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辫子变迁史

2020-04-19 10:03张发财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汉人剃头辫子

张发财

东北的风确实大,大到影响了时尚,一千年前那边人的发型奇怪极了,颅顶的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下前额和鬓角几缕,跟虚假生发广告“治疗前”图片人物一模一样,头顶光光周边繁茂,正所謂:四周是铁丝网,中间是溜冰场。之所以流行这个发式,主要是因为风。那地方人天天骑马打猎,风吹头发乱,严重挡视线。前面是个小白兔,乌糟糟头发一挡,活生生看成一头黑熊。一伙人万箭齐发扎得兔子变成刺猬,很浪费资源。于是剪掉头发,还乱,那么扎上辫子杨白劳,拿红头绳来!

环境决定了这些游牧民族必然要选择这种最实用的发型,“髡发”成为主流。“髡,剃发也。”这中性词在汉人眼里却是贬义词,此乃“五刑”之一也。周朝就把犯错误的小子剃头处置,待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流行起来后,头发地位愈加显贵了。可北边这群小子觉得无任何美感,干吗留那么多?于是扎辫子……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看见北朝的辫子觉得很搞笑,将其称之为:索虏。这不是什么好词,索是绳子的意思,潜台词是北朝人个个带着自杀的上吊绳。广东话把人笨和傻叫“索佬”。我始终觉得这个词的源头来自“索虏”。

北朝倒是不在乎,照旧搂草打兔子,跑过界到了南边的话,还用上吊绳捆几个汉人回去,辽、元、后金……东北亚的少数民族坚定不移地执行削发政策。髡发是东北亚少数民族普遍的一种习俗,成吉思汗时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这习俗跟南洋打落门牙的习俗可能同一起源。有意造成身体某一部分的残缺,是一种成人礼。汉人很不屑,但也相安无事,直到1644年。

这一年中国天崩地裂,满洲人翻过院墙来到了朱家大院。这么热的地方干吗留这么多头发?于是下令全体人民剃头。其中重要的推手叫孙之獬。满人初入关的时候,官员议政分满汉两班,汉臣穿汉服束发是多尔衮允许的。贰臣孙之獬自己剃发改装进满队列,两边都认为他是串种,是蝙蝠装老鼠!老孙羞愤,于是上疏:“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多尔衮对孙的上书赞不绝口!全国开展剃发运动。个个跟草原的羊一般被剃个精光。“留发不留头”从此进入宪法。

说到这,满人最初的发型不是我们现在看到“前面光头小和尚,后面辫子大姑娘”那种阴阳头,而是“金钱鼠尾”。在脑后只留铜钱大小的一缕头发,编成辫子要细到能穿过铜钱孔。金钱鼠尾是早期女真发式(后金时稍有改变),金兀术就这造型。它易于在密林穿行。另有一说是满洲人上战场厮杀,把辫子盘起来放头顶上防刀砍!估计他们辞典里没“快刀斩乱麻”。从历史图片中观察,这造型直到嘉庆年间才逐渐开始变化,脑后的辫子逐渐加粗,由鼠尾变成蛇尾再变牛尾,吃了伟哥般蓬勃发展,到清末跟电视剧里面一样粗了。

为了不剃头,汉族人抗争了300多年,掉了无数脑袋,说到底是文化的冲突,服饰、发型是文化由内至外延续的具象表现,符号化的注解和诠释。干掉汉人标识化的头发,本质上是文化阉割。可这刀是双刃的,一不小心伤了自己。300年后,满文化被汉风蚕食成碎片四散飘零。就连最具代表性的小辫子也被溥仪自己剪掉了。

(摘自“文馆”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汉人剃头辫子
剃头店
外婆的辫子
马剃头
秦人称谓小议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
长辫子老师教认字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剃头佬儿
不敢来了