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服务实践与应用型高校幼师培育双赢模式研究

2020-04-16 12:44林丽卿林冠伶吕延洪欣瑜
科学大众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改革

林丽卿 林冠伶 吕延 洪欣瑜

摘   要:文章旨在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学前教育的乡村振兴双赢模式。通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育方案与乡村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助推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与教育改革。这不仅符合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方针,也使专业和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发挥共振效力,夯实服务实践的成效。所推动的教学改革,正是通过科学设计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参与经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也以“给乡村幼儿一个不输城市的学前教育”的使命自我期许。文章也对此教改课程提出持续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赢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的有效战略。相信在永续的实施与应用下,高校人才培养与学前教育的鄉村振兴双赢模式将造福更多国家的幼苗。

关键词:乡村振兴服务;学前教育;改革

1    项目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服务是国家重要施政目标,如何落实与在高等教育这一层级进行实践与实操,是本教改任务的一个主要设计重点。本研究是在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日益得到世界各国重视的时代趋势、在我国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政策方向下展开的,这一背景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1.1  乡村振兴改革背景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与阶段目标、七条基本原则、十二条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1]。在农村学前教育方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的具体要求,为农村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

1.2  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1.2.1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农村的村庄学校消失,村庄幼儿园兴起,农村幼儿园成了农村社会的文化高地[3]。然而,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幼儿园存在数量严重不足、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不足等问题[4]。

1.2.2  高校幼师培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幼儿园的需要[5]。此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服务乡村幼儿园功能的缺失、课程设置中乡村教育情怀的缺位、教学实践中乡村幼儿园的祛魅,导致乡村幼儿教师补充困难重重[6]。前述问题都指出了学前教育师资培育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乡村学前教育的关注,是当前高校幼师培育的痛点。

1.3  国内外高校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1.3.1  高校幼师人才培养模式

在师范生教育实践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切实保障教育实践经费投入。

而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各大高校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例如,浙江师范大学打破大学独自培养教师的壁垒,以“驻园模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硕士,采取大学、地方教育局与幼儿园协同培养机制,为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真实的实践场地[7]。宁德师范学院提出“1334模式”,即以1个体系、3个平台、3支队伍和4种手段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专业化的实践型人才[8]。

1.3.2  高校介入农村教育改革模式

美国乡村教育运动以“农业生活做预备”“使成人与儿童留在农村”“使农民成为公民”为目标,提出了组织青年团体、设立乡村图书馆、改良乡村礼堂、设立发展农业的专门机关等改进措施[9]。并且,通过合作培训模式训练农村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快速融入农村文化,成功地在农村任教,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教育质量[10]。

当前我国高校介入农村学前教育的模式有政府主导式、社会团体主导式和高校主导式。其中,高校介入的实质就是利用学前教育的专业优势共同建设或者优化农村学前儿童的成长服务体系,要向农村学前儿童的监护人、农村幼儿园以及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长期的、专业的学前教育指导[11],是当前较为适用的形式。

2    改革任务和主要改革举措

2.1  改革任务

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校地共赢模式,与北墘村学前班共建实践基地,一方面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师风师德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优化北墘村的学前教育质量,具体任务如下。

2.1.1  通过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培养本科生社会关怀情操

为强化学校学风建设、强化师生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培养关怀社会、关心幼儿福祉、具有良好师德的未来教师,本项目系统地规划乡村学前教育改革的社会实践任务,聚焦解决乡村学前教育短板,让学生践行各项扶持乡村学前教育的活动,培养关怀助人精神,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

2.1.2  通过帮扶乡村学前教育,巩固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

为落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专业各主要课程中,师生共同转化理论知识,结合应用型课程设计,规划可投入帮扶北墘村学前班的多元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帮扶的活动中锻炼各种专业能力,推进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能力提升。

2.1.3  通过引入专业资源,提升乡村学前教育质量

为具体改善北墘村学前班学习环境、课程内容和幼师素质,本项目通过共建基地合作,协助学前班改建室内外环境,建立学前班课程与教学帮扶制度,提供学前班教师培训机会,强化与当地居民的沟通等机制,提升北墘村学前教育质量。

2.2  主要改革举措

学前教育学院将北墘村学前班优化方案列为本专业学生第二课堂之一,学生必须在大学4年期间参与其中至少一项任务。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赢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本研究团队提出的优化方案包括下列任务项目。

(1)学前班室内外环境规划及创设:结合“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作业要求,在授课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小组与北墘学前班教师共同完成。

(2)学前班招生体验营:由学生规划并执行一日体验营活动,面向北墘及邻近村落幼儿,旨在促进当地适龄幼儿生源回流。

(3)创意教玩具下乡:结合本专业“手工与教玩具设计制作”“专业类创新创意”课程,在授课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小组设计并创作教玩具,提供给北墘学前班幼儿操作学习。

(4)学前班亲子游园会:在授课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小组设计表演绘本剧,将户外环境与5大领域课程紧密结合,分工引导幼儿与家长们共同完成领域游戏活动。

(5)学前班课程与活动设计研讨:结合“幼儿园课程”以及本专业5大领域教学课程(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领域)的作业要求,在授课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与北墘学前班教师通过微信建立学习社群,共同规划课程并汇整教学资源。

(6)幼儿兴趣课程:结合本专业各技能课程(幼儿奥儿福音樂、幼儿美术、舞蹈等),在授课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小组规划兴趣课程主题及活动内容,在周末开展1~2天的兴趣课程。

除此之外,经过本项目负责人与北墘村乡贤及教育领导成员多次讨论,北墘村学前班决定聘用两位当地的具有教育情怀的优秀年轻新教师。为加强和落实对学前班教师的专业支持,本项目主动对新任教师提供岗前培训,使其对于即将接任的职务形成整体且较深入的了解;并派出项目成员于开学前3天及开学第一周进驻学前班,与教师共同进行开学前的环境布置、教学准备以及开学后第一周的协同教学,使学前班能够顺利完成新生入学以及第一周的幼儿常规建立和教学导入工作。

3    改革的创新点与难点

3.1  改革的创新点

3.1.1  教学课程创新,实现两化

联系高校与学校、区域的需求,紧密结合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解决学前班在课程、师资与环境创设等方面的难点,将改革任务所涉及的工作课程化,结合到学前教育专业各主要科目的实践环节和作业要求中;同时也将课程工作化,在各科目的课程内容中,将学前班课程与教学的实际流程和技能具体细化,成为学生课堂学习和操练的重点。换句话说,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贴近乡村学前教育需要,乡村即课室,大学人才培养的安排直接与北墘村学前班的需求对接。

3.1.2  理论架构创新,共创双赢

本项目的共赢模式是依托应用型高校的育人理念,切实将专业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因校制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将这份专业运用于北墘村学前教育的振兴工作,以期帮助北墘村学前教育,让当地居民认同其专业性而产生信任,将幼儿留在北墘学前班就读。

3.2  改革的难点

3.2.1  乡村民众协同育人意识薄弱

乡村学前教育常年存在师资短缺的现象,幼儿家长担心教育质量等问题,即使将幼儿送至县城上学有一定的困难,仍不愿将幼儿放至村里学习,因此,欠缺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意识。通过引入本项目合作帮扶,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墘学前班的教学与教育品质,使老师更重视与家庭的沟通,也开始培养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不过,由于长期的育儿观念与环境的影响,建立家长对当地教育的信心仍需一定的时间。

3.2.2  高校教育需要唤醒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

部分学生对实践活动认知不清,参与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本院将参与乡村振兴纳入毕业要求中。经多次实践,大部分学生已被北墘村学前班幼儿的纯真所吸引,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了自身的成就感,但仍有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与服务意识需持续调整强化。

3.2.3  高校参与乡村振兴之支持机制受限

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需要实地参与和第一手数据采集,但从本校往返北墘村的交通和时间成本较高,而采用暑期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仍会影响活动成效的延展性。因此,需要校方在乡村振兴教改项目中给予更多补助与支持,提供更广阔的资源平台,让乡村振兴与高校学前教育共创双赢。

4    项目成果及应用成效

针对本教改项目的3大主要目标,所达成的成效综述如下。

4.1  培养本科生关怀幼儿、智力扶贫之教育情怀

本案以助力北墘村学前班优化为核心抓手,教师共同思考如何在不同的课程中对准乡村学前班的短缺和需求来设计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利用专业知识来扶持弱势地区的幼儿教育。学生通过下乡实际接触贫困乡村的幼儿、家长和学校状况,深入了解当地教育资源匮乏、教室环境简陋、师资人才短缺难寻、家长教养观念闭塞落后等具体问题,认识乡村学前班面临的迫切教育需要,对于弱势地区的幼儿和教育现状产生真诚的关注和责任感。

通过本科课程与社会服务实践的结合,使大学生走出校园,亲眼目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他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学习,正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师德为先”的课程目标,发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功效。

4.2  锻炼本科生转化理论、实践应用的专业能力

在本项目研究期间,共计9位教师带领60多位学生参与屏南北墘村学前班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本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创意绘本设计与制作等。学生运用前述课程所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来服务北墘村的学前班。部分科目直接将下乡的活动设计到课程环节中,让学生的作业和成果服务北墘学前班的需求。具体的举措包括:(1)学前班室内外环境规划及创设。(2)学前班招生体验营。(3)创意教玩具与绘本下乡。(4)学前班亲子游园会。(5)学前班课程与活动设计研讨。(6)幼儿兴趣课程。

4.3  改善乡村学前班保教质量、促进幼儿生源回流

如上文所述,本教改项目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学前教育学院的专业帮扶,提升北墘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使当地幼儿能享受不输给城市幼儿的良好学前教育,最终达到促进当地适龄幼儿生源回流的目的。在本项目的努力下,逐渐看到北墘村教育状况的具体改变:(1)北墘村学前班学习环境改善。(2)学前班师资水平提升。(3)北墘村民教育关注度提高。(4)北墘学前班师资在地化。(5)北墘学童数量显著增长。

5    结论与建议

5.1  教改结论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施政,高校发挥专业智力帮扶责无旁贷。然而,高校参与乡村振兴常定位为师生进行社会服务、扶贫助农的行动,而忽略其作为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价值。通过本项目的双赢模式设计,将乡村学前班帮扶的各类活动分别与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科目精准对接,将任务所涉及的实务工作直接设计到课堂学习及作业要求中(工作课程化),使之成为学生专业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同时,部分高校专业课程展开的过程比照幼儿园现场教学、活动设计、环境创设的具体流程和步骤来安排(课程工作化),使学生能有模拟实境、娴熟操练的机会。如此可实现在高校端激发本科生教育情怀、建设良好师风师德;提升本科生转化专业理论学习、锻炼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成效。而在乡村端则可借由高校本科专业资源投入,改善乡村学前班保教质量并促進幼儿生源回流。如此互惠共生,使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互相效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5.2  教改建议

在本教改项目执行过程中,参与成员深深体会到任务的达成有赖高校与当地民众共建愿景、整合资源、同舟共济。本案提出下列建议。

5.2.1  在地力量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北墘村乡贤对家乡基础教育的关心和付出,是激发本项目的核心动机。由于乡贤踊跃捐输成立的奖教奖学协会的积极支持,本项目对于优化学前班教育质量提出的各项建议都能够落实,包括改造学前班教室和操场建设、聘请在地教师深耕培养、避免师资快速流失更换等;本校师生前往北墘举办活动,得到当地幼儿和家长的热烈回响和参与;在与当地居民沟通幼儿教育和亲职教养观念时,乡贤主动担任母语翻译的工作,畅通沟通管道;而北墘当地耕读传家和黄酒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可作为学前班课程设计可汲取的丰富内涵。乡村振兴,尤其是教育提升,绝不能只靠外力输送,而是要从内部造血,方能真正改变体质。

5.2.2  高校参与乡村振兴需要通盘策略

从高校教师本身的投入与本科生培养方案上来看,本案有两个建议。第一,学院教师不定期驻点服务与利用互联网进行“即时专业咨询服务”应持续进行。从本项目执行成效看来,这两个实际的运用模式,是能快速帮助学前班教师专业成长、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能力并能立即上岗的有效战略。第二,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的学前教育优化方案可通过更多实务的交流来达成。让本科生除了有更多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的场域之外,同时也能借由与学前班教师的交流,学习在本科培养方案课堂中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从高校鼓励教学研究的高度来看,短时间、一次性的乡村振兴服务方案所能达到的成效相当有限。乡村振兴既然是国家重大政策之一,建议高校应以更宏观与整体的思维来考虑,对乡村教育的服务实践必须要有一个短、中、长期的计划,以及预计达到的整体成效。以北墘学前教育为例,让幼儿生源回流的目标,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来经营。因为除了这期间学前班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之外,教学成效的累积与教学品质的口碑也在形成与建立。这些想要达成的乡村振兴最终目标都不是1~2次的下乡服务实践就可以做得到的,需要更全面而整体的计划与战略来达成。

5.2.3  社会资源投入助力服务实践落实

本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运用了多元的社会资源的协力,发挥更好的服务实践效果。例如:互联网提供一个北墘学前班教师与学前教育专家对话的机会与平台,方便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前班教师能时刻与高校专家进行专业咨询、困难求助、课程与教学讨论等,也能定期利用互联网进行高校幼师本科生与北墘学前班教师的专业课程与教学经验分享。

6    结语

社会企业与高校协力,共同助推乡村振兴的教育改革,符合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方针,也使专业和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发挥共振效力,夯实服务实践的成效。此次教育教学改革,是通过科学设计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参与经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也以“给乡村幼儿一个不输城市的学前教育”的使命自我期许。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赢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施政方向,也是乡村学前教育质量得到提升的有效战略,相信在永续的实施与应用下,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赢模式将造福更多国家的幼苗。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5-02)[2020-02-10].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g/201805/20180502738498.shtml.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0-02-1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郗倩玮,龚雪.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治理的困境与路向[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12):12-16.

[4]罗英智,雷宁.农村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和管理模式探析—以辽宁省三个县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77-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2016-03-21)[2020-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

[6]周端云,谢勇.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乡村幼儿教师补充的困境与出路[J].教师教育论坛,2017(1):70-75.

[7]王晴晴.卓越幼儿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8]岳玉阁,陆开悟.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1334模式探究—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6-110.

[9]贾俊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借鉴—以国外4种乡村发展模式为参考[J].改革与开放,2018(20):17-18,23.

[10]王依依.美国农村教师合作培训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1]何湘.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研究—介入模式与长效机制[J].新课程研究,2016(2):95-97.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