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的孤独与漂浮

2020-04-15 03:59马丽荣
戏剧之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

马丽荣

【摘 要】娄烨导演的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讲述了年轻警官杨家栋因一起官员坠楼案,从而卷入到一起巨大的利益旋涡。导演将镜头转向城中村都市化过程中权钱交易的四人私人奋斗史,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市场急剧变革的一面。本文主要是从身体叙事和身份建构的角度来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和多重身份“包装”下的角色化塑造,阐释城市主体在时代背景下角色的异化和精神世界的孤独、漂浮感以及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身体叙事;身份建构;开放性隐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63-02

娄烨的前几部作品《危情少女》《周末情人》《苏州河》《颐和园》《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等为我们讲述了他在镜头外所看到人世的“灰色地带”,显示了社会时代的动荡变迁以及他对人的精神内在状态近乎疯癫地探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方面延续了导演一贯尝试“身体”与世界对话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展示了城市主体在“欲望”控制下权利冲突的社会身份建构。

一、身体叙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载体

首先,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他试图证明,现代社会是通过其监狱制度,通过对身体的关押,来形塑人们的心灵结构,使人们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都时时遭受监视和宰制①。娄烨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又一次表现出对角色身体的兴趣,宋佳饰演的林慧出场时身体被唐奕杰打得遍体鳞伤,送入封闭的精神病医院,在这种“监狱”的看管下,他试图对林慧进行男权控制,对身体与心灵进行封闭关押。摄影机对准林慧的脸与唐奕杰的表情,将唐奕杰男权无处发泄以及压抑的情感展现得一览无余。正如高宣扬在对福柯的生存美学的研究中,提出的“身体同其他物体不同的地方,正是在于它除了占有特定的肉体有限空间以外,还要占有一切可能的空间。身体并不满足于肉体所能给予的空间体积范围,它通过想象、欲望、情感和意志,将自己延伸到物质性空间之外,试图占有一切象征性的空间”②。由陈妍希饰演的连阿云刚出场时走在精神病医院的走廊,快步行走、转弯、拿钱等动作营造出果断和性感的姿态,她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与其他女人拥抱,甚至自己坐在出租车中自己的身体与其他三人间隔开时,这种象征性空间的设计意图展现了她的另一种生活的开始,更是暗喻她是三人中最先出局的一个人。十年前,林慧与姜紫成、唐奕杰在歌厅里疯狂地扭动自己的身体,摄影机运用全景、近景以及特写的方式在角色与摄影机的互相凝视中,更是对准了林慧与姜紫成的亲密以及与唐奕杰的疏离。改革开放后,姜紫成、连阿云以及唐奕杰接林慧从精神病出院时,林慧在出租车上搂住了姜唐二人,身体的姿态是一种张开的自由与全新的姿态,暗喻自己将要游走于两个男人之间,身体姿态的“张开”也是欲望、情感和意志的扩张。

其次,性爱是娄烨电影永恒的话题,并且成了在压抑的现实下进行自我救赎的一根稻草,它们展现了人性中最柔情、最生动的时刻。娄烨通过身体的“自虐”展现了人的生命中最為原始的冲动,也用“情爱”这一话题带来了社会时代动荡的巨大浪潮。对演员调度和人物动作的设计的分析最终会作用于人物本身从而产生身体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关系。

最后,娄烨电影中常常出现身体的毁灭,《苏州河》中马达和牡丹的尸体暴露在雨里,《颐和园》中李缇跳楼自杀,而这部电影连阿云被捅死后焚尸暴露于野外,焚烧尸体的红光充斥着画面,三人满头大汗并夹杂着泪流满面,一具尸体的焚烧紧紧捆绑了剩余三人的命运。最后反倒有了一种无奈之后的超脱,娄烨将这种超脱通过摄影机展现了出来。

二、身份建构:多重身份“包装”下的角色化塑造

项蕴华在《身份研究综述》中指出“身份建构”指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身份研究的重点应该在于话语的身份建构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建构彼此的身份,获得相互认同。对于某一社会群体的身份建构会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或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有所区别③。姜紫成由一个普通青年,做房地产发家,摇身一变成了市场大亨,随之而来的是林慧由服装店小老板变为餐饮业的大人物,唐奕杰更是官运亨通,成为开发区主任。

首先,从权力与身份的关系来看,社会身份存在于权力关系之中,并通过权力关系来获得④。改革开放后,姜紫成成为房地产大亨,社会名流和政府高官都趋之若鹜,唐奕杰借助自己老婆林慧与姜紫成的关系,使得自己在官场官运亨通,扶摇直上。而这一关系所带来的身份的直接后果是作为男人的尊严就此丧失,权力带来的身份上的变化,由此演变成了一种冲突——“男权的冲突”,最终长期压抑已久的男权使得唐奕杰强暴了连阿云,来换取男权的释放。

其次,多重身份的构建是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开始,这些身份的塑造都是使他们在这个社会生活得如鱼得水的保证,也是他们陷入精神困局的一个重要原因。主人公连阿云有着三重身份:第一重是她的自然身份,关乎背景与职业。第二重是她的事业与爱情身份。第三重是阿云的道德或者精神身份。当她被唐奕杰揭穿自己的坐台身份以及是姜紫成利用的“棋子”时,她渴望找寻自己的身份和名存实亡的姜紫成爱人的身份,最终绝望开始反抗这种关系的存在,看似是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动摇利益格局来换取稳定,实则是维护自己才是姜紫成爱人这一精神身份的破釜沉舟之举。四个人的身份被植入了一场巨大的利益格局,无法脱身,也无法保持单纯。

最后,人们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身份,并且按照社会的需求采取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⑤。虚伪奸诈而又左右逢源的唐奕杰出场时,平复闹事群众的那场戏中,从风尘仆仆的气质以及听到村民说粤语立马将普通话转为粤语的人物形象,甚至拿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亲人情感与群众打“感情牌”,差点让人真的误以为他是人民的好领导。商业大亨与慈善家等各种身份与标签于一身的姜紫成,背后却与高官进行着各种权色交易。林慧在女儿面前的慈母形象,她也采取了对自己身份形象有利的一面,继续隐瞒女儿的身份。反倒是坐台小姐连阿云在自己的身份被戳穿之后,由一个被爱的角色身份变为了被利用的身份,想极力突破四人的巨大利益格局,最后不可避免地以“惨死”结局。

三、开放性隐喻:城市个体的孤独感与命运的悲剧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身体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载体和权力交叉重构社会身份时,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当我们纠结于为什么唐奕杰知道连阿云是被林慧杀死时,导演用很隐喻的方式告诉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悲观的答案。在电影里,处理连阿云尸体的那一段,唐奕杰主动地安慰姜紫成与林慧。在商场权钱交易时,姜紫成恐吓道:“你有今天的地位都是拜我所赐。”暴露了他跟踪自己的妻子,人格低贱的一面。正如婁烨在采访中说道:“所有美好的愿望,可能不必然能够导致美好的结果,比如深刻的爱情,或者美好的梦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爱情故事总是能够与罪恶相连的原因吧;而这本身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两个人之间的个人私情,影响一个家庭,进而会影响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这听起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实是中国这几十年来经常发生的事情。”

影片更倾向于展现时代变迁与进步浪潮中的“灰色地带”,而结局并不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连阿云再一次被当成“权钱交易”的物品并且被推搡下车,后在立交桥上流产时,人物形象已经开始异化,这种异化掺杂着背叛、利用与仇恨,人物孤独与漂浮的情感让她再一次找不到归宿,迫切地需要一种答案来解释自己异化的感觉。唐奕杰注定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他的自我选择,而是基于现实的残酷。梦中情人林慧自始至终没有正眼看过他。替别人养孩子,甚至于小诺明白真相后乞求孩子再认自己为父亲。屈居于姜紫成的权力与利益之下,甘心在自己头上戴“绿帽子”。男权一次又一次的卑微屈服,而伴随这种男性主义与精神孤独消失的却又是另一大悲剧——被自己养大的女儿杀死。四人的私人奋斗史,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剧变革的黑暗一面,欲望就像一张张开了的巨网,敏锐地捕捉到了他们每一个人,吞噬掉其中的真相、亲情与爱情。最大的悲剧却是他们竭尽全力想要保护的女儿小诺,才是整个事件最大的始作俑者,展开下一代对上一代复仇,最后集体走向死亡。而他们看似强大,看似无所不能,其实连身边最为亲近的人都无法保护,甚至在最为必要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也要牺牲。

四、结语

娄烨用散漫游离和飘忽不定的镜头记录下社会现实,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对人性深处的精神欲望的探索,也对时代变化的浪潮下的黑暗地带进行反思。影片在破案情节的处理上化繁为简,发掘出案件背后隐喻的人物和时代的精神内涵,成功地塑造出姜紫成、唐奕杰以及连阿云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角色之间的塑造掺杂了导演对身体叙事的思考以及身份权力的建构。影片中连阿云对自己身份以及爱情的所做出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对压力的无力抗争。小诺对于所有人的集体复仇,从而使全体走向毁灭与灭亡的结局,也是对自然身份的一种反抗。这种身体以及身份之间的冲突叙事的悲观化表现正是影片最为显著的特色。

注释:

①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表明:人类社会是从古代通过酷刑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疯狂肆虐,逐步演化为一种通过实施“温柔的”暴力而使被统治者臣服和“自觉”接受规训的生存目的;进而通过对权力功能进行的微观分析,使人们对一系列传统观念都产生耳目一新的认识;认识到人们的身体、行为和主体也都是权力作用与塑造的结果.

②高宣扬的《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对关于身体和性的美学的诞生做出了详细论述,他提出身体和性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并阐释了身体与其他物体的不同地方在于身体要占有一切可能的空间.

③项蕴华在《身份研究综述》中对身份建构做了说明,并强调社会建构理论是哲学基础之一,并提出了对身份研究具有启发意义的四大前提.

④《身份研究综述》中提出了多种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论述,对权力与身份的关系做了阐释.

⑤项蕴华在《身份研究综述》中论述了身份建构研究的语言学基础,从话语与语境的关系来看,意义取决于语言的使用方式。因此,通过对其话语分析,就可以发现在某一语境中其身份的建构过程.

参考文献:

[1]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三联书店,2012.

[2]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项蕴华.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研究,2009.(15).

[4]韩志鹏.用身体与世界对话—娄烨电影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1).

[5]娄烨,谭政.看见并触碰黑暗—娄烨访谈[J]. 电影艺术,2015.(01).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
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