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

2020-04-16 12:48何凯
公关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

何凯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由多种艺术组成,其中包含着绘画、雕刻、建筑、山水等。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沉淀之后开始作为反映人们审美情趣的存在而出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不单单再是一种简单的建筑形式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美学思想 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不再单单作为一种建筑的形式而出现,更深层次上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与特征,有著自己的艺术体系。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儒释道等思想精髓的美学指导下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蕴,使得我国的传统美学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园林的初始形态,早期人们开园造林的活动是为当时的帝王和贵族提供狩猎和休息的场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园林中开始出现土山、池沼这样成组的风景,与最初的园林形态有了很大的区别。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随着老庄哲学的推行,中国园林的发展出现了转折。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开始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把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题景观,园林内的建筑仅当做点缀出现,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园林建筑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这一时期人们将诗画艺术和园林建造结合了起来。在园林之中展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人文气息,一下子将园林建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园林建筑自开始就是以自然山水风景作为景观的主题,重在展现自然风光,建筑只是为点缀风景方便人们欣赏而存在。在园林建造中要把自然景观和人工因素结合起来,在自然中增加人工情趣和生活气息,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使自然与人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

自然与人工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追求。在建造园林时,造园师们都希望可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审美旨趣。园林的建造作为中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不仅浸润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更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不同政治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了不同时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园林内的楼、台、亭、榭等建筑形态都具有丰富的精神底蕴和美学思想。

(一)布局美

中国古代建筑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布局之美。

1.均衡的对称美。对称美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儒学讲究伦理纲常,要求人们要遵循秩序,讲究规矩,尊崇理性。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这时的园林建筑多以方正、封闭的形态出现,建筑四周多围以围墙或者围廊,给人以井井有条、方正严肃的视觉感觉。如北京故宫,在整体布局上四面环绕围墙,给人以方正、严肃之感。并且故宫整体坐落于南北的中轴线上,各个宫殿之间呈现出左右对称之态。并且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于整个紫禁城内,使得城内建筑规划极为严整。在这种布局下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感受到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强烈,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长幼在住房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别。

2.与自然间的和谐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中展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状态。与儒家所提倡的均衡的对称美不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建筑提倡在有限的空间展示出无限的意境,园林中景观的布局、花草的摆放、亭台楼阁的设置多按照自然原始的方式进行设置,一草一木皆充分追求师法自然的原则。这类园林虽然不如皇家宫殿那般宏伟壮观,但却充满古朴雅致之美。

3.寂静的超然美。为了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在造园时建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园林供各个阶级的人们赏玩、浏览。在封建社会时期,政权更迭,战争频发,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的人们最期盼的就是有一方宁静、平和的净土,而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想的场所。就比如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构思想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外景隔绝的“天堂”,人们在桃花源里安其家、乐其业,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争,不在担心战乱,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这样的环境给人以无限安全之感,带有着超然的自然田园境界。同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的词句中不仅透漏着对自然风光的向往,也透露着对超然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天堂和宗教是源于现实中人们的理想,那园林则就是建于地上的天堂和超然境界。

(二)和谐美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直追求浑然天成的自然和谐之美,没有很生硬的人工雕刻痕迹。园林建造师总是想把建筑法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使二者达到一种合于自然的境界,最终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在与大自然的共处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与自然的共处之道。道家提出“以人合天”的哲学理念,主张人们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模仿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常乐之境。同时佛教也认为“人既在宇宙,宇宙也在人心之。”虽然人不能掌握自然的规律与变化,但是园林建造师通过独特的匠心,把各种自然景观赋予到了建筑之中,注重山石与水体的营造、花草和树木的呼应,让一方小小的园林展现出了四季的美景。并且,在园林建造中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注重根据地形地貌来进行建造布局。在让园林中山水、草木进行结合时,更多地让人们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和意境。

(三)意境美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均多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重在追求“意境”二字。园中山水虽为人工雕琢设计而成,但是却是根据自然景观形成的规律进行布局设置,追求“宛若天开”的境界,有着自然天成之美。即使园林中要建筑密集的建筑物,也必须要遵循自然的“趣味”。不仅各个建筑物之间要相互呼应形成对照和谐之美,建筑更要突出园中山水这个主体,与自然山水融合,不能破坏园中的“自然趣味”。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就是追求“意境美”的一座建筑。承德避暑山庄为了营造一种空蒙灵动的意境之美,仿造嘉兴烟雨楼建造了一座“烟雨楼”。顾名思义,烟雨楼即在每年蒙蒙细雨来临之际方能见到其“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优美意境。

(四)韵律美

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曾说过:“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由于文化间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与欧洲的独立个体建筑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大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很少以单个形状的样貌出现。各式各样的建筑群大小样式不同,形态丰富,错落有致。园林内每座建筑之间相互呼应,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中国的园林建筑多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规划布局,亭台楼阁或隐藏于山水景观之间,或三五成群散落在园林之中。形态各异的各种建筑在园林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产生了一种高低起伏的曲线之美。统一的主题串联着园内所有的景物和建筑,大到宫殿、亭榭,小到一草一木,在园中全部相互呼應,一一对照。从进入园林的那一刻起,就如同置身于一首有音韵和谐的乐曲之中。就比如苏州的留园,从进园到南亭,两地距离虽近,但是却要穿过亭廊,绕过假山,曲曲折折五次之后方能到达。这一路上辗转起伏的变化就如同乐曲间音符高低强弱的转化,显示出了独特的韵律之美。

(五)含蓄美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有一重要的风格特征——含蓄。自古以来我国诗画艺术多追求含蓄的表达手法,在创作中多讲究含而不露,尤其是在绘画当中更是强调“言有意而境无穷”的艺术境界。园林建筑受到了诗画艺术的影响,也讲究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园林艺术中所讲的含蓄又两层意思,第一是讲整体建筑的意境是含蓄的;第二是说园林布局在整体上往往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的。中国古典园林很少开门见山地展示园内景观,往往是通过园内景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会在园林外种植荷花或建造桥梁来吸引游人的眼球,但是园林四周高高的围墙又会遮挡住园内的景观,不能让人们一览无余。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展开联想,产生观赏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在入口处利用大殿阻挡起园内的景色,人们只能通过大殿才能欣赏到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丽风光。在江南园林的建造中,常常使用“漏窗”来表达含蓄的韵味。通过漏窗来观看景象多会产生一种朦胧隐约之感,比一览无余的观赏更有趣味。如苏州留园东区的建筑庭院中就多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漏窗、敞窗,人们透过漏窗上层层的窗洞来观赏美景,不自觉会有一种妙趣横生之感。

而如今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览者看不到园内隐藏的美景,在池塘中安装上人工大鱼,在熊猫馆门前摆放上石刻雕像,如此“直白”地表达,反倒失去“含蓄”二字的韵味。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三、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大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受影响,饱含着深厚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古典园林不仅是人们的休息娱乐场所,更是人们追求人与和谐、宁静与美的物化展现。精美的古典园林建筑不仅为艺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园林建筑背后所拥有的文化意境更值得我们去发掘,其所蕴含的美学意蕴更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王毛子.中国古典建筑漫谈[J].大众文艺,2013 ( 17).

[3]周雯文,姚崇怀,程秀萍.解析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审美特征[J].华中建筑,2007 (12) : 105-107.

[4]唐珣,高翅.寓建筑美于自然美之中——浅析退思园的造园艺术特色[J].广东园林,2011,33 (1) .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