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正常”扼杀孩子的灵气

2020-04-19 10:04张鸣跃
做人与处世 2020年6期
关键词:电话机铃声老师

张鸣跃

无端发脾气,只是表示你对自己很失望

知识领域有一个魔鬼似的误区,悄然产生,慢慢成为习惯性的自然,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以为一切都还正常。就从一个孩子和一部电话机说起。

一个5岁的孩子在家里玩,电话铃响了。都市里5岁大的孩子都会接打电话,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没人发现一个巨大的隐患:电话的使用代替了电话的知识。这个5岁的孩子在听到电话铃声时,没有接电话,而是想到一个问题:一根电话线和一个电话机,究竟是怎样产生铃声的?于是,他找来螺丝刀,开始拆电话机,拆一件琢磨一阵,最后拆成一堆支离破碎的零件,再一個部位一个部位地琢磨,并认真地联想,寻找有关声音的答案。

这时,他的爸妈回来了。所有父母看到这种场景,肯定是惊叫,然后训斥,甚至暴力,让孩子这种荒唐行为不再发生。因为所有父母早就在教育的误区之中,安于常规,不容破坏。

但这个孩子的父母表现“异常”,没去惊动孩子,而是悄悄坐下来,微笑着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看了看父母,没有说话,开始装电话机,将拆下的零件一个个复原,竟然装好了。这时妈妈用手机拨了一下号码,铃声正常。这时孩子才说:“我是想知道铃声的原理,能告诉我吗?”父母没能满足孩子的要求,由此惊悟:5岁孩子想学习的知识,父母不一定能做他的老师。年轻的父母也没有想到,只要给孩子机会,一个5岁的孩子就可以拆装电话机。

这个孩子就是蒋佳林。当时,他是深圳一家幼儿园里最调皮的孩子。父母的一次理解与宽容非同小可,可以说,就是这一次理解和宽容,让蒋佳林走上了与大多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道路。父母的教育理念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发现了蒋佳林动手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刨根问底的个性,是孩子让父母忽然想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大氛围一直都有一个误区,表面知识的被动教学扼杀了不少孩子的个性和主动性,以升学为目标的常规模式让许多人终生无所作为。

父母观念的转变让蒋佳林如鱼得水,从上小学开始,他的学习完全是由自己的兴趣点来带动,自发而自动。当然,这就让他显得有点另类,让许多老师也无法接受。许多时候他根本不在听课,而是想自己的问题。大多时作业很差,但奇怪的是,他每次考试都是优秀。老师也发现,所有课程他完全可以在自学中掌握,他“个性钻探”式的学习方法让他的理解力和联想力远远超越常人。也就是说,他每次动手实验而钻透的一种知识,可以让许多周边知识一点即通。

父母的支持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蒋佳林和《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一样,钻探知识的同时产生着巨大的破坏力。家里的手机、电脑之类常是支离破碎状态,因此,他才可以在8岁时就能熟练地组装电脑,修理大大小小电器,同时让小小的小学课程成了不值一提的小儿科。他做着多种化学研究,多次引燃阳台,阳台上的植物们一直是焦黑枯萎的模样,他将一堆烟花里的黑火药和化学物品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发明出了“闪光弹”。

进入中学的蒋佳林,“正规课程”一直就没投入多少心力,但却一直在尖子班,成绩优异,物理和化学根本不用听老师讲,课本他一看就懂。奇迹产生于方法,蒋佳林的“个性钻探”让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到了极限,一个个高端发明设想,让他对主动汲取所需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14岁的中学生们都在想什么?无外乎重点高中和将来的大学。14岁的蒋佳林想的不是这些。他有两个大设想并已经付之于行。一个是连达·芬奇、斯特尔都没发明成功的“永动机”,它可以源源不断对外做功,却又不需消耗任何能量,这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众多科学院都停止了此项目的申请。但蒋佳林说:“可以让外界先给它一个力,让这个力产生的能量永远在机器里循环,从而达到永动。”他已经做好了职业规划,先潜进中科院,申请项目拿到经费,正式展开研究。第二个是遥控机器人,让曾经风靡全球的动漫高达模型变身升级。

20岁的孩子都在做什么?20岁的蒋佳林,正准备辞掉大学生身份,提前离校,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他肯定自己有了学习一切知识的能力,不再需要老师,也不再需要什么工作。蒋佳林的学业理念中根本就没有升学、工作这两样,有的只是对有用知识的个性钻探和实际功果的定向拼夺。

从学业成败的角度说,仅仅一个“永动机”,就可以将那些大学生乃至博士生甩于不屑。仅此,就足以刺激一下“正规教学”“正宗家教”中的师者们和父母们:人和知识,谁为主动,这才是明智或愚昧的内在界定。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电话机铃声老师
深夜门铃声
一台70多年前的电话机
六·一放假么
同声翻译电话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