并且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活力,更加有效呢?

一、 精选生活素材——感悟教学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与归宿。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一定的生活素材,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切合点,构筑数学与生活的绿色通道,让学生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境。这样可以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习数學的浓厚兴趣。如我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对“10个一就1个十”较难理解,在教学时我就设计了“买羽毛球”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买羽毛球中感悟10个一就是1个十。教学中,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有散装的羽毛球20个,整盒的羽毛球3盒。教师出示一盒羽毛球,让学生猜一猜是几个,然后请学生在小组中打开一盒,数一数使他们自己发现这样的一盒就是10个羽毛球,10个羽毛球就是1盒。再让各个小组把桌面上散装的羽毛球每10个套成一串。师问:“10个羽毛球套成几串?”“一串羽毛球有几个?”“几个羽毛球套成一串是几个十?”让学生边做演示边回答。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买羽毛球的游戏,使学生初步感知“1个十就是10个一”。然后再让学生迅速拿出13个羽毛球并问:“如果要请你们拿出13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1根呢?”有了刚才买羽毛球的经验学生很快发现,只要把10根捆起来放在一边,剩下的3根放在另一边就可以了。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1个十就是10个一”的含义。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这样捕捉生活数学事例,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

二、 激活生活经验——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一本书,已看了45页,还剩28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顶?”时,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析想象、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在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出一本书,边做动作一页一页地翻阅,边说已经看了45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28页,怎样能知道这整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用强调的稍带有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并成整本书。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 参与生活实践——应用数学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课堂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单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动情景,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开展“全家乐”活动,要求本班每个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班级为大家准备一份点心:“每人一袋牛奶、一块画包(爸爸妈妈吃大面包,大面包每盒4块装,小朋友吃小面包,小面包每盒5块装)。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各组学生数在14人到16人之间)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性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了解本组人数:

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需买面包的盒数,对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做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也解决了数学不是到考试时才有用的现实问题。

四、 模拟生活情境——探索数学

我们将知识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节中加以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数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模拟生活情节,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再现生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之中。如教学“连乘应用题”后,我创设一个让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境:三(1)有4个小组,每组10人,过六一节时,全班收到捐款的钱,除布置班级和购买表彰同学奖品外,还剩200元。剩下的钱准备为每个同学买一份礼物,商品架上的标价是笔记本每本5元,圆珠笔每支1元,牛奶每包2元,果冻每包3元,皮球每个4元。根据以上提供的物品价格,让他们讨论如何购买。可见,这种与生活零距离接触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生动的感知,深刻的体会,而且从生活探索中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景与儿童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经历“在探索中动脑,在动脑中前进,在前进中成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作者简介:

刘纯高,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镇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回归数学生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