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碗藏孝道

2020-04-15 07:16刘东
中国收藏 2020年1期
关键词:龙泉窑二十四孝装饰

刘东

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的模印装饰工艺颇具特色,印花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尤其是人物故事纹题材较多出现,为当时社会所喜闻乐见。安徽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明代龙泉窑青釉模印二十四孝故事纹碗(图1),其高8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5.8厘米,于上世纪50年代在安徽省治理淮河工程中出土。

此碗直口、深腹、高圈足,胎体厚重,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绿。内外壁口沿各饰一周回纹,碗内壁模印四组人物故事纹(图2),旁题人名,分别是王祥、郭巨、孟宗、丁兰,即“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四个人物。

模印工艺受欢迎

龙泉窑青瓷创烧于北宋,南宋时期得以迅猛发展,“釉肥胎厚”成为南宋以后龙泉窑瓷器的一大特点。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元明时期,龙泉窑在南宋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装饰技法更为丰富,尤其是印花装饰极具代表性,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产品运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模印装饰早在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中就已流行。到北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进一步发展了印花技术。元明时期,龙泉窑瓷器广泛采用模印装饰,其制作工艺是用带有纹饰的印戳或印模在成型的瓷胎上印出花纹,再施釉入窑烧造。印戳使用时像图章一样戳印于瓷胎上,印戳不会太大,一般只用于局部纹样的装饰。而这件二十四孝故事纹碗图案满布整个内壁,则显然是使用印模类工具整体模印完成的。

“二十四孝”传美德

据学者考证,敦煌所发现的五代后周时期的《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是已知最早的关于“二十四孝”的文献。而元末郭居敬所编《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则为后世流传最广的版本。这里只简要介绍上述龙泉窑模印二十四孝纹碗中所涉及到的四个人物故事。

图1 明 龙泉窑二十四孝故事纹碗

图2 俯视此碗,可见碗内壁模印四组人物故事纹,旁题人名——王祥、郭巨、孟宗、丁兰,即“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四个人物。

“王祥卧冰求鲤”(图3):王祥,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人。他的母亲过世得早,其父续娶的继母并不慈爱,但王祥对继母却非常孝顺。继母喜欢吃鱼,天寒地冻的天气,王祥解衣卧冰求鱼,忽然冰面自动融解,两条鲤鱼跃出水面,王祥拿着鲤鱼回家侍奉继母。

图3 “王祥卧冰求鲤”故事图文

“郭巨埋儿奉母”(图4):郭巨,字文举,家里非常贫苦,妻子生下一个孩子。郭巨的母亲常常自己不舍得吃饭,省下来给孙子吃。郭巨劝说妻子“埋子可再得,母不可再得”,准备挖坑埋了孩子,掘坑三尺竟挖出一罐黄金,罐子上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图4 “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图文

“孟宗哭竹生笋”(图5):孟宗,三国东吴人。其母亲年纪很大了,得病多日,时值冬季,母亲非常想吃竹笋。孟宗无计可施,跑到竹林中抱竹而泣,忽然地上长出竹笋数茎。孟宗高兴地将这些竹笋拿回去,给母亲做了一份笋汤,母亲吃完后,就奇迹般地病愈了。

圖5 “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图文

“丁兰刻木事亲”(图6):丁兰,东汉时人,幼年时父母就过世了。等他长大后,丁兰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于是用木头雕刻成父母的肖像,加以侍奉。时间久了,丁兰的妻开始不敬重了,用针戏谑地刺木像的手指,竟然流出血来。木像见到丁兰回来,眼中掉下眼泪。丁兰询问知道真相,于是休了妻子。

图6 “丁兰刻木事亲”故事图文

上述四则故事有很多是值得弘扬的美德,但也有一些行为现在看来是不合常理的,有的甚至过于残忍,具有封建腐朽的一面,我们需要坚决摈弃。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二十四孝故事在社会中广为传颂,这些题材作为龙泉窑瓷器的装饰纹样,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明中期颇为流行

这件龙泉窑模印二十四孝故事纹碗的年代,可根据全国其他地区出土同类器物的几座纪年墓葬的信息进行推断。如1982年江苏省淮安县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王镇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龙泉窑“孔子忆颜回”等四组人物故事纹碗,1987年湖北省京山县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陈思礼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六件龙泉窑人物、天象纹碗,上海市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黄孟瑄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人物故事纹碗等。上述三座纪年墓出土的龙泉窑青瓷碗,造型均为深腹、高圈足,釉色皆青中泛绿,装饰纹样都是内外口沿饰一周回纹,内壁模印人物故事纹图案,这些特征都与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藏品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它的年代也应为明代中期成化至弘治年间。

就笔者查阅资料所见,题材相同的龙泉窑二十四孝故事纹碗,西安文物商店曾征集过一件,口残、腹裂,品相稍差,图案内容完全相同,其选取的也是王祥、郭巨、孟宗、丁兰四个人物故事。此外,上海明墓出土的一件龙泉窑二十四孝故事纹碗,内容稍异,选取的是二十四孝中的董永、伯瑜、王祥、孟宗四个人物故事。可以想见,在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和民间应当还有不少类似的明代中期龙泉窑二十四孝故事纹碗。

明代前期是龙泉窑发展的一个高峰,永乐前后的一段时期,曾短暂地存在过“大明处州官窑”,官窑定烧有力地促进了龙泉窑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而明代成化至弘治时期可能是龙泉窑最后的辉煌,有学者认为,龙泉青瓷“化治以后,质粗色恶”,“化治”即指成化、弘治。应该说,明代中期之后龙泉窑便走向了衰落,生产规模也逐渐趋于萎缩。

猜你喜欢
龙泉窑二十四孝装饰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
百善孝为先
DIY装饰沙漏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DIY节日装饰家
现代二十四孝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