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唐人街

2020-04-16 12:40梅彬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槟城马六甲横滨

梅彬

在华人数量众多的亚洲国家,唐人街相当常见。例如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家,都能看到唐人街的存在,有的国家甚至分布有多条。

在这些唐人街,无一例外能看到汉字招牌,可品尝中华美食,处处显露出浓浓的中国风,同时,也因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人情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这一条条街道,流传着早年华人旅居海外的故事,也见证着中华文明与亚洲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繁荣发展。

横滨中华街:日本最大的唐人街美食天堂里的“安乐园”

日本是亚洲拥有唐人街最多的国家,这里的神户南京町、横滨中华街、长崎新地中华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称为“日本三大中华街”,其中,尤以横滨中华街最为著名。

横滨中华街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中区山下町一带,中国人侨居横滨的历史大约与横滨开港的时间相同,迄今已走过160年。早先中国人来到这里,是以传统的“三把刀”为生存手段,即主要经营以剃刀为代表的理发业、以剪刀为代表的服装业和以菜刀为代表的餐饮业。随着中国人源源不断到来,从1877年起,日本人开始把中国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南京町”,当时日本人多喜以“南京”指代中国,故此得名。

20世纪50年代初,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南京町一度成为驻日美军和各国海员休假的主要娱乐区,繁荣程度不断提升。1955年,华人们在正街西端兴建起第一座牌楼,牌楼正中题着“中华街”三个大字,“中华街”之名从此取代“南京町”。2004年,横滨高速铁道港未来21线开始營运,中华街站被设为终点站,这让中华街的知名度急剧上升,年均游客达1800万人次,这条唐人街渐渐名扬四海。

如今,横滨中华街是日本最大的唐人街。中华街主干道长约350米,各条小巷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犹如一个颇具魅力的迷宫。整条街道有多个出入口,几乎每个出入口都有一座中国式牌楼。依据风水传统,牌楼颜色不同,内涵各异,把中华街点缀得缤纷多彩。

大街西头题写着“中华街”三个大字的善邻门,足有15米高,是华人聚居区的标志;东边蓝色的“朝阳门”是中华街最大的牌楼,是迎接日出的门;“朝阳门”南边是位于元町方向的红色“朱雀门”,它沟通着中华街与元町这两片风格不同的街区;西边的“延平门”为白色,北边的“玄武门”为黑色;“西阳门”则位于“延平门”更西边,因最靠近夕阳而得名;“天长门”位于关帝庙东侧,和西侧的“地久门”一起,保佑人们生意兴隆,幸福长长久久……

横滨中华街也是著名的美食街,在这里,仅中国餐馆就有200多家,以经营广东菜、江苏菜、上海菜、四川菜为主。其中,又以广东餐馆最多,因为居住在横滨中华街的4000多名华人,祖籍以中国广东省为主。广东菜以清淡著称,很受日本人欢迎。对于“吃鱼族”的日本人来说,他们也很喜欢上海菜,因为上海餐馆的菜谱以鱼类为主。此外,四川的麻婆豆腐也成为横滨家喻户晓的“四川料理”。

在这个美食天堂,“安乐园”的名气最为响亮。

1878年,一个叫罗佐臣的广东商人来到日本,落户横滨中华街。1923年,罗佐臣开了一家中餐店,店铺传到罗家第二代手中,罗氏便以“安乐”为姓,加入了日本国籍。二战末期,横滨遭受大空袭,“安乐园”随同整条中华街被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战后,几经努力才又重建。后继者们一直遵循祖上立下的规矩,勤谨经营,诚信待客。在日本经济复兴时期,店铺曾一度被慕名而来的宾客踏破了门槛。为了扩大生意,店主扩建了老店,增加了两进院落,青瓦白墙的院中还按照中国古典园林的样式设计了一潭池水,池中鲤鱼在阳光下闲适地游弋,整个庭园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与宁静。如今,“安乐园”已传至第三代,这家古老的店铺也成为横滨中华街的标志性建筑。

曼谷唐人街:潮州人打拼天下“黄金大王”的故事

在东南亚各地的唐人街中,曼谷唐人街的繁华程度堪称魁首。

曼谷唐人街位于曼谷市西部,长约2公里,由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三条大街以及许多街巷连接而成。它是曼谷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近200年历史。曼谷唐人街的华人以潮州人为主,所以,潮州话理所当然成为了这里的“官话”。

曼谷唐人街最大的特点是金店林立——整条街上,大大小小的金店有上百家。据说,全曼谷超过70%的金店都聚集在这里,曼谷唐人街因此又被称为“黄金街”。在这些金店中,既有超过百年的老字号,也有经营模式现代化的新式金店。比如被誉为“黄金大王”的陈振治所创立的“振和兴大金行”,虽然仅有30年历史,却已经是唐人街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金行,而陈振治更是因为在黄金界的名声,被公认为泰国的金价发言人。

身为第一代华人的陈振治是潮洲人,15岁初到泰国时,就在唐人街亲戚开的金店里帮忙,迄今为止已经在黄金行业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没有来自父辈的雄厚资本和经验,陈振治在金行林立的唐人街站住脚并成为黄金界的权威,源于其大胆创新、不按常理出牌的頭脑和专注肯干的精神。陈振治说:“以前金店都没有冷气,泰国天气又十分炎热,为了让顾客的体验感更好,后来我开的第一家店铺就安装了冷气机。我还要求职员都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由于环境舒适,服务好,我们的生意也很好。不仅如此,其他金行大都只卖首饰,而我的店除了卖首饰,还卖金条,所以生意比同行好,我们发展得很快。”

凭着成功的经营和出色的商业成就,陈振治不仅受到同行的信服,被推举为泰国金业公会理事长,同时也成为业内最权威的黄金市场分析师。除此之外,陈振治还一直致力于在泰国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积极促进中泰两国关系的发展。70年代初期,中泰还没有建交时,他就冒着政治风险率先组织泰华商代表团回祖国参加广交会。他还是打破泰国政府禁映中国大陆影片命令的第一人,而在唐人街举行隆重的中国春节欢庆活动,陈振治也是发起人。

在曼谷唐人街,除了金店,寺庙也是最常见的建筑。

泰国9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华人也笃信佛教,所以唐人街上寺庙林立。在石龙军路有龙莲寺、龙尾古庙、昌帝庙、天后圣母庙、真君大帝庙,耀华叻路有永福寺、观音古庙、关帝庙,三聘街和篙越路一带有观音圣庙、尊上师祖庙、新老木头庙、城陛庙等。其中,石龙军路的龙莲寺是曼谷唐人街最大的一所中国庙宇,终年香火鼎盛。

由于曼谷唐人街的华人以广东潮州人为主,所以这里充满了浓郁的潮州风情。耀华叻路上多家古老的潮州戏院,每逢春节上演的潮州锣鼓、醒狮等传统表演,都是生活在这里的潮州人寄托乡愁的所在。而唐人街上汇聚的各种潮州美食,更是华人对故乡最深切的怀念。在唐人街有许多潮州美食小排档,口味和潮州本土别无二致。尤值一提的是炒粿条,这种美食有点像河粉,但比河粉更细腻,口感更佳。粿条的“粿”字主要出现在潮州词典里,外地人很少使用,这也印证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以及在异国他乡极强的生命传承力。

几百年来,华人在泰国落地生根,努力吸收泰国文化,遵从泰国习俗,曼谷唐人街就是泰国华人从社会文化边缘转向主流,在发展中坚守传统的最好见证。

槟城唐人街:巨富张弼士的故居“蓝屋”马六甲唐人街:郑和遗迹无处不在

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但在中国领土外,仍有一座城市至今沿用当年郑和航海图上的地名,这就是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的槟城。更为神奇的是,这座外国城市的居民竟有半数是华人。早在18世纪,就有中国人开始到槟城谋生;近代,孙中山先生曾在此策划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徐悲鸿、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槟城落脚。走在槟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中国元素,比如林立的宗祠和庙宇、住宅门楣的籍贯匾牌……整座城市俨然就是一座中国城。

槟城的“发迹”是在18世纪英国人到来之后。公元1786年,英国海军上校莱特率船队抵达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口的槟城,随后便将其列入日不落帝国海外殖民地的名单。这个被莱特上校看好的地方宛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梦幻岛,人烟极其稀少。据史书记载,当时岛上的居民仅有58人。其中有3位华人:姓邱的铁匠、姓张的教书先生和姓马的烧炭人——他们于1745年来到槟城,被尊奉为当地华侨的开拓者。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槟城,莱特把这里设计成免税港,并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将真金白银填入大炮,并发射到海峡对岸。在利益的诱惑下,马来人来了,印度人来了,而更多的则是头脑灵活、眼光独到的中国人。

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华人已在槟城烙下深深的印记。现在槟城市中心的乔治镇,是最早一批槟城开拓者生活的地方,也是槟城唐人街的所在地。漫步其间,不经意就能邂逅一间间中式百年老店或名人故居,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座蓝色老宅,这是张弼士的故居“蓝屋”。

张弼士1841年生于广东,16岁渡海到南洋,当过帮工,开过商行,采过锡矿,最后成为南洋首屈一指的巨富。为了振兴祖国工业,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等,并创办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张弼士的足迹踏遍东南亚与中国大江南北,住过的豪宅难计其数,但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与战火洗礼,完整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在整个东南亚,蓝屋是唯一保留完整的张弼士故居。

蓝屋建于1897年,其通体的蓝色是用槟城所产的蓝花花汁经过加工后喷涂而成。整座房屋占地近5000平方米,是东南亚现存最大的清代中国园林式住宅。1916年,张弼士去世,蓝屋随之日渐损坏。1989年,一批槟城的古迹保护人士将其买下,经过数年的整修于1995年对外开放,除了提供参观,也开放客房让游客住宿,甚至还能在这里举办婚礼、宴席等。

在马来西亚,除了槟城,马六甲唐人街也和郑和息息相关。

马六甲在15世纪初时叫“满剌加”,其国王是拜里迷苏剌,原臣服于暹罗国(泰国)。为争取独立,明永乐元年(1403年),拜里迷苏剌派使者觐见明成祖朱棣,以求封赐建国。明成祖遂遣使视察,册封拜里迷苏剌为满剌加国王。为弘扬大明威德,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出海前往马六甲,宣读诏书,授予金印。从此,这里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最早聚居的地方之一。至今,这里的华人仍然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种族。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马六甲河穿城而过,唐人街就坐落在河的北岸。徜徉在唐人街,不经意间就会与“中国味”不期而遇。在繁华街市的古董店,有精美的瓷器、佛教根雕、印花油纸伞;在古老的小街深巷,面向街边的墙上竟然有精致的苏州花窗;在熙熙攘攘的夜市里,到处都能尝到华人的肉骨茶;如果在农历新年来到这儿,还能观赏到华人的舞狮大赛……据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这里设置官场,由当地政权与明朝官员共同保护官场安全。可以想象,唐人街在当时作为马六甲主要商业街市的繁华景象。

在马六甲唐人街,郑和遗迹无处不在。保山亭是一座典型中国建筑风格的神庙,门前有两棵高大的榕树,苍劲葱茏。进亭后有一小院,小院花台上供着一尊不到一米高的郑和石像,据说抚摸石像能给人带来官运和财运,所以石像已变得锃亮。青云亭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庙内供奉的主神是观音大士,因此又名“观音亭”。青云亭是优美的中国式建筑典范,庙内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郑和访问马六甲的事迹。

几百年来,郑和是马六甲华人心目中的神灵,他代表着华人开拓进取的精神。一代代华人拼搏创业,成为今天马来西亚重要的经济力量。

猜你喜欢
槟城马六甲横滨
翻译腔(短篇小说)
萌翻全城
油画《马六甲古树》
第六次中日财长对话在日本横滨举行
槟城:时光滋味
马六甲:旧时须记
“世界先生”
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