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宏观经济的“新三驾马车”

2020-04-16 19:26李罗力
全球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宏观经济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唱衰”声中成长,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突飞猛进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唱衰中国经济的很多人只是照搬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简单片面地分析和判定中国经济。而中国经济能够奇迹般地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具有举世瞩目的产业发展能力、居于世界前列的市场消费能力和潜力无穷的科技研发能力,这三者才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乃至长期可持续发展“基本面”的三大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

关键词:宏观经济 产业能力 消费需求 科技研发

作者简介:李罗力,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理事长。

一、中国经济为何能在“唱衰”声中长期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国内外的各种“唱衰”声中奇迹增长。最近,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新一輪“中国经济崩溃论”又开始甚嚣尘上。然而中国经济在国内外各种骂声中和唱衰声中不但没有崩溃,至今已超过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很多学者只是按照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简单片面地分析和判定中国的经济形势发展。其实,仔细分析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就会发现其主要内容实际上只是对宏观经济需求侧方面进行研究的理论(尽管也有所谓“供给学派”,但也没有脱离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范畴,只不过主张通过减税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以解决当时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的经济“滞涨”问题),而不是对宏观经济供给侧研究的理论。

(一)不能简单片面地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和判定中国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就是讲“三大需求”,也就是说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来说,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这就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所讲的“三驾马车”。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下,一个国家的政府怎么来调控本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呢?就是用货币政策调控市场和投资,用财政政策调控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用汇率政策来调控出口,这就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西方宏观经济学关注和解决的主要是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一种周期性发展规律现象,即当经济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现出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出现后,就会引发经济萧条,经济萧条后就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后生产过剩得到遏制,经济又开始逐步复苏,经济复苏后又逐步达到繁荣,经济繁荣后又出现新的生产过剩,经济又开始萧条,萧条了以后又开始危机,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周期理论。而1929年西方国家经济大危机中所诞生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就是要解决如何延缓和防止这种经济周期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损害,防止国家经济出现衰退和萧条,防止和延缓出现经济危机。主要就是通过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调控市场,来调控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总之,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只讲需求侧的决定因素,并没有把供给侧的内容看作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二)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不研究宏观经济供给侧方面的决定因素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从来都不研究宏观经济中供给侧方面的决定因素呢?这是因为在过去几个世纪,西方经济体一直在全球供给侧方面远远领先于所有其他经济体,包括生产产量、产品质量、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生产效率、生产管理等各方面,一直是处在全球最高端的地位。所以对西方经济学来讲,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不需要去研究怎样提高产业竞争力,怎样提高产品质量,怎样提高生产效率,认为这都是应该由市场竞争本身或企业来研究的范畴。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些都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而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归结到厂商理论研究范畴中,或是市场经济学理论(如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新自由主义学派理论等)研究的范畴中。而这些理论又把这些因素统统都归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所有这些都应由市场自由竞争所决定。

(三)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宏观经济供给侧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不一样,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供给侧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怎么样,主要看这个国家的生产产量怎么样,生产的产品质量怎么样,生产的效率怎么样,产业竞争力怎么样,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讲宏观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只讲需求侧的决定因素,不能只讲三大需求这“三驾马车”,还要讲供给侧的决定因素,而且还要大讲特讲宏观经济发展中供给侧方面的决定因素。因为这才是中国这样一类穷困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家要快速发展起来的决定因素。

(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供给侧方面的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何很多所谓经济学家总是唱衰中国?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照搬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只看到中国的金融、债务、资本市场、出口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很多问题从西方国家的标准来看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为何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垮掉反而一直在快速增长?这就是因为上述这些经济学家们所强调的问题,恰恰都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所研究的“需求侧”方面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缺乏“供给侧”方面的理论研究,没有认真研究过中国宏观经济中供给侧方面的问题。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恰恰是供给侧方面的因素在发挥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不看清楚这一点,就不可能把中国经济讲清楚,就一定会对中国经济做出错误的判断。不仅如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各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高速增长,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也突飞猛进。这就决定了中国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得那些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看来是很严重的需求侧方面的问题,变成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解决并且也确实不断得到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为何被一些中外学者唱衰却始终高歌猛进的根本原因。

二、应从三个维度观察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三大决定因素

要更好地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要更客观深入地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和问题,要更加科学准确地制订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就应该不是只从需求侧这一个维度,而是从供给、需求和潜力这三个维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势,来寻求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一)供给侧维度的决定因素是产业发展能力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的“供给侧决定因素”,实际上就是讲这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生产能力方面的决定因素,包括产品的生产数量、生产质量、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产业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企业竞争能力等。总之,在供给侧,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

(二)需求侧维度的决定因素是市场消费能力

在需求側方面,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这“三驾马车”中,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需求”,即这个国家的市场消费能力。

(三)潜力侧维度的决定因素是科技研发能力

所谓潜力侧维度,就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方面,来研究决定该国或该地区经济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那些决定性因素。在我们中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也始终缺乏对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事实上,决定一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绝不仅仅只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要素,还有大量潜力侧的决定因素,其中包括一国政府对经济的引导、支持和政策法规的作用;社会的政治局面;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和水平;科技研发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劳动力的发展水平以及这个国家的资源状况、历史人文要素、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等等。这些要素虽然都不是直接决定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它们绝对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诸种潜力因素中,科技研发的能力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宏观经济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三、中国巨大的产业发展能力领先世界

(一)中国“代工”30年形成世界一流产业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自此,中国的生产能力开始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在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30年里,中国已经为全面工业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产业基础。当时的中国尽管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已经建立和具备了几乎所有的工业生产门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生产技能,且聪明勤奋、纪律性极强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改革开放后全面引进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世界工厂”创造了根本的前提和条件。当然,中国现代化的产业发展能力是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真正走上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后才开始形成的。但是,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20个世纪80年代初期直到21世纪最初的10年,在这将近30年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基本上就是“代工工厂”,中国制造业基本上都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基础的加工贸易产业,生产的几乎都是国外企业的代工产品和贴牌产品。无论是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还是产品品牌主要都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那些国家只是把制造工厂和装配车间放在中国而已。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制造业虽然产量巨大,在全球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只居于低端末稍,这也是多年来中国制造业被许多中外人士批评和诟病之处。

任何事物从幼小到成熟都必须经过一个发展过程,中国制造业也是如此。在这“代工”的将近30年里,中国的制造业引进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设施,学会和掌握了几乎所有现代工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现代工厂的管理方法,培养出全世界最庞大的能够学习和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产业大军,形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上下游配套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建设了从现代化机场、港口、桥梁、高速公路到高速铁路等全世界最完善的基础设施,培养了数量惊人的善于学习和熟练掌握现代生产与科技的庞大人才队伍,形成了足以赶超世界最发达国家的科技研发力量,同时形成了一大批能够立足现代市场经济、极富商业竞争头脑和市场竞争能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且熟练驾驭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和专业管理队伍,形成了正在不断看齐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的营商环境,建立起从金融、物流、会展、财务、法律、设计、规划、营销、咨询、资信到产权保护等一整套日益成熟和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正是在这“代工”的近30年里,中国真正形成了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能力,并为发力赶超所有发达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制造业的产出能力已居世界第一

从2010年开始,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低估“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重大意义。现在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很少强调这点。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从1895年到2009年,美国当了114年的“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这是造就了美国最强经济实体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现在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向世界巅峰迈进。不仅如此,以下三点充分证明中国制造业能力领先世界。

第一,联合国对全球制造业进行分类,把大类产业分为39类,中类产业分为191类,小类产业分为525类,全世界只有中国具有全部的制造业的体系和门类。这表明中国位于全球所有国家制造业体系的前列。

第二,中国在全球的500种主要制造业产品中,有250多种产品的产量现居世界第一,如粗钢、煤炭、水泥、电解铝、精炼铜、化肥、化纤、平板玻璃、工程机械、汽车、造船、彩电、手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还包括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食品等都是世界第一。

第三,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时,在世界制造业产出中占比为19.8%,到了2017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在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5%。从2010年到2017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占比上升了15%以上。

(三)中国的产品质量正在大幅提升

看一个国家产业的产品质量如何,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拥有自主品牌以及其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2010年中国在全球500种主要产品中,产量第一的占到220种,但绝大多数都是贴牌产品,自主品牌只占到10%左右;2018年中国在全球500种主要产品中,产量第一的已经占到将近50%,同时自主品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比例也已经上升到30%。这8年时间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近年来,中国所拥有的世界级品牌在全球所占的数量和比重快速提升。2018年进入世界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的中国品牌多达14家,同比增长47%。2018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中价值增长最快的3个品牌都是中国的,中国的腾讯超过脸书成为全球第五大价值品牌,而阿里巴巴则成为中国第2家进入榜单10强的公司。在过去12年里,中国的整体品牌价值增长高达1444%;相比之下,美国增长239%,欧洲大陆增长37%,英国只增长了26%。

(四)中国许多重要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第一,中国手机产业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2018年中国自主生产的品牌手机不但已经占领了中国90%的市场,在全球市场上也占到40%以上,居于第一位。在占全球市场份额比重最高的前六位手机产品中,除了第一位三星和第三位苹果,其余四席全部都是中国自主品牌手机。中国手机产业在短短几年里就从远远落后于苹果、三星等世界著名品牌产品的状况下,“弯道超车”迎头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充分表明近年来中国在产业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优异表现。

第二,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9年11月1日起,中国5G商用正式启动,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公布了5G套餐并正式上线。美国众多媒体发表评论,当美国运营商也在准备提供5G服务的时候,中国无疑已取得了领先。当中国已经在移动通信领域大步向前时,美国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了。

第三,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引领世界潮流。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125万辆,是日本的25倍。中国已经成长为占世界整体销量50%的世界最大市场。并且中国正采取下一步行动,力争使新能源汽车市场到2020年达到200万辆,2025年达到700万辆。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到2030年中国的电动车供应量将占到全球的60%。全球目前共有电动公交车38.5万辆,其中99%都在中国。此外,中国的电动车已经从生产线发展成为全球标准的行业实验室。

第四,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2017年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方面首次超过美国。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的初创企业吸引了投资占全球总量的48%。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1月最新公布研究报告,中国和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中位居前列,但是在20个涉及获取人工智能专利的顶级机构里中国占据了17席。

第五,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位居世界前列。2017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安装至少80万台工业机器人。2018年中国本土的机器人产品销售增长了16%,外资品牌销售下降了10.9%。2013年到2016年中国品牌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2018年虽然机器人产品总体市场在下滑,但是中国品牌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又回到了33%左右。201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了近3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器人爱好者,展会期间企业与项目签约额达到近100亿元。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快速迈进,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快速迈进。

第六,中国的无人机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世界公认。全球无人机市场正转变成一个生态系统,中国的大疆无人机公司居于中心位置,其在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中所占份额超过70%。中国的无人机产业正变成一个平台,全世界成百上千的商业公司和有具体需求的终端用户,把无人机技术运用到自己的产业中。

第七,中国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表示,截至2018年的10月,中国的风力发电量扩大至22倍,光伏发电量扩大至近700倍。如果再加上水利发电,2018年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占比达到30%。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性价比方面也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光伏企业的研发能力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可再生能源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在2009年超过日本居于世界之首,2016年中国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达到美国的1.6倍、日本的2倍。

第八,中国的外太空产业正在成为全球的领先者。2018年中国发射了36枚火箭。由35颗定位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統,定于2020年完成组网,将成为目前拥有31颗运行卫星的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真正对手。2019年1月3日,中国的嫦娥4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创造了人类登月的新巅峰。

第九,中国芯片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迎头赶上。中国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的数量在全世界居于首位,所生产的中低端芯片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占很大份额。2019年9月华为发布了业界首款可以实现5G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麒麟990系列芯片,在技术方面创造多项第一。2019年9月25日,阿里巴巴正式对外发布全新的含光800人工智能芯片,在业界标准测试中,含光800推理性能比目前业界最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2019年11月公布的一份全球顶级芯片排名报告中显示,华为的麒麟990芯片仅次于美国苹果的A系列芯片,排名全球第三。不仅如此,华为麒麟980排名第六,华为麒麟810排名第九,在全球高端顶尖的芯片产品前十排名中,中国的芯片产品占了三席。

此外,中国的基建产业、电商产业、高铁产业、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家电产业、造船产业等这些领域,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中国这些产业不但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前列,而且产品质量、产业生产效率、产业科技含量、产业配套水平及其在全球的产业竞争力,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五)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力正在大幅提升

中国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已经摆脱了原来那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高度重视和全力以赴提高自己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的科技含量及生产效率。早在2015年,亚洲开发银行一份报告就指出,2014年中国在亚洲的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日本和韩国,位列第一。2018年,拥有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大幅提升,就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有越来越多企业已经摆脱了原有劳动密集型传统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低效率和低水平的状况,生产效率、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都在大幅度提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打造“互联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这个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制造业所具有的代表性发展模式。中国众多产业近年来可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离不开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如果中国产业仍然只是按照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要想在短时间内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就是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向智能化方式转变;在生产流程模式上从原来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向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定制生产的方式转变;在商业发展模式上,从原来孤立地只注重本企业技术产品质量和市场销售的方式,向通过网络化与众多市场用户、众多原材料供应商、众多物流企业等进行开放式链接的方式转变,如此等等。当今的中国,大量的行业和企业都在进行探索网络时代产业的新方式,这必然会导致中国产业走出一条不拘泥于传统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创新型产业发展的这么快,为什么我们的许多产业会出现超常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目前,中国正在构筑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使得中国在未来全球产业发展中,一定会越来越大地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一)衡量市场消费能力的真正指标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很多唱衰中国经济的学者们都大谈特谈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绝对量在下降,将此作为中国经济“糟得很”的重要论据。这是一个很大的理论误区。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市场消费总额的减少或消费市场的萎缩,因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投资比例的上升同样会引起居民消费比例的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在当年居民可支配收入蛋糕做大的情况下,尽管居民消费比率比上年下降了,但绝对额完全有可能比上年还增加。因此,实际上对消费市场规模增减最有说服力的指标,并不是当年的居民消费率,而是当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二)中国的市场消费能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018年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8.1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9.2%。中国的市场消费能力不但没有像不少经济学家们所唱衰的那样不断下降和萎缩,反而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已经连续5年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8年中国的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6.2%。也就是说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4强的,不是投资,也不是出口,而是消费。这说明中国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改变了以往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启动内需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能力有望超过美国

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的消费规模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18年中美消费规模差距比2017年缩小1.35个百分点,中国消费规模已经相当于美国的95.4%。按照中国消费增速远高于美国的情况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指日可待。2019年1月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中国有望于2019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经济体。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达到41.2万亿元。

(四)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消费仍然成为亮丽风景线

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很多人非常担心会影响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更引起了人们的担心。然而,正是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国的消费仍然非常强劲。最具说服力的是中国2019年的“双11”,天猫的全天成交额达2684亿元,比2018年增加25%以上;京东交易额也突破2000亿元,多个电商平台都刷新了记录。“双11”再次创造了线上消费的世界性奇迹。此外,据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19年5月对3000名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每3人中就有1人表示正在增加对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每5人就有1人表示将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继续增加支出。而在瑞银开展调查的2009年5月,正是特朗普表示要对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25%之时,但中国当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仍然高达8.6%。可见中国消费者并没有把中美贸易战对经济的影响当回事。

(五)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已成为世界經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很多外媒都在惊叹,“双11”这场人类史上最大的购物节,交易量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从中国到俄罗斯再到阿根廷,全球超过5亿消费者这一天蜂拥到中国购物网站抢购,从苹果手机、小米产品到乌干达芒果等商品。日本一家在线网站2019年11月11日报道称,天猫“双11”当天的成交额为3.5万亿日元,而日本最大的购物网站乐天市场一年成交量不过是3.4万亿元。这则消息让日本非常震惊,认为“双11”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购物节。日媒惊叹这一天卖出的商品若全部摆出来可以绕地球1200圈。美国媒体报道,“双11”当日仅阿里一家的总交易额从2009年的700万美元飙升至2018年的30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感恩节、“网络星期一”和“亚马逊会员日”的总和。欧洲企业也纷纷加入了“双11”,“双11”被众多欧洲品牌看作一次销售的大好机会,中国通过“双11”向欧洲企业招手,数千个欧洲品牌参与到这场购物狂欢盛会中。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很多跨国公司和很多产品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不但是全球最大的生活消费品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生产资料市场、最大的运输市场、最大的旅游市场和最大的奢侈品市场等等。由于现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市场领域中,中国的消费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决定地位,因此才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五、中国巨大的科技研发能力正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一)中国正在快速缩小与美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差距

2019年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已经拉近与美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美国。2007年中国的研发投入为1290亿美元,仅占美国3950亿研发投入的33%;但到了2017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达到了美国水平的76%,超过了欧盟。且从2007年到2017年间中国的研发投入以每年13.1%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增长速度仅为2%。从2008年到2018年这10年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了7.2倍,而美国仅增长3%。中国的专利在控制系统、光学、AT管理方法、计算机、测量、微结构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增长最快,而美国申请的专利在18个领域中的数量却在下降。

(二)中国尖端技术研究全球领先

2018年日本经济新闻社与荷兰阿尔维尔公司联合就世界研究人员最关注的尖端技术研究课题列出了排行榜,从各国论文数量来看,排名前30位的课题中,中国的论文位居首位有23个课题,美国的论文位居首位的只有7个课题。而且排名前4的研究课题均由中国垄断。2019年4月德国莫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提交给路透社的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是美国的2.5倍,在量子加密技术方面,中国的投资是美国的10倍。

(三)中国的企业研发和创新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中国企业在产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表现相当突出,大型高科技企业已成为这方面的主力军。2018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增加,达到218.5亿美元,这是互联网百强企业迄今为止最多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5.1%。2018年中国的互联网百强企业已经拥有专利近8万项。仅华为一个企业,2018年在全欧洲的企业专利申请市场中就占到了约50%。2018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收入高达3905.2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超过36.4%。2019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同比再增长17.9%,服务人群已经达到8.3亿用户。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花,数量迅猛增长,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企业已经蓄积了巨大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拥有充裕风险资本的强劲创业环境正在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2018年中国共有76家企业名列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中美两国仍是“独角兽”企业的聚集中心,“独角兽”企业数量合计达到76%。但美国“独角兽”数量比例已从2013年的75%下降至2018年的46%,而中国的数量比例则从2017年26%上升至2018年的30%。2019年中国政府和私人投资为企业研发创新投入2560亿美元,2020年预计为2730亿美元,是全亚洲最大技术投入国。同时中国将继续引领全球5G市场,中国的电信投资占全球5G市场整体技术投入的57%。

(四)中国众多科技产品开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除前面讲到的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中国在其他许多产品领域的科技研发也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2019年8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文指出,量子革命即将到来,中国科学家站在最前沿。2018年中国在量子技术领域申请的专利数量是美国的近2倍。目前中国正在打造一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用量子比特确保传输信息安全的卫星网络和全国光纤网络,一条连接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的长度近1000英里的光纤已经在运转。中国还在2016年发射了一颗量子卫星,并进行了若干场与其应用相关的意义深远的重要實验。在互联网领域,中国研发的创新产品也在世界居于前列。2019年俄新社发文指出,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网络风尚的开创者。超过10亿中国人使用微信这款超级网络产品,囊括了人们在网上几乎所有的服务。目前,在网络应用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上,中国不但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正在赶超其水平。

(五)科技创新力在中国爆发

2019年1月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发文指出,中国特别是近10年来令人惊叹的追赶西方的速度,是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长期以来,西方和中国之间存在一种力量平衡,西方拥有技术,中国拥有大市场并且是世界工厂,中国对西方产品的仿造对西方并不会造成威胁。然而中国现在自己转向了创新,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带来了货币和银行系统的革命;华为手机与苹果手机一样先进,并且在全球销量方面领先;中国的嫦娥4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这是此前尚无任何国家做到的;在中国,电动公交车早已进入日常生活,而德国尚处于样车测试阶段;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同样与世界其他地区平起平坐。中国的进步越来越基于其创造性的人才,他们的想法很快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六)中国创新科技发展所具有的四大优势

第一,人力资源优势。2018年中国有860万名大学毕业生,这表明中国的知识工人数量每年在以几乎近千万人的数量增加。此外,中国每年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数量大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总和。这充分说明,一个世界最大的科技创新人才库正在中国形成。这对于中国创新科技迈向世界前端所具有的深远战略意义是无可估量的。

第二,生产优势。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中国具有世界上最齐备的制造业生产门类,最齐全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设施,最有经验的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同时,中国企业富有创新精神,务求在市场竞争中给自己开拓出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中国,新的科技研发产品更加容易找到生产商,更加容易实现设计、定制和生产。这对于中国高科技创新产品从理论和实验室到实现正式批量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市场优势。中国具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多样的消费需求和很高的消费能力,使得各种最新的科技研发产品和服务,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这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产品能够更好更多地走向市场,更好更多地占领市场,更好更多地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发展地位和空间,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制度优势。中国政府对高科技产业高度重视,对高科技产业创新的发展政策和鼓励措施层出不穷,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不断提高。2018年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投资约占GDP的2.18%,已经超过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并且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达到美国科研投入的将近80%。如前所述,美国每年科技研发投入增长速度仅为2%,而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则以每年13.1%的速度增长。这对于中国创新科技迈向世界前端所具有的深远战略意义同样是无可估量的。

(七)中国科研创新的社会基础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为何遍看当今世界,只有在中国,这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情特别高涨,企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这是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种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容忍和接受科技创新的雄厚社会基础。从发展潜力角度说,这恰恰是中国科研创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国贝特数字公司2017年做了一个各国民众对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的看法,调查表明,西方与中国的鸿沟十分明显。例如在“是否认为人工智能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这一问题上,78%的中国专业消费者和60%的主流消费者都给予了肯定;而法国认同这一观点的专业消费者只有36%,主流消费者只有25%;美国认同的比例,则为46%的专业消费者和30%的主流消費者。64%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人工智能会把人们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而认同这一点的法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分别只有33%、36%和31%。50%的中国人认同人工智能会创造出我们尚未想象出来的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在西方国家只有25%的人赞同这个观点,有75%的人认为人工智能会让数以百万计的人失业。自动化汽车也是如此,60%的中国受访者为了享受更好的联通性,愿意通过自动化改变汽车制造的性能,相比之下德国的这个数字仅为20%。再如电子商务,现在已经占到中国商品零售总额的20%,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不足10%。对于中国的这种特殊社会现象,有国外媒体评论认为,在过去10年间,中国人已从传统生活跃入现代化世界,他们的整个生活都是创新的结果,他们比美国人和欧洲人都更渴望采用新技术。

六、结论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看到中国的产业发展能力、市场消费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方面都居于世界前列,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充分体现,正是这三大因素决定了中国在这40年时间里能够长期可持续的高速增长。这三大因素就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三大基本面”。之所以称其为“基本面”,就是因为很多经济因素,包括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产品出口、债务杠杆等等,归根结底都可以看作是上述三大基本面的服务因素、从属因素或关联因素。这些因素尽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个时期可能是很大的影响,但是都不能够动摇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根基。而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等这些经济因素恰恰都是西方宏观经济“三大需求”理论中所强调的因素。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走上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时间不算很长,现代金融、资本市场、社会法治和社会信用的基础还十分薄弱,无论中国政府还是这方面的专业机构和企业,在顶层设计、制度法规、流程控制、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这些方面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很大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而这恰恰是这几十年来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国宏观经济加以诟病、责难和攻击的焦点,也是“中国经济崩溃论”的理论基础。但历史的发展已经雄辩地证明,由于中国上述三大决定因素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不断健康成长、快速发展和迅猛提升的状态,因此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需求侧方面的问题,但仍然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逐步迈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有了上述稳定健康发展的“三大基本面”,所以在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正在而且已经不断地解决着许多被中西方学者们所诟病、批评和责难的那些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和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处于一个低迷期,尤其是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分艰难的转型期。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三大基本面”是健康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就是大有希望的,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目标就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所阐述的三大要素才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中国宏观经济就是在这“新三驾马车”的隆隆前行中,不断迈向新的世界巅峰。

参考文献:

1.李罗力:《中国经济有多少世界第一》,网易财经,2013年11月5日。

2.赵萍:《为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培育强大新动能》,中国经济网,2019年8月6日。

3.吴幼珉:《中国科技创新靠啥赢得不竭动力》,《环球时报》2019年8月8日。

4.珍妮·惠伦、王晓雄:《中国科学家正推动量子革命》,《环球时报》2019年8月20日。

5.孙卫赤、杜天琦:《中国品牌“颠覆性”冲入世界百强》,《环球时报》2018年5月30日。

6.Daniel Ren:《没把贸易战当回事 中国人增加支出提高生活质量》,《环球时报》2019年8月13日。

7.倪浩:《中国“双11”成全球购物盛事》,《环球时报》2019年11月12日。

8.艾琳·于著,刘德译:《中国互联网百强研发投入增加45%》,新浪财经,2019年8月18日。

9.陈洋、张旺、显扬:《外媒热议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环球时报》2019年9月27日。

责任编辑:沈家文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宏观经济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
浅析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
浅谈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需求和营销策略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